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

朱韵和
1个月前
从王震访英说起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副总理王震访问英国。王震听说英国大部分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约占全国人口70%的普通百姓,都拥有在中国人看来相当阔绰的私人住宅和家用轿车,每年度假可以出国旅游,感到非常惊讶。他带着“访贫问苦”的明确意向要求访问一位失业工人。中国驻英大 使柯华陪同王震来到一个失业工人的家。王老有点眩晕,这是失业工人吗!?他看到了什么呢? 这个失业工人住着一栋一百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有餐厅、客厅,有沙发、电视机,装饰柜子里有珍藏的银器,房后还有一个约五十平方米的小花园。由于失业,他可以不纳税,享受免费医疗,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⑴ 王震看后感慨良多。原来想当然地以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国的副总理都高。柯华大使告诉他:“我曾问过一个清洁工人,他每周收入约一百英镑;一个开电梯的工人,每周收入为一百五十英镑。”按当时英镑对人民币汇率1∶5.91概算,清洁工的周工资相当于人民币五百九十一元;电梯工的周工资相当于人民币八百八十六元。王震是五级高干,那时每月工资不到四百元,周工资不到一百元,相当于英国一个清洁工周工资的1/6,电梯工周工资的1/8。中国的贫穷社会主义太相形见绌了。如果不是拿中国高官与英国工人相比,而是两国百姓作对比,差距就更大了。据专家计算,1978年中英两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是:1∶42.3。⑵就是说,英国普通百姓的收入比中国普通百姓的收入高四十二倍。 我国驻英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于日参加了接待工作,他在《旅英十年——重新认识资本主义》一文中称:“有人问王副总理对英国有什么观感,王出人意料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如果加上共产党执政,英国就是我们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辛子陵:对资产阶级认识的历史变迁
其实中国现在发展的挺好的,已经有点接近发达国家了,正所谓“麦子熟了5000回,屁民躺平也能吃饱头一回”,得益于中国的工业化,金字塔社会的人才筛选,付出了几代人代价(比如我爷爷奶奶,爹妈这种纯牛马),终于建设成了这么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实非常不容易,只要你放弃军备竞赛,踏实躺平,只求吃顿饱饭,其实可以过一个相对不错的生活,甚至你能找到愿意一起躺平的异性,两个人一起躺平,生个孩子往公立学校一塞,爱咋咋地,其实日子还真没啥问题。 中国现在距离发达国家最大的缺口还是底层兜底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突然得了大病,或者意外烧伤。需不需要借钱治病的问题。你能保证你这一辈子不出意外么? 你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中风?你能保证自己到了六七十岁,觉得自己快老年痴呆了,就踏实紫砂么? 不能,所以这个兜底很重要。但是目前中国做不到。 还有一个缺口就是儿童补贴问题,孩子最难带的就是0-6岁,也就是学龄前,吃饭要喂,拉屎要擦屁股,睡觉要哄,衣服要帮着穿,中国目前并没有足够的幼儿园,托儿所,去覆盖这一阶段的儿童,像澳洲这种六周就可以送child care,费用根据爹妈收入高低进行浮动补贴的,更是天方夜谭,这也是中国人哪怕夫妻两个躺平,也不敢,不能生孩子的一个原因。因为带孩子太难了。 一旦中国能把这两个问题解决,那中国可真就是发达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