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企业

何頻
2周前
特朗普政府大幅加征關稅後,美國今年已額外收取550億美元的關稅收入,平均關稅從去年的2.3%飆升到17%——這可是數十年來最高水平!一般來說,貨品到岸時,關稅由進口商支付,但誰真正買單?是外國供應商降價、消費者多掏錢,還是美國商家先吞下苦果? 華爾街日報說。大部分成本至今由美國企業吸收,因為市場競爭激烈,商家不敢輕易漲價,怕丟客戶,只能撐到關稅確定不取消才動手。本周,美國跟日本達成協議,把日本商品關稅降至15%,歐盟也可能跟進,這讓關稅情況明朗化,但也可能促使商家大規模漲價。 文章舉了生動例子:通用汽車22日發布財報,透露第二季支付超過10億美元的汽車零件關稅,公司首席執行長巴拉不排除接下來廣泛調高零售價。玩具商孩之寶23日表示,關稅第二季衝擊小於預期,但全年可能造成6000萬美元成本,全年漲價在所難免,因為玩具從生產到上架需五至八個月。還有鞋具商,已宣布未來幾周漲價,美國鞋具公會總裁普利斯直言:“商家們已吸收很大部分衝擊,但也只能撐這麼久了。”過去幾個月,進口商品價格指數平穩,顯示外國供應商沒廣泛降價;高盛分析,中國供應商只吸收約20%關稅成本,遠不及特朗普宣稱的“外國全買單”。甚至沃爾瑪5月提漲價,就被特朗普推文炮轟,要他們“吞下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