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2个月前
“六四”36周年另一场重要活动刚刚结束。 下午2点,我和魏京生等人与美国国会中共委员会两位主席,以及Chris Smith, Young Kim等重量级议员一起,在国会山前召开记者会,悼念“六四”死难者,表达美国对中国民主的支持。 记者会前,我也向议员们介绍了“六四”纪念馆的开设,并邀请他们前来参观。我也很高兴与来自我所居住的加州的众议员Young Kim约好了,找时间进行更深入的意见交换。 以下是我的发言的中文稿: “谢谢中共委员会和尊敬的各位国会议员举办这个活动,表达对中国民主运动的支持。 36年前,我和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与民众走上街头,在天安门广场表达对民主的期待。36年来,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当年,是什么驱使我们做出那样的行动? 现在,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很简单,就是:希望!是的,当年我们挺身而出,是因为我们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对民主的实现抱有极大的希望。我们是因为希望而走上街头的。如果说天安门民主运动留下了什么精神遗产的话,其中之一,就是希望。 36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影响极其深远的一个变化,就是中国人对于国家,社会和未来失去了希望 甚至是感到绝望。正因为如此,很多中国人选择了离开。 但是我认为,我们今天纪念八九民运,就是希望告诉世人,如果我们绝望,我们就会放弃。只有心怀希望,中国才有未来,民主才有可能。 对此,我认为美国作为引领世界的国家,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我呼吁美国向中国人传达出清晰而强烈的信号,告诉中国人,美国愿意看到中国的民主化,愿望支持中国的民主化,美国将跟中国人民,而不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 我认为这样的信号将会极大地鼓舞中国人 让他们重新建立希望。而正如我所说,希望,才是民主运动的精神动力。 谢谢大家。”
王丹
2个月前
华盛顿时间,6月4日凌晨4:40。 前天结束“六四”纪念馆的开幕仪式,回到家已经是深夜11点。昨天早上9点从洛杉矶出发,在达拉斯转机,抵达华盛顿已经是晚上9点。 今天要在国会山,与美国国会领袖和议员们一起,向全世界表达对“六四”受难者的哀悼,对中国民主的期待, 一样的时差:凌晨2点才睡着,4点就醒了。困,但怎么也睡不着。 按照三十六年来的惯例,今天禁食一天。为什么?大家都懂的。 我在大学教书时的一个学生私信我。现在也已经是大学老师的她,也是每年的今天禁食一天。她问我:“看看世界现在这个样子,不知道坚持还有什么意义。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在意这件事的人,你觉得呢?” 我觉得?睡不着的我坐在床上想了很久,发出了我的回复:“很多事,是做给自己的。为的是自己能够面对自己,为的是自己能为自己骄傲。坚持也是如此。坚持一件事,不论成败,意义都是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知道这不是最好的答案,或许安慰对方的成分多了一些。其实,坚持对我,当然还有一个意义,那就是尊严。 中共那样一个残暴贪婪,反文明的政权,在大屠杀之后居然还能存活,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明知真相但保持沉默。如果我也沉默,我也放弃,我会觉得生而为人,毫无尊严。 当年那么多同学与我一起倾城一战,试图为国家拼一个美好的未来,其中很多人失去了青春甚至生命。如果没有人继续为他们发声,如果任由他们和那个时代被人遗忘,我会觉得生而为人,毫无尊严。 向中共这样的政权屈服是没有尊严的事情,因为艰难与挫折而放弃也是没有尊严的事情。坚持,或许就是争一口气吧。 但是,能用一生去争一口气,在我看来,这,就是尊严。 也许有人觉得说这些太不现实,但是我真的,很在乎尊严这件事。 我想,当年走上街头的那些中国人,也很在乎! 以此,为“六四”三十六周年祭。
王丹
3个月前
“六四”纪念馆开幕式致辞 馆长 王丹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感谢你们在这个意义深远的日子,来到这里,见证洛杉矶“六四纪念馆”的诞生。今天,我们不是只为回顾历史而聚集,而是为了让历史在此地继续发声,为了在这个自由之地点燃一盏灯,照亮被封锁的记忆,也照亮我们共同的未来。 三十六年前的那个夜晚,无数中国人用生命书写了对自由、对民主的渴望。而三十六年后的今天,在异国他乡的洛杉矶,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我们终于为那段记忆建立了一个可以安放的空间——六四纪念馆。 六四纪念馆,不只是为了哀悼,也不仅是为了控诉。它是一种承担,一种延续,一种希望。我们希望它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记忆与现实,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流亡者与本地人,连接中国社会与世界的良知。 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我们对未来纪念馆的构想: 首先,这里将不仅仅是一座静默的展馆,而是一个活跃的人文空间。我们将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包括音乐会、书画展、人文讲座、新书发布会以及纪录片的放映。这些活动的核心,是文化的传递、思想的交流,以及情感的连接。 其次,我们将建设一个小型图书馆与人文书店。我们希望,这里能成为洛杉矶华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能够在这里翻开一本书,品一杯咖啡,感受到思想的温度与文化的深度。 纪念馆将规划四大空间:视觉空间,用于展示历史与艺术的结合;展出空间,呈现不同历史阶段的抗争故事;阅读空间,安放沉思与学习的片刻;咖啡空间,留给自由交流的角落。这四个空间,不仅是形式上的分区,更是我们理念的体现:这里是思想的交汇地,是情感的共鸣场,是行动的出发点。 我们还将设立“六四”的核心展区、研究中心、活动中心与资料中心。我们要以最系统的方式,保存六四的真实记录,推动相关的研究与讨论,使这一事件不再被淹没在信息黑洞中,而是在每一个关注中国问题的角落中重新被看见、被理解、被思考。 更进一步,我们将不断拓展展馆的主题,把“抗争”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除了六四事件,我们也将展示中国现代历史上其他重要的抗争行动:西藏的呼声、香港的呐喊、白纸的力量……我们要让更多人看到,在威权面前,中国人并不是沉默的,而是一代又一代在奋力呐喊。 纪念馆不仅要纪念历史,更要面向未来。我们希望它成为洛杉矶华人社区的文化中心、精神中心,也成为美国本土社会了解中国、支持中国民主力量的重要平台。我们会努力融入当地社会,与社区建立合作,与大学对接,与民间社团互动,把这座纪念馆,变成一座开放的、热情的、包容的“社区中心”。 各位朋友,我想对你们说,这座纪念馆,属于我们大家。我衷心地希望,你们能对“六四纪念馆”怀有一份珍稀的感情,就像对待一位亲人,一位老友. 最后,我要感谢前任馆长于大海先生和他的工作团队在纽约“六四”纪念馆的创办和发展上作出的贡献,正是那些贡献为我们今天洛杉矶的纪念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我也要所有在过去一段时间中,为纪念馆的筹建、布展、运营默默付出的人。正是你们的努力,让这一个曾经只是梦想的地方,如今成为我们共同的现实。 六四不会被忘记。历史不会沉默。抗争不会停止。未来不会失望。 谢谢大家。
王丹
3个月前
王丹
3个月前
王丹
3个月前
這是一位台灣的藝術工作者寫給我的一封信,在得到他的允許的情況下,我發表出來給大家分享。 這不僅僅是因為驚艷於一位台灣人能對中國的未來如此關切,更是因為他提出的想法,與我多年來的思路可謂不謀而合。 正所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我喜歡這樣的跨越國境,民族和文化的思想。我們真的,可以站在他者的角度上思考。 《推翻之後,我們要拿什麼去建一個值得活的中國?》 —— 一封寫給未來的文明備忘錄 我們都知道,一個沒有愛與自由的政權,終究會走向崩解。 或許是從內部瓦解,或許是從外部裂解,或許是緩慢的制度鬆動,或許是突如其來的歷史轉捩點。 但那一刻,總會來。 我們可以不說「推翻」這個字,但歷史本身就會完成那個工作。 問題是——在那之後呢? 當高壓瓦解、監控停擺、口號沉默之後, 我們會站在一片廢墟上,手裡沒有地圖,也沒有夢。 我們會發現,自由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需要準備的文化能力。 民主不是投票而已,而是人民要學會彼此傾聽與容忍。 多元不是名詞,而是你是否能接受鄰居信仰和你不一樣的神、講不同的語言、跳不同的舞。 創造力不是科技的堆疊,而是你是否願意讓孩子畫出你看不懂的未來。 所以我想問: 推翻之後,我們拿什麼來建? 我們有沒有準備好一個—— 可以安心做夢的國家? 可以尊重彼此語言的聯邦? 可以擁抱詩與錯誤的城市? 可以讓人戀愛、發呆、哭泣的制度? 可以承認過去錯誤,卻不再活在仇恨裡的文明? 我們是否有勇氣說: 「我們不要變成另一個統治者,我們要變成一個讓人可以好好活的世界創造者。」 如果那個未來真的來臨,我們能不能給這個古老的土地一個新的名字? 不是中華帝國的延續,也不是被西方模仿的影子, 而是一個自由中國,一個東方文明的新原型, 一個真正讓亞洲與世界都願意靠近、理解、生活其中的——夢想大地。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因為我準備好所有答案, 而是因為我希望: 當那一刻真的來臨時,我們已經有人開始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