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

经过两期亲力亲为的 Crypto 视频实践,我现在可以下一个初步结论: 有能力的 KOL,请尽快介入视频市场并建立 IP。 📢以下是我关于争做 Crypto 视频创作者的动员大会讲话。 1️⃣ 为什么现在是入局 Crypto 视频的最佳时机? 因为稀缺,因为有门槛,所以值钱。 CT 现在处在一个文本供给严重过剩的阶段,人们的注意力不断被 AI 信息流强暴,文字贬值的速度从未如此之快。而视频内容门槛 (时间/设备/技能/审美) 更高,尚未被广泛地端上 AIGC 流水线,暂时保持了相对“纯洁性”,因而在估值体系中拥有更高溢价。 拿最直白的打广子来说,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账号,视频的溢价是文字的 2 倍以上,之后这个差距只会越来越大。KOL 不进则退,因为聪明的项目方和 agency 会自动调整出价。 并且,视频生产的下限比你想得要低,上限比你想得要高。 现在的 Crypto 视频内容,尤其是华语区,太不卷了,太早期了。我认为任何零基础人士都能在 2 小时内掌握从前期拍摄到剪映基础操作的所有技巧,经过 3-5 次练习便可以独立产出目前均线水准以上的视频内容。 与此同时,优质内容脱颖而出的成本比 Web2 低得多,且变现路径短、商业价值高。虽然我不认为 Crypto 会出现一个小 Lin 说,但华语区养出几个视频头部账号,完全可以。 2️⃣ Crypto 视频内容的受众是谁,在哪里? 不同于传统短视频平台的用户画像,Crypto 视频的目标受众通常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充足的心智带宽,和对结构化知识的需求。 相比于 1 秒之内就能划过的 AI 文,视频内容至少需要 1 分钟以上的注意力,能够在快速的滑动中控制自己数分钟注意力的人,往往深度学习的意愿和能力都更高。 从平台选择来看,YouTube 和小红书虽然单用户价值 (可能) 更高,但 X 在 Crypto 原生流量和内容适配度方面依然优势最明显。所以我认为比较好的策略是在 X 起号,校准选题与观点,然后把可沉淀可检索可查看的内容同步到其余视频平台。 3️⃣ 什么是 Crypto 视频的 sweet spot (甜点)? 我们先看下什么内容适合文字表达: -讲究时效性的时事新闻 -高度抽象的理论内容 -纯粹个人的随感 -1000 字以上的中深度内容(这也是本文不适合做成视频的原因😓 我不太看好 10 分钟以上的长视频。Crypto 受众规模有限,市场节奏非常快,与长视频的制作周期和成本都有冲突。 我认为适合 5 分钟甚至 3 分钟以内的视频表达的: -工具教程类 -科普类 -小切口、强观点的情感化表达(比如 Lydia Asks ) -NFT/游戏等视觉素材丰富的题材 如果你手上有一个题材,可以这么检测一下它适合的载体: 🟠新颖度高、专业度中、个性化高、需要演示 ➡️ 视频 🔵时效性高、论证链长、数据表格多、讲究结论效率 ➡️ 文字 4️⃣ 做 IP 不露脸不如不做,为什么? 视频相比文字的根本优势在于"具身化"的表达方式。个人 IP 的建立必须要有一个“形象”。Crypto 长期用头像来作为平替,但这种方式建立差异化形象的效率远不如真人出镜。 视频是一个声色形综合表达的艺术,人是其中最核心的符号,传达文字难以捕捉的情感流动和人格魅力。如果叙述的主体和不可见的,视频内容的可信度会被严重削弱,这无异于从舞台中央走到后台工具箱。 5️⃣ 做 Crypto 视频需要的技法和心法有哪些? 任何垂类做到顶尖的都是少数人,由于视频制作有额外的学习成本,能踏出第一步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并且越往后越难被模仿。 视频制作的技法其实类似于语感,入门阶段掌握了工具的基础使用后就是不断地尝试。天赋很好判断:你想到的选题别人想不到;别人觉得麻烦的效果你不觉得麻烦。越往上走,支持你的就越不是功利的目的,这时候你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创作者、有影响力的 IP、权威的知识来源,而不只是广告口播员。
dontbesilent
5个月前
昨天直播的时候,推友连线问我说:是不是做 IP 就一定会被骂? 潜台词是:是因为我的内容不好导致我被骂,还是干这行所有人都被骂? 答案当然是后者:有流量就一定会被骂,与内容无关,与你是谁无关 骂人的原因有几种: 1️⃣ 投射 你作为一个分享认知、观点的人,那你大概率还是取得了一点成就、拿到了一点结果 于是你就会成为一面镜子,照射出对方的无能,这是非常纯粹的痛苦 所以他一定会骂你,剩下的无非是怎么骂的问题 抖音用户平均年龄大一点,骂你的时候会找理由,从价值观、动机论等等来喷你 B 站用户年轻一点,找不到合适的角度来解题,就只能直接骂你这个人了 2️⃣ 流量 = 威胁 有流量,你就得新奇特、反常识,说别人没说过的,展示别人没见过的 那么,新观点和旧观点就会冲突,造成精神上的不适感 于是 …… 剩下的无非是怎么骂的问题 3️⃣ 大 V 是一种符号 只要你有流量,你就会变成「现在的人为了搞流量什么都干得出来」 只要你赚了钱,你就会变成「说这么多你不就是为了赚钱吗」 -------------------- 所以,这和内容、赛道都无关,有流量就一定会被骂,没被骂一定是因为没流量 这就是板上钉钉的因果关系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你发了内容,评论区里面的人就都是凝视你的「他人」,于是,你就必然会有「地狱感」 萨特活着的时候还没有 social media,但是人性从未改变 那么,怎么消解这种地狱感呢,那就让流量更大一些 被凝视的次数多了,凝视就被消解了 让评论区的「凝视」通货膨胀一下,把凝视你的人也符号化一下,让他们变成面目模糊的喷子,而不是具体的人
Cell 细胞
5个月前
看完了李翔对王宁的访谈《因为独特》,听了 20 多期关于泡泡玛特的播客,我还是觉得 Labubu 会一路狂奔将泡泡玛特 推向 郁金香泡沫 的轨迹 《疯投圈|从泡泡玛特谈起:物质消费中的情感价值》 《疯投圈|名创优品大战泡泡玛特》 《商业就是这样|我们一直不是很懂泡泡玛特》 《商业就是这样|学完三丽鸥,我们还是不太懂泡泡玛特》 《麦子店圆桌Night|真正理解泡泡玛特,你就有找到10倍股的能力》 《食野之评|泡泡玛特的labubu为何风靡全球?》 《高能量|独家专访:泡泡玛特如何做出海》 《三杯冰美式|LABUBU的火爆 VS 泡泡玛特的焦虑》 《梵高MoneyTalk|开盲盒的泡泡玛特是个啥生意:华流文创的未来在哪里?》 《中国好生意|最深度复盘泡泡玛特:IP、国际化、AI、游戏、电影,最终超越迪士尼?!》 《乱翻书|给品牌算笔账,泡泡玛特如何在寒冬做增长》 《钱粮胡同|塑料茅台,成功出海!你买过泡泡玛特么?》 《剧谈社|虽然是扫盲,这集足够让你成为潮玩懂王 ——从泡泡玛特到Kaws的分层扫描》 《商业WHY酱|成为“小程序电商”天花板,泡泡玛特做对了什么?》 《外部性|一口气聊透潮玩与泡泡玛特》 《大内密谈|从泡泡玛特的上市招股说明书谈起》 《吃喝玩乐了不起|LABUBU 竟然是女生?泡泡玛特积木业务大揭秘!》 《DTC Lab|对话泡泡玛特:品牌播客的KPI?》
fin
6个月前
今年在一家小几百人startup做芯片,还是有些感慨的 芯片拼到最后就是拼能耗比,这是一级指标,真的是靠堆海量的人力去针对每种workload调试每一点power和performance,人不够就是会有差距,startup对于power和performance的要求要低太多了,只要大差不差就行,能把功能实现出来就是成功 startup跟大厂比,除了关键地方的IP,很多地方就是买现成IP拼凑起来,导致基本上一个人要覆盖大厂三个组的scope,广度上去了精度自然就不够 startup调硬件performance经常没人关心,因为软件FW/compiler太多可以优化的地方了,随便多花点时间得到的收益都比调芯片性能要效率更高 性能只要和当初架构设计的差不多就行,而在架构设计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最后的能耗比等一系列指标了,但考虑到最后的实施,其实就算是带宽和算力指标定的和Nvidia一样,功耗目标也是高出了50%以上,只能靠compiler优化特定的benchmark workload。除非是架构及其特殊,能在特定的workload上从架构上决定能耗比 在大厂呆久了,再去startup就会觉得大厂很多职位就是雕花,投入产出比其实很低,但这些雕花位置又不能砍了,毕竟芯片最后的能耗比有不少提升就是靠这样的微调工作量累积起来的 想起了前几年,当红炸子鸡Nuvia带着苹果CPU架构的所有秘密被Qualcomm收购时候,如果按照标准startup做法,采购ARM公版的interconnected,cache和memory,那Nuvia CPU跑分起码要降10%以上,跟Apple CPU的差距就直接断代了(单核)。也正是有了Qcom的SoC infrastructure支撑,才有了Nuvia第一代CPU在苹果M3/M4出来之前短暂的王朝 芯片startup要能生存,只能靠错位竞争,要么是一个细分市场,要成为明星就得做大公司短期抽不出资源做的一些方向。不然的话芯片大厂的资源起码能在硬件性能上有人力优势去调试的 Nvidia Blackwell Ultra和Vera Rubin的发布,指标上步子迈的这么大,一年一代节奏,看来是希望用 “时间+人力+生态” 形成 IP 壁垒,其实是不利于新晋startup追赶的,要在指标上把东西做出来的难度,真的是越来越大,已经实质上有点堆人力的意思。MTIA/Annapurna lab直接靠对标算力指标来追赶,迟早会翻车(做不出来或者延期) 说到堆人力,Nvidia最近招人力度又开始加大,我两周之内甚至接到了三个不同Nvidia HR的招呼,互联网公司几百人的小作坊也在快速扩张招人来应对,Google TPU组这两年在以色列和印度扩张非常可观,基本是奔着翻倍去的,Meta的MTIA今年大扩招也是奔着50~100%扩张 ------------------------------------ 从芯片设计来看,即便是o3如此强大的AI再发展下去,离自己设计芯片,来取代芯片工程师的职位,仍然很遥远,o3o4o5的进步是10分到50分的事情,而现在的芯片早就进化到堆人力从90分往95分逼近了 当然了,半导体行业广泛采用claude3.7/o3级别的AI,确实也是有帮助的,我这两个月用AI提升的效率,我觉得已经稳稳有20%+的水准了 不用纠结o6o7o8能不能自己设计芯片,因为只要人+AI有更好的效果就行 AGI摆脱工具定义的标准,是人+AI有没有比AI产出更高 只要没有达到这个标准,那么AI仍然是工具属性 可预见的未来内,我看不到AGI摆脱工具定义的可能 ---------------------------------- 最近几个月都是一周80+小时工作,差不多快是人间蒸发的节奏,思考人生的时间都不够用了,追热点都是有代价的,生活不易,猫猫叹气.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