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的人在压力下投降,1%的人在压力下抄底|如何在巨大压力下,保留你的认知优势? 好的机会,一般都会伴随着巨大的压力! 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有共识; 另外个共识就是:因为压力所以害怕,因为害怕所以不想继续下去,导致错过也是我们普通人经常出现这种情绪。 比如312和519这种级别的抄底机会,比如一个好的思路在做的过程中的多次失败以及其他人评价的影响,都会成为压力然后导致错过。 其实换个思路:压力越大,机会越大! 但是遇到压力如何不被压垮,占据机会! 王川老师提到的这个:遇压时的第一反应不是行动,而是觉察,我觉得很棒,也是我经常用的方法。 人在面对压力时选择退让,是数百万年进化出的生存策略:避免冲突、保持群体接纳、规避短期危险。 问题在于—— 这个机制在现代社会过度泛化了,而且不适用于现代竞争。 首先,我们需要默认不回应、不决策,因为很多问题第一时间是看不清的,很多压力源头并非真实威胁,而是虚假框架;很多决策一旦做出,就无法反悔。 我们需要对抗系统性不确定性, 我喜欢这句话: “做局的人喜欢让你尽快下注;不下注的人,才有资格掌控棋局。” 我们可以冷静思考,然后透过身体调节,帮大脑走出原始反应模式。 要识别“这是诱导我决策,还是我本来就想决策?”清楚的跳出系统,观看系统,最后再做决策。
⚡️《香港稳定币条例》今日起正式生效,这是全球内首个出台的稳定币监管框架。看看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 🧾 严格牌照制度上线 持牌发行:凡在香港境内发行或面向本地零售用户提供法币稳定币服务的机构,必须向金管局申请稳定币牌照。首批牌照预计2026年初发放,且“优中选优”。 资本门槛:最低实缴资本2500万港元,基本只对有深厚资源储备的机构开放。 过渡窗口:条例生效后3个月内必须申请,最晚2026年3月底前完成退出或获批。 💰 储备金与赎回机制完善 储备资产:必须 100% 支付支持、隔离托管、禁止再抵押,资产须高质量、高流动性,并通过法定信托机制实现破产隔离保护。 及时赎回机制:稳定币持有者必须可随时按面值兑换对应资产。 🛡 AML/KYC 和监管指引同步上线 KYC强制执行:发行人必须执行5年以上的身份记录和审查机制。 禁止无证宣传:条例生效后,未经许可发行的稳定币,禁止向香港公众营销,否则属违法行为,可能罚款、坐牢。 🧩 OK,综上,可以提炼的几个关键点—— 1️⃣ 这轮稳定币监管,其实是面向机构的体系化许可制,我估计只会有极个别财大气粗而且早做准备的人才能拿到牌照,比如京东币链、Nano Labs、蚂蚁、渣打等早期就参与沙盒测试的玩家。 2️⃣强身份绑定,发行者要验证持币者身份并保存五年以上,这基本就宣告:匿名用户请绕道,DeFi式自由发行在香港是不存在的,这倒是很特色了。 3️⃣核心应用场景是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和拓展机构代币化资产结算业务,基本利好的是大型企业或者传统银行,跟散户其实没毛太大关系。 怎么说呢,就是感觉是蹭上了利好,但是又感觉作用有限。 散户在这里面应该是三不沾的,倒是可以看看利好A股哪些标的……👇👇
读书有两个原则,一是你一定真读书,把它读完;二是重要的书要反复读,每隔几年重读一遍。 好书不会在第一次就告诉你全部的智慧,人生阶段不同,视角不同,理解的深度也不同。 一本书第一次读是“输入”,第二次是“对话”,第三次可能就是“顿悟”。 所以把你看过好多遍的书,放到评论区! 我们一起分享! 我个人读的超过两遍并且我觉得很棒的书(不分前后,我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用宏大的视角重新理解“人类”这个物种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如果我给我孩子送的成年礼是什么,我想这本书再适合不过了,千年来人性深处的真实投影,看透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小王子》— 圣·修伯里:我在看守所里中英文都看了好多遍的一本书,看似是童话,实则是写给成年人的哲思之书,每一次重读都像重拾纯真。感谢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和孩子更好的相处; 《1984》— 乔治·奥威尔:很有意思的反乌托邦政治寓言小说,每个时代都能映射出当下的现实,反思当下,反思体制,反思自己。 《原则》— Ray Dalio: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的人生与工作法则,值得每隔几年重新审视一次。 《反脆弱》——塔勒布:理解投资的不确定性,投资的反身性,才是投资真正的护城河。 《The Psychology of Money》——Morgan Housel(《致富心态》)这本书我至少写过两次感悟和书评,读的是钱,其实是人性,是自由,是关于“够”的哲学。 《少有人走的路》——M. 斯科特·派克:把心理治疗、人生修行和责任感融合成一本人生指南。推荐这套书的第一本和第五本,会让你人生更幸福; 所以把你看过好多遍的书,放到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