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ris
1个月前
有所衣冠楚楚的强者,近看都是半人半鬼,一切功成名就的背后,细瞧都是尸山血海。最能让你变强大的,永远是那段生不如死的时光。那是你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撕碎,然后在亲手缝缝补补,把自己重新拼起来的那个过程。只有经历过人性之恶,才会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善良。就因为你跟恶魔打过交道,你才知道真正能杀死他的,只有你比恶魔还要凶狠的怪物啊。位置不同,少言为贵。认知不同,不变为上。三观不同,不近为智。心小了,任何事都会变成大事。那你的心变大了,再大的事情也是小事。思维拓宽,格局拉满,自能百毒不侵。人这一辈子,不可能每一步都走对,犯过的错那都是昨天的事儿,往前看,别回头。不要浪费任何一秒钟去后悔,你要始终相信你,走过的路,遇到的人,留下的遗憾,都是你本该经历的事情。往日不可追,来日犹可期。尊重公正,但请忘掉平等。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公平。社会法则不是自然形成的,是被设计出来的。你要么有本事成为制定规则的人,要么你就老老实实的做那个遵守规则的人,万万不要做那个没什么本事,还妄想着去挑战规则的人,那不是勇敢,那是无知无望。道德是一个人的最高追求,法律是社会的最低底线。我们所谓的成功就是在这两条线之间,最大化的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个路上要记住两句话,法无禁止皆可为,德行利己不律人。在弱者的世界里,内心大部分被面子、尊严、感情所占据,但真正的强者知道这是一个人的主观臆想,在客观的世界里,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只有利益风险才是最真实的,而且永远都不会背叛你。人之败者,非傲即惰。古今天下之庸人,皆皆以惰字致败。古今天下之才人,皆以傲字陨落。忌傲,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忌惰,尽心尽力,勤体勤智。世界的真面目,一直都是资源的争夺,慈不掌兵,义不守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上流社会多半行下流之事,下流社会多半是清高之人。所以你要明白,成长是会有代价的,就是失去你原来的样子。能百毒不侵的人都曾经伤痕累累,能笑看风云的人都曾千疮百孔过,能自强不息的人都曾不依不靠,能看淡爱情的人都曾肝肠寸断。
人类学习闭环中的“编码”环节 quanta杂志的这篇文章,讲的是科学家如何通过llm来更好地理解人类大脑的运作机制,用人工神经网络来理解人类的大脑神经网络。 我的笔记(只提取了一点🤣): - 人脑的语言系统和视觉系统,都可以视为一种“特征编码器”(feature encoder),即能够对输入的信息(无论是视觉图像还是语言符号)进行处理并提取出特征。 - 语言系统不是简单地存储单词或句子,而是对语言材料进行编码,将语言输入信息转换成特定的神经表征(neural representations)。 - 就如同视觉系统接收外部世界的光学信号并将之转化为神经信号,从而在大脑中形成视觉特征表征一样,语言系统将单词、句子或概念转换为抽象的、能够在脑内被“解读”和“理解”的编码模式。 - 语言与视觉等认知功能共享类似的神经编码原理,这种认识打开了理解人类智能本质及AI与人脑深层次互动的大门。 在我的学习方法论(小能熊版费曼学习法)中,“编码”是学习闭环的关键环节。也就是说,一切输入,必须通过大脑积极主动、深度加工(关键是特征提取,和llm一样),encode为特定的心理表征(概念、模型等心理符号、知识砖块)。 这些表征,最好是用logseq、obsidian的砖块笔记,显式展现,结构化呈现,便于巩固、迭代(以及供llm+MCP来打通、调用、思想综合)。 结论就是:记录。尽可能多记录,多写笔记。并且,用符合大脑/llm认知原理的方式记笔记(而非随心所欲、经验主义乱记录)🤣
刚刚刷到一则关于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采访,他在采访中说,如果把Molly的头拔下来,发现里面是个U盘,大家大概只会买一个。因为一旦它具备“功能性”,人们就会立刻启动一种效率逻辑:“我已经有U盘了,何必再多买?” 可恰恰相反,正因为Molly与Labubu全然无用,无法被定义或替代,反倒激发了人们源源不断的购买欲。 它们没有功效,却能安放某种情绪。无法转化为实用,却唤起一种深层的共鸣与亲切。 有用的,总要更新;无用的,才能被保存。 最新款的手机不过两年就要更新,功能越强,贬值越快。可那些老唱片、瓷偶、民艺木雕,哪怕积满尘埃,仍有人愿意小心擦拭、郑重摆放。 再锋利的刀也终将钝废,再先进的手机也不过几年生命周期,唯有博物馆里的那些“无用之物”,才能穿越时间,留存为永恒。 或许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长得正、结实的树早被砍去做梁柱,那些歪斜古怪、不合标准的,反而留在人间,被敬为神木。 太宰治写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我们会收藏彼此掉落的一根头发。” 那种“无用的温柔”,或许正是我们一直以来偷偷珍惜的部分。 儒家也言:“君子不器。”真正有修养的人,绝不只是某种用途的附属品。 也许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太习惯于“有用论”了。读书要变现,社交讲回报,连兴趣爱好都要自带“输出”或“标签”。我们渐渐活成了精密高效的齿轮,却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感受风、雨与月色的能力。 我们真的太擅长“讲道理”了。 读书要通往赚钱,爱好要拿去包装,连旅行都得发点什么“值得分享”的内容。我们总想证明“自己不白活”,可越这样活,越像一个计划表。 而人的存在,本不该被效率公式所衡量。 当我们习惯以“是否有用”来衡量一段关系、一个人、甚至自己的价值时,是否已经悄悄把自己物化成了一件工具? 也许,Labubu的意义,从来不是情绪寄托、也非功能附加,而是它以一种温柔的方式,站在那里,悄悄提醒我们:在这个什么都讲“回报率”的时代,依然值得为“纯粹存在的东西”留一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