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知青
关注
悉尼閑人
5天前
1972年,安徽某县首次由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最终70余人获得这天大的幸运。上学前体检时,妇科检查的医生地发现,70多名女知青没有一名是处女,几乎全都不是陈腐性裂痕。 都是在招生通知下发以后失去贞操的,女知青们是以肉体为代价换得一张离开农村的通行证! ————丁雨雨《被亵渎的青春》
#高考反思:名校情结下的教育之殇· 221 条信息
#知青
#上大学
#性交易
#1972年
#安徽
分享
评论 0
0
Daniel Fang
2周前
毛贼东号召城市青年下乡去,创造了一个时代身份,知青。 伟大领袖时代的返乡入乡青年会有一个什么身份呢?也叫知青吗?
毛泽东时代:罪行揭露与历史反思· 299 条信息
#陈露文揭露毛泽东私生活内幕,权力与情感交织的复杂关系· 335 条信息
#毛泽东
#知青
#下乡
#城市青年
#返乡
分享
评论 0
0
空空 🌟 狞猫世界第一可爱!
2周前
麦田自称很懂年青人的meme文化,我们就称他为知青吧。
#麦田
#年青人
#meme文化
#知青
#调侃
分享
评论 0
0
中日政经评论
1个月前
各位老大,谁有《知青掌控中国》这本书啊
#知青
#中国
#书籍
#求助
#怀旧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3个月前
佚名:油画《我的前夫》看哭无数知青人 油画《我的前夫》,原名《青春之歌》,是当代知名画家王国斌先生知青系列油画中的代表作。画中的新娘和新郎,端坐在土窑洞前,新娘是位回城绝望的女知青,新郎是村里男人中的幸运儿。他们的婚姻注定被政治操弄,当回城的机会来临,便永生不再见。 在这幅作品中 ,新郎穿着新布鞋和新的粗布衣裤,脸色黝黑苍老,手指粗大扭曲,笑得合不拢嘴。知青新娘的眼神和坐姿则透出了她的无限委屈、忧伤和无奈。她已经无家可归,她的父母也许身陷牛棚或遭不测。她脚边的旅行包是她的全部嫁妆。标语、牧羊铲和角落的胶鞋说明新娘是个放羊的知青。她脚上穿的一双红色绣花鞋与她浆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是那样的不和谐。她嫁给了老羊倌,做了那个时代的祭品。 据说油画初展时,很多老知青泣不成声。2007年首都博物馆“融合与创造2007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展出时,当场就有几位知青泪流满面,是观众留言最多的作品。
#知青
#油画
#婚姻与政治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3个月前
1968年,北大荒的知青在“讲用会”上发言,讲学习毛主席著作后的心得。 所谓“讲用会”,就是讲学了毛主席著作之后,如何用毛主席的教导提高阶级斗争觉悟和路线斗争觉悟,如何用毛主席的教导“斗私批修”。摄影翁乃强
#知青
#北大荒
#毛主席著作
#讲用会
#阶级斗争
#路线斗争
#斗私批修
分享
评论 0
0
李幺傻
4个月前
看看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穿白衣服的人在干什么? 照片中的这群人应该是知青,不是农民。那时候的农民穿得破破烂烂,形同乞丐。
#70年代
#知青
#社会历史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6个月前
陶渭熊:纸弹头杀伤力实验 把步枪子弹的铅弹头摇松、取出,再塞上纸疙瘩做弹头,能不能打死人?甲说能,乙说不能,这是1968年8月大巴山脚下的四川省南江县沙河公社两个重庆知青讨论的话题。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找一个人试一试。 1968年夏天,正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日子 ,今天这里抢枪,明天那里武斗。一些人去外地串联,一些人到北京上访。两个重庆知青抢到真枪实弹后,背着它耀武扬威,好不快活,打飞鸟,射游鱼,击树干,穿土墙。他们领教了那花生米似的铅弹头的确非同小可,但那纸疙瘩做的弹头呢?还需要实践来检验。他们想找鸡鸭猪狗来试一试,可它们都是有主之物,万一打死了,主人定会不依不饶惹出麻烦,不如找个地主来试验。地主大家都可以整,如果打不死,该他走运;打死了,该他龟儿倒霉!谁叫他是地主?打死地主还犯法?全国到处都在打地主,打死了就打死了,有谁犯法? “对!就找个地主。”在这些被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造反派眼里,地主一条命还不如一只鸡鸭猪狗。就这样,他们把沙河街上的地主分子谢泽云找来,拉到场口,喝道:“跪下!” 那地主天天挨批,日日挨斗,被捆绑吊打已是家常便饭,早被无产阶级专政驯化得比牛马还要听话,听到口令,习惯地、顺从地应声跪下,不知死期已到。其中一个知青模拟法官口气宣布:“谢泽云听着:地主分子谢泽云,男,现年47岁,解放前一贯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罪大恶极。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宣布,判处地主谢泽云死刑,立即执行。”另一知青随即在背后扣动扳机。 只听砰的一声,那可怜的地主只感觉背后一股强大的力量把他掀倒,向前一扑,但马上又端正过来,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左看看,右瞧瞧,忽然低头看见自己胸前鼓起碗大一个肿包,一口鲜血喷射而出,轰的一声倒下去,当即死亡。 “你装死!你耍赖!起来!” “地主不老实,地主花样多!” 他们用脚踢翻他的身体,看见他满嘴鲜血往外涌,两眼园睁,已经死了。两个知青毫无犯罪感,愧疚感,背着枪大摇大摆地走了,说:“打死个地主,球不疼(没什么了不起)!毛主席不是说过好人打坏人,活该吗?” 果然球不疼!两个凶手至今逍遥法外,没有人过问,更无人追查,甚至连姓名都不知道。有说是本地知青,有说是流窜造反的外地知青。谢泽云的家人有什么办法?上告?你是地主,谁受理?示威?那是翻天,你敢!真是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文革中,像谢泽云这样不明不白被整死的地主不知有多少! 2005年夏,我重访沙河小镇,谢泽云被杀一事,早已消失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了。年青人不知,老年人也绝少谈起,一场绝灭人性的浩劫在有意无意的回避中慢慢褪色、淡化、遗忘。忘记了昨天,昨天的事有谁保证不再重演? (选自《黑五类忆旧》第八期,2010-12-01)
#纸弹头杀伤力实验
#1968年
#文化大革命
#武斗
#知青
分享
评论 0
0
Silent Bird
6个月前
1969年,南方某無綫電廠20幾歲的職工向照貴,因妹妹在鄉下儅知青被村支書强奸,獨自一人來到鄉下討要説法,殺了村支書。 自首后遭公開審判,以破壞城鄉關係,殺害基層革命書記罪名,立即槍斃。
#向照贵
#知青
#公开审判
#南方无线电厂
#乡村犯罪
#1969年事件
#破坏城乡关系
#基层革命书记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7个月前
尚有八十万知青永留农村 《失落的一代》书提供了一系列数据:八十万知青被永远留在“广阔天地”。一九八○年仍有十五点五万知青下乡、与农民结婚的知青总数四十三万。得到下乡豁免权中,干部子弟百分之四十二,工人出身百分之三十一,普通家庭百分之四,出身不佳百分之一。文革十年,大学生减少一百多万 ,技校生减少二百多万,整个中学教育停顿,有的地区因初中生全部上山下乡,停办高中。 为安置知青,国家投资每人五百,农村插队每人一百七十八到三百零三,农场每人六百九十到一千一百一十九。内蒙昭盟送知青下乡人均每年一千元,相当于中级干部年收入,但知青却根本做不到自给。四川某农场安置一名知青需一千九百元,而安置在社队工厂一千三百元,进乡镇企业仅需五百元,知青下乡成了比办厂还昂贵的事儿。还买来四个不满意,引发对怀疑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三信危机”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危机、对中共的信任危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危机。据港府统计,仅一九七○到一九七五年,至少十万大陆青年逃港。真是何苦来哉?! 《失》书分析深刻,言大陆学人所不敢言:毛也善于耍弄阴谋诡计,在发动文化革命的过程中就暴露无遗了。他非常明白思想意识形态是他主要的政治赌注。假如中共政府变成一个注重经济效益的理性政府,毛就会失去他实际权力的一部分。(页25)狠狠“运动”自己及周围的一切,乃是极权主义者紧紧攫权必须乘坐的大车。(页22~23)共产党的宣传工具,毫不犹豫地假借老百姓的嘴把要强加于民的思想说出来。(页223) 绝大多数大陆学人莫要说“不敢放肆”,就算拎着胆子说出来,也没有哪家刊物敢为你提供平台。我终于明白自己当年的命运犹如一飘飞叶。一千八百万知青、被呼“万岁”的人民,不过是毛泽东这些“历史巨人”掌中的“白老鼠”──文革牺牲品与四个现代化废品,知青成傻青。 文革后只有四十三万九千知青进入大学,进入“上层建筑”的知青总数不超过百万。十八分之一的成才率,既是一千八百万知青的个人不幸,也是整个国家的灾难。全社会最优秀的青年精英被流放到毋须任何文化知识的“世界尽头”,各行政机构充斥低能干部。意识形态的价值错位直接造成如此触目的贤愚倒置。随着文化被文盲嘲笑,知识被愚昧扼杀,民主也被暴君彻底坐压。走向民主的五四回到原点。从五四走来的中共,竟托起毛泽东这位红色大帝,实在是全体中国士林(尤其延安士子)的集体耻辱。二十世纪中国人文知识份子的集体理性哪去了?文化的过滤功能哪去了?怎么会让封建专制如此整体还魂?难道一句“历史造成的”,能够避开文化追责吗?为什么会由我们东方人(包括东欧)为一项西方学说集体埋单?为什么我们对赤左谬说只能“实践而后知”? ---一千八百万知青下乡罪魁祸首是谁? 作者: 裴毅然
#知青
#失落的一代
#文革
#上山下乡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7个月前
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描述了知青偷莱偷鸡偷粮食的内容。在毛泽东时代这种小偷小摸的现象在知青中十分普遍。人穷志不短,肚子饿了怎么办?人心是肉长的。所以,发现了谁也不愿上纲上线,弄不好还会成为又一个刘文学。因此,睁一眼,闭一眼。 那个时候,人们管小偷称为“佛爷”。如果年岁大,是“老佛爷”, 年岁小是“小佛爷”,女人是“女佛爷”。虽然我们从不偷钱包,却又经常几个孩子凑在一起伸出两个手指模仿偷功切磋偷术。偷水果,更绝,上衣下面的两个口袋没有底,双手一伸伏在水果摊上,别人还以为你是顾客。偷桃是桃,偷梨是梨。 到了文革,红卫兵开始打砸抢,社会秩序乱成一团。尽管文革前,故宫有过好几次盜宝案,但游客不断。文革一来,周总理前怕狼后怕虎,索性关门闭了馆。那时没有防盜门,很多家庭都是两把锁双保险。一把是明扣吊,螺丝拧在门外边。一把是暗扣吊,螺丝拧在门里边。防贼防盜,给小偷撬锁添了点难。 文革时,偷军帽十分流行。后来,一不做二不休发展到了街头巷尾明目张胆抢军帽。文革前,中国上演过两部意大利电影,一部是描写妓女的《她在黒夜中》,另一部是 《偷自行车的人》。其实,这两样东西北京都有,“她在黒夜中”的叫“暗娼”,人数不多,比不过改革开放。但“偷自行车的人”却是今不如昔,毛泽东时代更普遍。 文革时,北京街头还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行车上没铃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流行起了偷铃盖。为了预防万一,很多人放车时都把铃盖取下来装进口袋里。 1994年,老秦给演电影的钱勇夫搞产品策划,他一天到晩开个大奔驰拉我吃饭。每到一处,停车时他总是把车前的奔驰标识取下,怕丢。怪了,水涨船高,连小偷都与时俱进。毛泽东时代吃不上饭偷自行车铃盖。改革开放,有饭吃了偷汽车标识。 ---毛泽东时代没有小偷小摸吗? 作者: 秦全耀
#知青
#毛泽东时代
#小偷小摸
#偷盗文化
#社会现象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8个月前
女知青
#知青
#历史
#回忆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