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景

orange.ai
1个月前
欸,不仅是初阶程序员找不到工作了,AI 直接导致各种职业的初阶岗位需求都在下降。 昨天看到哈佛的一篇论文,和前段时间的一个程序员初阶岗位下降的数据互相印证了。 生成式AI是一场偏向资深员工的技术变革。 关键数据: 招聘:采纳AI的公司在2023年后,平均每季度少招聘了 3.7名 初级员工,这是导致初级岗位净减少的主要原因。这一下降幅度相当于其平均招聘水平的22%。 离职:初级员工的离职率甚至略有下降,说明公司并非在裁掉现有初级员工。 晋升:有趣的是,现有初级员工的晋升率反而有所增加(平均每季度增加0.4人)。这表明公司在减少外部招聘的同时,可能会加速内部有经验初级员工的晋升。 行业数据: 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采纳AI的公司初级岗位招聘量比未采纳公司减少了约40%。 信息技术、金融和专业服务等行业也出现显著下降。 按教育背景来看: 就业下降最严重的是来自中等偏上水平院校(第2、3梯队)的毕业生。 来自顶级精英院校(第1梯队)和较低水平院校(第4梯队)的毕业生受影响较小。 来自最低水平院校(第5梯队)的毕业生所受影响最小,且在统计上不显著。 简单说,AI正在把新手村的门槛焊死,新人想“上车”是越来越难了。 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这挑战太大了。
Ga Ou
7个月前
刚来日本做派遣社员的三年, 是对我来说很重要的变身时期。 我毕业于很普通的大学, 不是211,也不是985。 我自知学力不够高,所以没有打算考研究生, 因为自己在肯德基打工的时候过于认真, 被店长询问要不要留店里当储备经理, 所以隐隐的觉得自己可能更适合工作。 在我长大的这一代, 父母都相信学编程才可以逆天改命。 我也随大流的学了计算机,c语言。 随大流选理科,随大流考驾照。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什么主体性。 一个20多岁的小年轻, 又哪知道什么是主体性。 这样的我怎么可能找到什么好工作呢。 那时候我想着只要能找到一份5000的工作, 应该就已经算是十分完美的就业了吧。 就在这时,赴日派遣来了。 工资一口价就是20万日元, 按照当时的汇率算,要13000人民币。 毕业挣一万?我也配吗? 我自己其实是不相信的。 因为穷人遇见太多的骗子了。 没准过去就是刷盘子的劳务派遣, 也许突然间这家公司就会卷款消失。 如果放在现在, 我的悲观性格可能还会让我幻想出 自己毕业后赴日,在缅甸转机, 然后出现在kk园区里, 用着上面印着“内部专用”的假人民币生活的样子。 但是,那可是月薪一万啊。 而且刚开始公司会教日语,也不收费。 我心中基于贫穷的赌徒心理被激发, 我决定参加这个项目,火中取栗, 直到发现被骗的前一刻,再拍拍屁股走人。 最起码,我可能能学会一点日语也说不定。 我只交了400的书本费, 用着盗版装订的影印教材, 从五十音开始记, 慢慢的老师说学完这本你们就相当于N3了, 在学完一本将将够到N2, 然后日本派遣公司的营业, 就会带着客户公司的科长来和你们面试了。 科长来了。 良莠不齐的我们满嘴塑料日语。 但是在努力的说着自己想要当中国和日本的桥梁, 说着父母也支持着我们, 说着自己喜欢动漫,想去日本。 我已经忘记那时候具体都说了什么了, 但我记得那个科长的眼睛。 我们两个对视着, 他的眼睛里面有一点笑意, 我的心中有了一点希冀。 半个月很快过去, 我仿佛少女怀春的每天都在回味那个眼神,他要我,他不要我, 可能还是要我,但可能是我自作多情。 对方可是日本人, 谁知道我们会不会有一样的心电感应。 在课上,offer下来了。 我会在毕业后直接去日本, 和几个同学一起前往这家公司。 剩下的同学会继续准备, 下一家公司的科长会在下周由日本派遣公司的营业邀请过来面试。 offer确定后,公司第一次找我们正式收费。 4000人民币。 主要负责护照办理,签证申请,和机票费用。 后来每次回国的机票也差不多这些钱, 让我总觉得, 这家派遣到底通过什么挣钱呢。 后来才知道,我的派遣费是我时薪的三倍。 名为GAOU的商品每月单价60万, 公司扣除我的工资20万后,每个月净赚40万。 作为派遣社员的三年,我为公司赚了1440万日元,约等于70万人民币。 我们一届会过去20人。 ※我依然感谢这家公司,只是觉得文章停在这里比较酷。另外,我的电车到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