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竞争

indigo
3周前
推荐一本新书,来自加拿大籍科技分析师与作家 Dan Wang 的「BREAKNECK」破釜沉舟:中国打造未来的征程!理解美国和中国的最好方式,不应套用上世纪陈旧的标签,如社会主义、民主或新自由主义来解读,而是通过一个全新的二元对立框架:美国是一个“律师型社会”,而中国是一个“工程师国度”👀 中美两国本质相通 —— 同样不安分、热衷捷径,最终推动着世界大部分的重大变革;两国皆是缺陷交织的复杂体,总以竞争之名相互鞭笞,其激烈程度远超对方最狂野的想象。 中国是一个工程化国家,无论是物理问题还是社会问题,都倾向于用大锤解决;而美国则是律师主导的社会,几乎所有事物 —— 无论好坏 —— 都会被法槌阻挠🤔 全书是站在美国视角来写的,作者建议美国: - 把“程序优先”调到“结果优先”,让庙堂多一些工程气质,不过 DOGE 项目的艰难还有 Elon 的加入和退出,可见改造的难度巨大; - 重建制造业肌肉,不只“高研低产”,而是把更复杂的制造环节搬回美国,例如芯片等电子装配、EV 电池等; - 警惕“社会工程”的副作用:中国的工程师国家不仅修桥铺路,也会把人口/社会当作可被“计算”的系统; - 校准“以限制应对竞争”的本能:单靠关税/卡脖子,可能加速中国自给自足并触发“第二次中国冲击”,更稳妥的策略是“筑强自身生产力 + 选择性引进”。 美国需构建自身生态系统,投资电力(核能、可再生 + 能源存储)、数字 / 交通基础设施,改革许可制度、降低成本、吸引移民人才,转向长期投资,接受一定浪费作为成功代价 。。。 否则,美国将进一步去工业化,失去技术领导地位。低估中国能力是错误,竞争需使美国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KUNLUN昆侖
4个月前
为什么说,中美关税谈判只要一开始,川普就注定已经输了?中美终于准备坐下来,展开关税大战后的第一场谈判。对于谈判前景,有各种分析和预测。但我的结论,和一年前的这篇分析的结论一样,任何与中国的对抗,竞争,不管什么领域,只要被中国说服,答应准备谈判时,就已经输了。如果真坐下来,开始谈判了,那就是双输,如果最后还真签订协议,那就是满盘皆输,输到裤衩都不留。 我为什么这样说? 为什么说中国是不可战胜的:从美国永远不懂中国来谈起。开篇先说本篇核心观点:任何尝试与中国谈判、建立契约的对手,在坐下来准备谈判那一刻,就已经输了!如果谈判成功,那对手就是输定了!拜登政府终于邀请成功中国代表来美国谈判。而这三年,拜登政府对中国关系最大的出发点,就是努力要和中国建立沟通渠道,然后一起管控风险。 这几乎被拜登当做自己的政绩去努力,去完成。然后我们再回看川普的贸易战,也是以经济战争的形式,逼迫中国走入美国预设的赛道,这同样被川普视作自己最大的政绩。 所以,大家都看出来了,美国无论是共和党政府,还是民主党政府,从老布什克林顿到今天,一直以规劝中国进入现存的国际秩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但美国人永远不会懂,中国性思维,基于规则与契约,几乎就是完全的解构性存在,不具备任何建设性,只有破坏性。 中国性思维,对于对手双方的对抗,只认可两个姿态,站着和跪着,所以马戈尔尼访华时,乾隆先让他跪下来再谈中英通商,后来英国人在天津大沽炮台架炮准备开轰时,大清帝国乖乖的签约开口岸通商。 中国性思维,对于任何先提出谈判的对手,已经默认对手输了,自己赢了,因为中国对于输赢的界定标准,就是跪着,站着,如果双方平等的坐下来,中国是可以暂时性坐着,但从坐下来那一刻,就开始准备让对方跪下来。 中国性思维,基于任何谈判所达成的共识,都視之为策略性、暂时性的承诺,非永久性责任承担。在中国的思维里,没有永久承诺的存在。 正因为中国性思维基于承诺是策略性,暂时性,所以当条件具备后的那一刻,就是中国推翻承诺、撕毁条约的时刻。 所以,当中国在条约、共识上签字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准备推翻共识、条约,所以,当对手在认真签约的时候,在中国人的眼里,完全就是一个傻逼的存在。 中国性思维,几乎完全摈弃了契约的普遍性,任何共识的达成,是以强势一方的意志为基础,基于平等性的契约,不存在于中国性思维之中。 美国从1853年敲开中国大门,至今170年,与中国的沟通,是以一个假设为基础与前提,即中国是可以谈判,商谈达成利益共享共识,暂时达不成,不代表以后不会达成,只要美国有足够的智慧与技巧,中国总有一天,会与美国一样,站在既定的规则之中。 这一天,美国人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等来了,13年前的中国时间今天,201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比中国人更高兴的,是美国,是西方。 而今天,美国朝野,几乎认定当初的决定,是极其愚蠢的,但痛定思痛后的结论,就是还要和中国保持沟通,建立联络通道,共管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