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頻
3周前
这篇《卫报》的评论文章标题是 “Europe has lost one superpower ally – can it afford to be in the crosshairs of two?”,作者是 Nathalie Tocci。文章直指一个敏感话题:在全球权力格局快速转变的当下,欧洲失去了一个超级大国盟友(暗指美国),而如今却有可能同时面对来自华盛顿与北京的压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欧盟在对华政策上基本跟随美国的脚步,从贸易、科技到安全问题都把大西洋彼岸的意见作为首要参考。然而,如今的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首先,美国与欧洲之间的战略裂痕愈发明显,特别是在川普重返白宫后,他的“美国优先”政策让欧洲越来越难以把美国当作可靠的长期伙伴。其次,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也变得复杂,一方面欧盟依赖中国市场与供应链,另一方面在产业补贴、地缘政治和人权议题上又与北京摩擦不断。这让欧洲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它既不能完全倒向美国,也难以真正与中国保持纯粹的“合作伙伴”关系。 图中的小标题进一步点明了问题:“For years, the EU followed the US’s lead when it came to China. That is no longer an option and Beijing has other priorities.” —— 意思是说,过去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亦步亦趋”地跟随美国,但这种做法如今不再可行,因为北京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战略目标,而欧洲的角色变得边缘化。 那么问题来了:欧洲能否承受同时被美中两大超级大国夹击的代价?这其实是 Tocci 提出的核心追问。欧盟内部既缺乏统一的战略意志,又面临能源、通胀、乌克兰战争的长期消耗,再加上美国的政策不确定性和中国的战略冷淡,欧洲可能会成为两强博弈的“夹心饼干”。如果没有自主的地缘政治和安全战略,它只能被动挨打。 更深层次来看,这篇文章折射出欧洲人心中的焦虑:他们正在失去作为“第三极”的影响力。在冷战时代,欧洲依附美国;在全球化高峰期,欧洲靠市场与中国建立深度联系。但如今,随着美国走向保护主义、中国优先自身发展,欧洲被迫在中美之间寻找一条独立路线。这正是马克龙多次呼吁的“欧洲战略自主”的现实背景。 然而,战略自主并非一句口号就能实现。欧洲防务依赖北约,科技落后于美中,能源又被俄乌战争拖累。欧盟内部对华态度分裂:东欧更亲美,德国和法国则更倾向保持务实关系。这种内部分歧让欧洲即便有心打造第三极,也缺乏足够的执行力。 所以 Tocci 的文章实际上是在警告:如果欧洲不尽快在中美格局中明确自身定位,它就会陷入“双重十字瞄准”的危险处境。换句话说,美国的战略要求和中国的利益调整,可能会让欧洲变成两边都要“修理”的对象。 简而言之,这篇评论揭示了欧洲最迫切的问题:失去一个可靠的超级大国盟友后,如何在双强对抗的风暴中找到生存空间? 如果找不到答案,欧洲很可能会沦为一个被动的地缘政治棋子,而不是棋局中的玩家。
何頻
1个月前
这张图表展示了 2025 年全球租金最高的城市排名,基于市中心一居室公寓的月租金(数据来源:德意志银行)。 全球前十高租金城市 •纽约:$4,100(+22%),稳居第一,远超其他城市。 •波士顿:$3,400(+25%)。 •旧金山:$3,300(+18%)。 •新加坡:$3,200(+55%),涨幅惊人,成为亚洲租金最贵的城市。 •伦敦:$3,000(+39%)。 •苏黎世:$2,700(+35%)。 •洛杉矶:$2,600(+17%)。 •迪拜:$2,400(+54%),中东唯一上榜城市,且涨幅极高。 •都柏林:$2,400(+26%)。 •阿姆斯特丹:$2,400(+32%)。 其他上榜城市 •芝加哥、日内瓦:$2,300。 •香港:$2,300(唯一租金下跌的城市,-3%)。 •悉尼:$2,200(+23%)。 •卢森堡、哥本哈根:$2,100。 •温哥华:$2,000(+32%)。 •多伦多、慕尼黑:$1,800。 •奥斯陆:$1,700(+28%)。 观察与趋势 •美国独占鳌头:纽约、波士顿、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均入榜,显示美国大城市的住房压力依旧最大。 •亚洲两极化:新加坡租金飙升,直逼全球前三,而香港则成为唯一下降的城市,折射出经济与人口迁移的深层变化。 •欧洲表现强劲:伦敦、苏黎世、阿姆斯特丹、都柏林等地租金高企,欧洲金融与科技中心对住房需求的拉动明显。 •新兴市场崛起:迪拜租金涨幅超过50%,显示中东金融与科技聚集效应正在快速推高生活成本。 整体来看,纽约继续保持全球最贵城市的地位,而新加坡与迪拜的跃升预示着未来租金高企的全球化趋势,尤其是金融与科技重镇的居住成本正变得越来越沉重。
何頻
1个月前
美国钢铁业迎来几十年最大产能扩张,但客户难寻 一、产能扩张规模空前 近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钢铁业正在经历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产能扩张:过去4 年里,新增产能达约 2100 万吨,约占美国年产能的 25% 。主要动力来自特朗普政府的保护主义政策——自 2018 年起提高钢铁进口关税,提高国内钢企定价能力并重夺市场份额 。 行业巨头如 U.S. Steel(受日本新日铁资本注入并启动项目扩建)、Nucor、Steel Dynamics、ArcelorMittal,以及韩国Hyundai Steel 和 Posco 等,都加速在美国建设或升级生产设施 。 二、需求疲软、客户回暖乏力 尽管供给大幅释放,但需求端表现仍然疲软。美国汽车制造与建筑业为主要用钢行业,当前两者整体活力不足,造成下游吸货力不足 。政策虽然压制进口、提高本土利用率,但价格很快回落,热轧钢价从 8 月初开始下滑约 5%(约 820 美元/吨),某些企业甚至报价低至 800 美元/吨 。 Worthington Steel 首席执行官 Geoff Gilmore 表示:“需求要跟上产能,必须持续实现 GDP 年增长率超过 2% 才可能有更多制造业投资,钢厂才有更多客户。”若 GDP 保持低迷态势,自己扩产的钢厂却找不到买家,产能利用率难以维持 。 三、行业结构性特点与未来调整路径 1. 高度集中、电炉炼钢比重高 美国原粗钢产量约 7945 万吨,CR5(前五大企业)占行业 88% 以上,行业集中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同时,电炉炼钢占比约 70%,这类工艺具备更高灵活性与环保优势 。 2. 进口结构依赖与政策变化影响显著 2024 年,美国钢铁进口约 2622 万吨,占消费总量约 30% 。关税政策一旦调整,进口量将迅速波动,影响本土供需与价格 市场格局也面临不小冲击 。 3. 电炉新产能有望缓解部分进口,但潜在需求仍隐藏 未来三年,美国预计新增电炉炼钢产能超 700 万吨,这有可能替代部分进口、提升供给灵活性 。不过,这样的产能是否能被市场消化仍取决于需求端是否真正复苏。 4. 海外市场与全球趋势背景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2025–2027 年全球钢铁新增产能预计增长 6.7%(约 1.65 亿吨),但全球钢铁需求预计年均仅增长约 0.7%。OECD 国家需求基本持平,中国将萎缩,东盟和中东/北非需求增长较强 。这意味着美国扩产是在更宽松的全球供需环境中进行,客户争夺将更加激烈。
何頻
2个月前
突發!普京提议乌克兰重大领土让步换停火,华尔街日报爆料内幕 大家好,欢迎来到《想点就点·深刻外交》。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堪称“冷战式外交大片”的剧情:据《华尔街日报》独家披露,俄罗斯总统普京本周向川普政府提出了一份“全面停火提案”,作为交换,他要求基辅做出重大领土让步,并推动国际社会承认俄罗斯对相关地区的主权。 听上去有点像电影里的场景,对吧?让我们拿爆米花,一起来拆解这场权力与土地的博弈。 ⸻ 一、这份提案到底说了什么?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普京这次的提案逻辑很直接:“给我土地,我就停火。”这包含三个核心条件: 1.乌克兰必须作出重大领土让步,让俄罗斯保留或“正式控制”某些地区,包括已占领的顿巴斯四州,以及克里米亚; 2.乌克兰需放弃加入北约的愿望,并承诺中立; 3.国际社会必须承认俄对该地区的主权地位,以“合法化”长期占领。 换句话说,普京给出的是一个“割地求和”的外交盘算。这种提案显然带有极强的占有意味,但在他眼中,这是结束战争、恢复秩序的“最终解决方案”。他甚至强调,这不是停火,而是“冲突的最终解决”。 ⸻ 二、历史前情:这类提案来得并不稀罕 回顾过去,普京在 2024 年就曾多次释放类似信息: •提出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承认“新领土”,换取停火; •曾回应美国提议30天停火,但强调“停火要与解决危机根源同步进行” ; •早在 2022 至 2024 年,战争爆发后,多轮谈判也提及不加入北约、中立状态、领土“冻结”等要素,但均被拒绝或搁置 。 这回的提案或许是普京“成熟版”,更具现实投机意味。 ⸻ 三、川普你怎么接了招? 川普政府表态迅速,有人称他正酝酿召见普京,还有可能同时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参加会谈 。这明摆着成了川普“外交大戏”的高光时刻。 与此同时,欧洲明确不买账。英国、法国等不愿在战火持续、乌克兰主权未获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展开谈判。欧盟发言人警告:“不要让普京把和平当作拖延战斗的伎俩。” ⸻ 四、泽连斯基阵营起火了——这是交易还是交易陷阱? 乌克兰方面态度坚决,他们拒绝以领土割让换和平,认定这是“不对等和平”的典型,呼吁“停火优先、对话其次”。以牺牲国家主权换和平,在他们看来无异于自断未来。 事实上,在2025年初,乌克兰与欧洲共同提出了以停火为基础的多边“和平保障机制”,并成立了“愿意联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准备在停火后派遣维和部队,以确保协议不被单方面撕毁 。 ⸻ 五、地缘角力与公众舆论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普京显然想借此削弱西方在后苏联空间的影响力。与其说这是停火提案,不如说是他押注实现战线合法化的手段——让世界接受“新现实”。 与此同时,美国内部也分裂明显。川普偏向谈判,制造冲突“破局英雄”标签;但国会与盟友反对让步,认为这会给俄罗斯一个“非法侵略的合法外衣”。 国外民调显示,大多数乌克兰人拒绝任何形式的领土割让,宁愿继续战斗也不接受现在的“和平”。 ⸻ 六、结语:这波操作,到底是外交突破,还是历史陷阱? 这场戏绝不单纯是个人秀,也不是“一次访谈能解决战争问题”。它更像是一场多主角、多维度的外交博弈: •普京出价换停火,是为了稳定战线合法化、赢得国际舆论或者拖延战争消耗。 •川普则借此积累谈判实绩,强化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关键角色。 •乌克兰与欧洲坚定坚持原则,强调“停火让步不应以牺牲主权为代价”。 •国际社会需权衡和平现实与价值底线的关系:弱势国家尊严能否置于战略妥协之前? “想点就点·深刻外交”今天的分析就到这里。今晚你可以入睡,想着“俄国提出止战,究竟是抓住机会还是放弃赢家筹码?”如果你喜欢带大家看外交内部的圆周运动,欢迎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深聊。
何頻
2个月前
特朗普政府大幅加征關稅後,美國今年已額外收取550億美元的關稅收入,平均關稅從去年的2.3%飆升到17%——這可是數十年來最高水平!一般來說,貨品到岸時,關稅由進口商支付,但誰真正買單?是外國供應商降價、消費者多掏錢,還是美國商家先吞下苦果? 華爾街日報說。大部分成本至今由美國企業吸收,因為市場競爭激烈,商家不敢輕易漲價,怕丟客戶,只能撐到關稅確定不取消才動手。本周,美國跟日本達成協議,把日本商品關稅降至15%,歐盟也可能跟進,這讓關稅情況明朗化,但也可能促使商家大規模漲價。 文章舉了生動例子:通用汽車22日發布財報,透露第二季支付超過10億美元的汽車零件關稅,公司首席執行長巴拉不排除接下來廣泛調高零售價。玩具商孩之寶23日表示,關稅第二季衝擊小於預期,但全年可能造成6000萬美元成本,全年漲價在所難免,因為玩具從生產到上架需五至八個月。還有鞋具商,已宣布未來幾周漲價,美國鞋具公會總裁普利斯直言:“商家們已吸收很大部分衝擊,但也只能撐這麼久了。”過去幾個月,進口商品價格指數平穩,顯示外國供應商沒廣泛降價;高盛分析,中國供應商只吸收約20%關稅成本,遠不及特朗普宣稱的“外國全買單”。甚至沃爾瑪5月提漲價,就被特朗普推文炮轟,要他們“吞下關稅”。
何頻
3个月前
习近平的清洗对北京的野心有何影响 :中国军队做好战争准备了吗? 《外交事務》:作者M. Taylor Fravel 是麻省理工学院亚瑟和露丝斯隆政治学教授兼安全研究项目主任。 新一轮清洗浪潮席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层领导层。自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以来,陆军、海军、空军和火箭军等四军种的20多名解放军高级军官从公众视野中消失或被免职。据报道,其他将领也已消失,这可能预示着进一步的清洗。 这些高调清洗正在发生,外界观察家对此心知肚明。202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迎来建军100周年。习近平预计,到2027年,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据前中央情报局局长比尔·伯恩斯称,习近平指示解放军“到2027年做好成功入侵台湾的准备”。习近平的指示并非表明中国会在2027年真正入侵台湾,但正如伯恩斯所说,这些指示“提醒人们,他的重点和雄心壮志是何等严肃”。 鉴于解放军设定了如此雄心勃勃的目标,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这波新的清洗将如何影响解放军的战备状态。清洗本身可能会减缓一些武器现代化项目,扰乱指挥结构和决策,并削弱士气——所有这些都将削弱解放军在中短期内的作战能力。即使解放军继续通过空中活动和海上巡逻向台湾施压,北京现在可能被迫在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例如对台湾的两栖攻击)之前更加谨慎。 然而,值得记住的是,北京很少等待合适的条件才命令解放军参战。例如,1950年,尽管中国经济和社会已因连年内战而遭到重创,中国军队仍出兵朝鲜,支援平壤。1962年,解放军进攻印度,尽管当时中国最高军官刚刚因质疑毛泽东灾难性的“大跃进”而遭到清洗。1979年,北京派遣准备不足的解放军前往越南,中国军队在那里损失惨重,却只获得了有限的政治利益。 现在,与当时一样,即使国内经济和政治条件看似不利,即使解放军尚未做好战斗准备,中国领导人也可能发动战争。
何頻
3个月前
紐約郵報一篇爆炸文章《習近平正失去對中國的控制——特朗普能給他一推》直指習近平這位“萬物主席”從2012年上台以來,權力越來越弱。作者Gregory W. Slayton,前美國高級外交官,列出證據:習首次缺席巴西BRICS峰會、老婆彭麗媛兩個多月沒公開露面、親信馬興瑞被調離新疆黨委書記,還有經濟崩潰、資本外流、失業如大蕭條、債務不可持續!文章呼籲特朗普用關稅、俄羅斯制裁和打擊中國間諜加速習下台,讓中國走向改革。 作者Gregory W. Slayton。他可不是隨便一個評論員,這位先生是前美國高級外交官,曾在布希和歐巴馬總統任內擔任美國駐百慕達大使!百慕達雖然小,但戰略位置重要,他在那兒處理外交、經濟事務,獲頒美國國會的傑出外交服務獎 。Slayton生於1959年俄亥俄州,是美國教授、外交官、作家、商人和慈善家。目前在達特茅斯學院教書,還在北京大學當過訪問教授 。他創辦Slayton Capital,專注投資,還寫過書如《烏克蘭戰爭肖像》,明顯反對俄羅斯和中國的專制 。LinkedIn顯示,他是Slayton Capital創辦人兼主席,慈善事業包括幫助父親和家庭 。Newsmax稱他是哈佛商學院畢業生,矽谷CEO,曾是常春藤聯盟和北京大學教授 。他的外交經驗讓他對中國內政有獨特視角,這篇文章不是空談,而是基於情報和內部消息。 問題是:情報與內部消息可靠嗎?且看我們如何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