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迷茫亏损期的兄弟们,必读《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 这直接让我想起了当年。 当年,我刚入交易行业不久, 我第一次看完这本书的时候,也是直接扔到一边去了。 不要跟我讲什么空洞的大道理, 你只需要告诉我: 亏几个点后止损,是10个点,还是20个点? 你只需要告诉我,什么时候是入场点,什么时候买入就行了。 我也同样完全不明白这本毫无干货的书籍有何意义,为什么那么多人推崇之极? 我需要的是干货! 什么叫干货? 明确的知识就是干货。 我对你们这些“干货”要求不高,你们只需要让我买进去连续2个涨停就可以了。 这才是我等茫茫多人需要的。 但是股票大作手回忆录里,这种内容根本就没有。 所以,对于很多迫切的需要“干货”的人而言,这本书就是垃圾。 1、我们到处开始寻求想要的 “干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交很多很多的学费,每一次费劲千辛万苦从某 “大神” 或者某 “神书” 中翻出了一个明确的指令,欣喜若狂的去执行后就会发现根本就特么的不好用。 于是,我们气急败坏的大吼:骗子!你们这群骗子! 这就是投机领域人们的信任感极低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是 —— 有的人一直骂街,一直骂到最后爆了仓,觉得全世界都欺骗了他。 但是少数人后来可以觉醒,他们知道这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太傻太天真,对干货的定义太初级…… 他们开始突破,他们开始明白,在投机交易领域这种不确定的走势下,没有任何固定的标准可以让你 “百战百胜”。 他们开始正视不确定性,开始研究止损,止盈,资金管理等。 他们突破了一层阻碍,迈入了下一个阶段。 而在这个时候,如果你再一次翻开《股票大作手回忆录》的话,你会忽然发现,利弗莫尔在这些领域给出了你很多的建议: 了结亏损的头寸,持有盈利的头寸。 优秀的交易者总是有耐心,等待他们的交易关键点出现。 盈利最多的交易,往往一开头就有浮盈…… 你会忽然发现,在理念方面,利弗莫尔其实给了你很多的 “干货”。 这个干货,并不是 “MACD 金叉 + 成交量放大 + 支撑位突破做多” 这种初级玩意。 他是在告诉你,我们该如何处理不确定性,告诉了你投机交易所需要的 “智慧”。 而你当初之所以觉得他啥也没说,是因为你的水准连他的一句话都看不懂而已。 这个时候,你开始明白,他要是提出了那种初级的建议,根本就没有资格被称为 “投机之王”。 2、交易理念的完善需要大量的时间,你开始经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的疯狂冲击。 这个阶段,别人的理念对你的帮助已经不大了 —— 缺少相对应的经历,再好的建议你也理解不了。 你艰难地完善自己的交易规则,在怀疑、恐惧、亢奋、失落中反复挣扎,开始独自筑造自己的认知大厦。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有爆仓或亏到失去信心的时刻: 生活一团糟,身边的人充满质疑; 自觉前途暗淡,看不到任何希望; 自我否定感充斥全身,甚至想放弃这个带来无尽痛苦的领域。 而在你极度崩溃的时刻,若再次翻开这本书,会看到一道光 —— 你会发现,利弗莫尔在整个投机人生中: 曾破产4 次; 一次债务缠身长达几十年; 两次破产直接导致家庭支离破碎…… 但即便如此,他从未放弃。在最悲惨的绝境下,他抓住唯一机会,用500 股伯利恒钢铁再度起死回生。 这个时候,你忽然发现:自己这点经历在他面前,弱得不值一提。 你忽然找到了继续前进的勇气 —— 这点困难都坚持不了,谈什么走向投机的最高峰? 你开始擦拭伤口,再次踏上征途…… 3、你继续自己的经历,在死去活来的坚持中终于达到一定水准,洞察到投机交易的某些真相。 你浑身冰冷地发现:这个行业与你年轻时看到的完全不同 —— 这里冰冷残酷,风险无处不在,你需要时刻如履薄冰。 这个阶段,你开始思考自己的投机人生。 此时翻开利弗莫尔的回忆录,依然能找到诸多共鸣与感触: 你会明白,追逐暴利本身可能反过来重创你; 你还会明白,交易员需要控制的不仅是账户风险,还有整个人生。 利弗莫尔走过的路,是顶级交易员完整的成长历程。他毫无保留地阐述一切,为后世交易员提供了方向与参考。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只要你迈出新手领域,就能在书中或多或少找到投机界前人的经历与经验。 你千辛万苦悟出来的道理,利弗莫尔早已用轻描淡写的几句话道明;你以为过不去的痛苦,与利弗莫尔相比不过是 “过家家”…… 所谓 “前人指路” 或许就是如此 —— 方向的指引; 关键认知的共鸣与强化; 对坚持正确行为的鼓舞。 这些都是交易员生涯中极度需要的帮助。 投机如山岳般古老,华尔街没有新鲜事 —— 因为人性从未改变。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始终在那里,鼓舞并指引着茫茫多的交易员,它告诉你:投机并不容易,但精彩无比。 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最后,很多人被这本书影响,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最后却冷嘲热讽利弗莫尔的自杀。 真是自古真诚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你需要的,可能仅是喊单者的镰刀。 这种不知感恩之辈,我看在投机领域没有任何机会。 共勉!
艾森 Essen
2个月前
这张图说明了,哪怕近年中国经济遇挫,中美两国军事工业实力的差距依然在继续扩大:America Let Its Military-Industrial Might Wither. China’s Is Booming. 美国军事工业实力日渐衰落,中国却蓬勃发展。 多年来,美国历届政府都在努力适应中国军事和经济的双重挑战,但现实是,美国在这场竞赛中正逐渐失去优势。俄乌冲突已经证明,现代战争是一场工业实力的较量,双方都在消耗大量的炮弹、火箭弹和军用车辆,自动化工厂日夜不停地生产无人机,就连老式的榴弹炮也需要精密制造。 二战时期,美国之所以能胜出,部分原因在于其生产能力远超对手,从子弹到食物,无所不能。1942年,加州一家造船厂甚至在不到五天的时间里组装完成了一艘补给船。然而,如今的美国已经不具备这种大规模生产的能力。 现在,中国几乎在所有产品的制造方面都占据优势,从基础化工品到先进机械设备,无所不包。随着中美两国紧张关系加剧,两国的工业产能成为潜在冲突中的关键战场。 中国的经济增长为其打造了一支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队。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一家造船企业去年的商船吨位产量,超过了二战以来整个美国造船业的总和。中国庞大的商船建造规模,实际上补贴了其海军舰艇的生产,而且在战时,产能可以从货轮迅速转移到军舰。 国防情报公司Janes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建造的海军舰艇数量是美国的两倍多。尽管许多美国军事平台被认为比中国同类产品更先进,但中国空军和海军正在迅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海军火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发射巡航导弹和其他火箭弹的能力正在迅速缩小与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中国的许多制造商虽然不属于军工领域,但可以很容易地转用于武器制造或战时支援。中国不仅拥有更多的工厂,还在加速工厂的现代化改造,采用5G专网等技术实现自动化。这意味着中国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将制造设备与设计师和用户连接起来,以传统制造业无法企及的速度更新产品。在乌克兰,来自前线部队的持续反馈使无人机制造商能够迅速改进无人机。这也意味着中国可以更容易地加速生产。中国还拥有更多的工业机器人,进一步强化了其巨大的劳动力优势。 战争不仅仅关乎军事装备,每一架飞机、每一艘舰船、每一辆坦克都需要燃料、备件和弹药。军人需要食物、水和医疗保障。这些支持功能需要庞大的物流网络,而这些网络大多依赖于船舶运输,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 即使美国能够扩大其商用货船船队,它也缺乏足够的船员来操作这些船只。据估计,美国现在只有不到1万名商船海员,而且由于政府多年前停止跟踪相关数据,这个数字并不确定。而中国拥有的商船海员数量几乎是美国的200倍。 此外,中国还掌握着现代战争所需的更多原材料。中国控制着世界上的稀土矿和加工厂,这些稀土是制造导弹、飞机和潜艇的关键材料,这将使其在持久冲突中更容易补充损失。尽管美国试图削弱中国对世界关键矿产的控制,但中国企业对此基本不予理会。 如果美国面临一场重大冲突,它将需要像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样,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而中国的劳动力已经就位,其制造业工人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