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icon

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描述了知青偷莱偷鸡偷粮食的内容。在毛泽东时代这种小偷小摸的现象在知青中十分普遍。人穷志不短,肚子饿了怎么办?人心是肉长的。所以,发现了谁也不愿上纲上线,弄不好还会成为又一个刘文学。因此,睁一眼,闭一眼。 那个时候,人们管小偷称为“佛爷”。如果年岁大,是“老佛爷”, 年岁小是“小佛爷”,女人是“女佛爷”。虽然我们从不偷钱包,却又经常几个孩子凑在一起伸出两个手指模仿偷功切磋偷术。偷水果,更绝,上衣下面的两个口袋没有底,双手一伸伏在水果摊上,别人还以为你是顾客。偷桃是桃,偷梨是梨。 到了文革,红卫兵开始打砸抢,社会秩序乱成一团。尽管文革前,故宫有过好几次盜宝案,但游客不断。文革一来,周总理前怕狼后怕虎,索性关门闭了馆。那时没有防盜门,很多家庭都是两把锁双保险。一把是明扣吊,螺丝拧在门外边。一把是暗扣吊,螺丝拧在门里边。防贼防盜,给小偷撬锁添了点难。 文革时,偷军帽十分流行。后来,一不做二不休发展到了街头巷尾明目张胆抢军帽。文革前,中国上演过两部意大利电影,一部是描写妓女的《她在黒夜中》,另一部是 《偷自行车的人》。其实,这两样东西北京都有,“她在黒夜中”的叫“暗娼”,人数不多,比不过改革开放。但“偷自行车的人”却是今不如昔,毛泽东时代更普遍。 文革时,北京街头还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行车上没铃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流行起了偷铃盖。为了预防万一,很多人放车时都把铃盖取下来装进口袋里。 1994年,老秦给演电影的钱勇夫搞产品策划,他一天到晩开个大奔驰拉我吃饭。每到一处,停车时他总是把车前的奔驰标识取下,怕丢。怪了,水涨船高,连小偷都与时俱进。毛泽东时代吃不上饭偷自行车铃盖。改革开放,有饭吃了偷汽车标识。 ---毛泽东时代没有小偷小摸吗? 作者: 秦全耀

0/200

评论 0

暂无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