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用户心智
关注
Susan STEM
15小时前
在讨论 AI-Native 软件范式(AI-Native Systems) 时,我们必须先承认一个现实:用户从来没有被教育过如何使用“语言作为系统界面”。过去三十年他们接受的是另一套训练: 无数个 App 容器,每个 App 代表一个单独的世界,有自己的按钮、菜单、图标、工作流。用户的心智是被图形界面塑形的。 而当你突然把一个纯语言界面放到他们面前——光的、秃的,没有工具条,没有按钮,没有模式切换——大多数用户是会本能不适的。 因为这不是他们被社会化学习过的操作方式。 这正是 AI-Native 的悖论: 语言本来是人类最自然的界面,但在软件里,它反而变成“最陌生的界面”。 换句话说: 用户需要被重新训练,让语言重新成为界面。 但“语言即界面”其实只是表层。真正的底层结构是: 语言 → 结构 → 调度 语言不是聊天,语言是可执行结构; 结构不是代码,结构是可调度的认知单元; 调度不是操作系统,调度是系统的生命机制。 要让消费者理解一个“没有 App、没有按钮、没有菜单”的世界,他们需要一个适应期。因为这是一种范式迁移: 从“点按钮”到“发起意图”; 从“在 App 之间切换”到“让结构在后台自动调度”; 从“模仿电脑的操作方式”到“让电脑模仿人的思考方式”。 这就是 AI-Native 时代真正的冲击点: 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用户心智的迁移速度。
#AI-Native
#人机交互
#用户心智
#范式迁移
#语言界面
分享
评论 0
0
Journeyman
4周前
1. 一个知识软件, 要有自己的方法论, 让用户理解并认可这套方法论, 2. 让软件的整体架构和交互接口, 完美实现这套方法论, 并给用户提供最大的价值 3. 唯此, 才能实现“产品-方法论-用户心智-用户体验”的对齐和共鸣
#知识软件
#方法论
#用户体验
#产品架构
#用户心智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营销的本质,其实是一场关于人心的对话。 我们看营销的发展,其实也像在看一座山。 刚开始,我们看到的是山本身——普通的营销,就是把产品实实在在地摆出来,告诉大家这是什么,有什么用。 比如,卖手机的会说“我的手机内存大、速度快”,卖衣服的会说“这件衣服面料好、版型正”。 这是最基础的,让大家知道“这东西能解决我的问题”。 但当市场越来越成熟,竞争越来越激烈,光说产品本身就不够了。 于是就有了“高级的营销”。这时候,我们看到的山已经不是一开始的那座山了。 它开始引导我们想象使用这个产品之后的场景。 比如,卖扫地机器人的,不只是说它能扫多少灰尘,而是描绘“下班回家,不用再弯腰拖地,客厅干干净净,一家人可以安心地在地板上玩耍”的场景。 卖健身课的,也不只是说课程有多么专业,而是让你想象“坚持锻炼后,自己身材变好,穿上漂亮衣服,自信满满地走在街上”的样子。高级的营销,是给你一个“成为更好自己”的机会,让你对未来有期待。 然而,真正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顶级的营销”。 这时候,我们回头再看山,它又回到了“山本身”,但已经是一座被深刻理解和占据的山。 顶级的营销,是让你的品牌和产品,在用户心里“扎了根”。比如提到搜索引擎,大家会想到百度;提到电商平台,会想到淘宝。当用户有这个需求时,你的品牌会是他们第一个想到的。这时候,产品的功能依然重要,但它已经和用户的心智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种“条件反射”。 所以,无论是普通、高级还是顶级的营销,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人”。普通的营销是满足基本需求,高级的营销是激发情感共鸣,顶级的营销是成为用户的“心智首选”。这背后,是对用户心理的深刻洞察,是对产品价值的精准传递,更是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把握。真正的营销大师,总能在这三者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让品牌和用户之间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信任和连接。
#营销本质
#用户心智
#品牌建设
分享
评论 0
0
卫斯理
1个月前
一句话 没有任何影响 高德的那帮人还在用移动互联网时候的思维做事情 心智上高德只是个地图软件,用户吃饭上高德上看商家 数据上美团点评沉淀了快二十年的数据,高德是很难追上的
#高德地图
#移动互联网思维
#美团点评
#数据差距
#用户心智
分享
评论 0
0
彻易Heawcyrt
2个月前
为什么淘宝闪购和饿了么明明是一个系统(还能互通)却不叫同一个名字? 为什么京东做外卖,哪怕麻烦哪怕不起眼也不做专门的外卖 APP,非要叫“京东秒送”内置在京东里? 我浅薄的理解是:这么做是在用户心智里植入“即时零售”而非只是“餐食外卖”的概念,顺带着,还可以带动用户在购物 APP 里的消费。 其他原因想不到,好奇大家的看法。
美团“0元购”引发外卖大战,沪上阿姨忙到闭店· 63 条信息
#淘宝闪购
#饿了么
#京东秒送
#即时零售
#用户心智
分享
评论 0
0
在悉尼和稀泥
5个月前
用户心智是会变化的,尤其是当父母后消费习惯可能会彻底改变 以前逛景点,一个帽子20块,心想这破玩意出厂价也就是5块吧 现在有娃了,娃用手一抓帽子,一看30,心想娃喜欢,反正也没几个钱,买吧
#用户心智
#消费习惯
#亲子消费
分享
评论 0
0
dontbesilent
10个月前
为什么大部分的流量,是注定无法变现的 99% 的商家都觉得搞流量很难、很痛苦,但他们不太谈变现模式的问题。 反而看起来不缺流量的博主,天天聊应该怎么变现。 核心问题是:能变现的,是用户心智,不是用户人群。 一个博主天天发自己的猫,火了,然后就去卖猫粮。可是看你的人不一定自己养猫呀。 我养猫 7 年,我对猫粮比你还懂,你怎么卖加价猫粮给我? 在人群上,我和她橱窗里的猫粮是匹配的,但是在消费心智上,极度不匹配。我的下单概率无限接近于 0 擦边博主有无穷无尽的男粉,这些人买过无数的 3C 数码产品,但是怎么可能从你这买呢? 从 Day1 开始,从用户看到视频/图文的前 5 秒开始,用户心智就已经锚定了,后续极难扭转。 你只能寻找一下,这个流量有无变现空间,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想创新,几乎不可能。 赚过钱的商家,在这个事情上遇到的问题是多重变现问题,比如我卖中老年女装积累了流量,能不能让这些老年人买老花镜、助听器。 对于没赚钱过的商家(其实暂时只能算是流量主),能不能搞定第一重变现,都是个很大的问题。 最典型的就是免费资料当钩子引流,结果来的全是白嫖粉。用户资产为 0,考虑到你引流还有成本,所以你的总资产是负价值,也就是你忙活一通,给自己弄成负债了。 回到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商家缺流量,博主不缺? 因为商家是带着商品找流量,带着锤子找钉子。 博主没有这个包袱,只要流量,不挑食,那自然难度完全不同。 而赚过钱的博主、有经验的博主,面临的难度又会不同,这群博主的心智和商家是一样的。 他们知道什么样的流量有价值,什么样的流量没价值。 什么样的流量能卖出什么样的货,对应的交付难度、交付成本是什么 我的商业信条是:做生意的第一步是找到买家。 是买家,不是用户。 用户仅仅是愿意使用而已,这是人群匹配。 而买家是愿意用货币来交易的,这是心智匹配。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消费大量线上内容,真正能打动你、让你买单的瞬间,一天能有几个?几天能有一个? 大部分的内容,注定就是无法变现的。 最终躺在互联网的某个服务器里,灰飞烟灭。
#流量变现
#用户心智
#商家困境
#博主策略
#养猫经济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