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
2周前
Frank
3周前
Frank
1个月前
乌克兰不仅用无人机干掉了大量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之前也用便宜的无人船重创毛子的黑海舰队,甚至打下来架su30。 Saronic的产品很有意思,开发了多款无人船产品以实现“分布式海战”的概念。 Saronic的主打产品线涵盖多个尺寸和用途—— 1)Spyglass:体型最小,适合蜂群出动,主要用于港口外围侦察、电子干扰,以及充当诱饵,比如制造“虚假目标云”,给敌方防御造成干扰。 2)Cutlass:中等尺寸,具备快速奔袭和一定载荷能力,能搭载自杀性弹药实现独立打击,还可担任通信中继、目标指示、夜间蜂群打击等,适合对岸或港口饱和攻击,作战方式很像乌克兰爆炸艇。 3)Corsair:更大更远,载荷和航程提升明显,能作为远岸打击平台或机动布雷艇,也可替代传统有人快艇做前哨任务,在高风险环境下极具性价比。 4)Mirage:多用途中型无人艇,既能反潜(挂拖曳声呐,布撒声呐浮标),也能给岛礁据点送补给,甚至可以布置海上移动雷达。适合连绵岛链间的快速补给和前沿感知。 5)Cipher:最大型,载货多、航程远,可作为无人艇/无人机“游牧母舰”,在需要分布作战的小型编队或海上无人体系中为其它无人艇补充燃料、弹药、维修。还能快速布设浮动雷区或者用在远程救援等复杂场景。 6)未来还有更大的Marauder(>150英尺),计划作为海军主战舰队的伴随无人平台,未来替代部分昂贵的有人 Littoral Combat Ship,降低低强度巡逻和安保成本。 Saronic已经获超5500万美元融资,其自动化船厂“Port Alpha”能大幅提高无人艇的批量制造效率,从而真正实现“用一堆廉价无人艇换掉敌方高价值目标”的打法。目前产品已在美军等演习中亮相测试,比如Cutlass已参加IBP-24.1联合演习夜间蜂群编队任务,各型无人艇适配模块化弹药及传感,已被关注用于红海护航、油气平台巡护等多个场景。未来如果结合AI识别和星链级通信,这类无人艇的落地空间还会持续扩大,不止用于海军作战,也能在物流、人道救援、测绘等市政领域发挥作用。 简言之,乌克兰无人快艇的实战案例,把这种“低成本大杀器”的价值推上前台,而Saronic正是美国在这条路上的种子选手。
Frank
1个月前
最近被meta收购了49%的股份,估值来到了290亿美元,但这家由反华的年轻华人创办的公司一直有着不小的争议,经常被质疑说是靠第三世界劳务外包的血汗工厂,唯一跟ai相关的就是公司域名。 回顾Scale AI的发展历程,这家公司2016年由Alexandr Wang和Lucy Guo在硅谷创立,最初以为AI模型提供高质量标注数据为主,很快通过自动化工具和众包外包模式拿下自动驾驶、电商、OpenAI等大客户,收入飞速攀升。2019年,公司获得了知名风投Founders Fund的投资,正式成为AI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从2020年起,Scale逐步将业务拓展到国防、卫星遥感、灾难评估等更高附加值领域,为美国国防部等机构提供影像识别和战场态势感知等AI服务。随着AI大模型的兴起,Scale也推出了面向企业的模型评测、对齐和数据返修等SaaS平台,2024年完成了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Nvidia、Amazon和Meta。 不过,支撑Scale高速成长的运营模式一直饱受争议。首先,公司的数据标注主要依赖菲律宾、肯尼亚等地的低价外包劳工,标注员时薪普遍低于2美元,工资拖欠和无申诉渠道的问题频发,2024年甚至被美国劳工部以“合同工误分类”正式调查。虽然后续美国方面撤案,但相关的集体诉讼和国际NGO的批评从未消停,牛津大学等权威机构也公开指出其不符合最低公平劳动标准。 其次,Scale深度参与美国国防AI项目,包括Maven与Thunderforge等,涉及自动化杀伤决策和智能指挥系统,引发诸多学界和民权组织的强烈批评。公司CEO多次强调“国家安全优先于商业伦理”,但这种强硬姿态只让道德争议持续升级,目前公司的国防业务仍在大幅扩张。 再次,Meta大举入股后,谷歌等大客户纷纷担忧数据安全与利益冲突问题,甚至传出终止合作的消息。美国监管机构有可能要求Meta和Scale建立更明确的数据流隔离甚至推动部分业务拆分,因为这种资本与客户的深度捆绑事实上已引发行业公信力危机。 最后,创始团队内部的治理也曾遭受质疑。早期联合创始人Lucy Guo被董事会罢免后,自己创业又因涉嫌违法内容被诉讼,外界对公司治理文化提出了不少质问。 整体来看,Scale AI已成为AI基础设施领域举足轻重的玩家,但其劳工用工、军工合作、数据安全和公司治理等多重争议,令其未来能否持续高速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在监管越发严格、客户和社会期望提升的今天,这家估值29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能不能笑到最后值得持续关注。
Frank
1个月前
Airbnb的创业故事也很传奇,创始人是学艺术的,在公司没钱的时候靠着卖奥巴马ip的麦片活了下去。 Airbnb最初由两位设计师Brian Chesky和Joe Gebbia于2007年在旧金山创立。那时,他们刚从设计学院毕业,经济状况十分窘迫,连租金都快付不起。有一天,他们注意到旧金山即将举办大型设计师大会,市区的酒店几乎爆满,许多外地来的参会者一时找不到住处。两人灵机一动,在自家客厅铺上三个充气床垫,为客人提供一个休息的空间和简单的早餐,于是Air Bed and Breakfast的构想就这样诞生了。通过简单搭建的网站,他们迎来了第一批客人——三位参加大会的人,这就是Airbnb平台上的第一批住客。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起初,Airbnb的知名度非常低,绝大多数人都不理解,甚至不愿意把家里的空间租给陌生人。为了让网站活下去,Brian和Joe拉来了技术高手Nathan Blecharczyk,但创业资金仍然捉襟见肘,投资人也不看好他们的点子。在账面所剩无几时,他们不得不各显神通。碰巧正值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与麦凯恩的大战成为全国焦点,他们由此受启发,设计了有奥巴马和麦凯恩头像的早餐麦片“Obama O's”和“Cap’n McCain’s”;这些麦片包装风趣、极具话题性,很快就在全国卖出了800多盒,为初创公司带来了3万美元的救命资金。正是这份创新和拼劲,使得Airbnb在最艰难的时候坚持了下来。 之后,Airbnb被美国著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录取。创始人们在导师Paul Graham的建议下,亲自飞往纽约,寻找房东交流,帮他们拍照、优化房源描述,提升房东和用户的使用体验。不断的产品打磨和服务创新,终于让更多人信任并加入了这个平台。到2009年,Airbnb的房源和用户数量快速增长,逐步走上正轨。 如今,Airbnb已经成长为全球民宿短租领域的领头羊。根据2024年的数据,Airbnb的市值长期稳定在900亿美元左右,2023年全年营收更是达到约97亿美元,净利润突破44亿美元。平台覆盖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房源数量已超过7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