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

編者按:9月《思想》第52期出刊,本期專輯是:香港:離散與連結,主題是呈現這幾年離散港人複雜而深層的感受。書評經授權刊發了其中兩篇文章《離散與留下的港人漸行漸遠(陳健民)》和專輯序言《離散與連結: 心靈的中途站(陳祖為)》,探討港人離散生命經驗的多重層面,並重新思索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紀念日」,昨天書評刊發了《思想》第52期《張鈞凱 | 重回歷史原點,求索前進方向:曾健民堅守的「民族台灣史」陣地》的文章。1945年台灣「光復」後,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此後白色恐怖持續數十年。隨著台灣獨立意識增強,此事件也被視為外來政權暴政的象征,台獨支持者視光復非「光復」,而是「再淪陷」或「國民黨殖民」。對此,台灣學者曾健民(1939-2020),1992年從日本返台後轉歷史研究,編著《台灣光復史》系列,並於2010年出版,針對台灣敘事將光復視為「再淪陷」悲劇,曾健民則從馬克思主義視角,強調1945-1949年光復五年為台灣人民主體性復活時期,強調光復非外來政權強加,而是台灣人積極參與的民主化進程,呼籲正視歷史。年輕一代的台灣學者張鈞凱從曾健民的研究出發,呼籲「再光復」,重返歷史原點,超越統獨對立,求索兩岸前進方向。 也在昨天,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前輩Iban Nokan在其臉書發帖:《原住民族尚未「光復」,你們在「紀念」什麼啦!》。在貼中他說到:「臺灣光復紀念日」對中華民國而言,象徵國族延續;但對原住民族而言,卻是殖民更替之日。我們不否認日本殖民的暴力,也不接受以「祖國歸來」為名的再殖民化話語。1945年不是「原住民族的光復日」,而是主權再度被剝奪的日子。他認為:真正的光復,不在國家儀式中,而在那個原住民族重新以自己的法律、土地與名字站起來的未來之日。 然而有趣的是,也在昨天,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明確自今年起,每年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這也是大陸方面史上第一次設立與涉台有關紀念日,明確呼應中共四中全會《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具體舉措。 如何敘述,或是命名台灣「光復」呢?在當下政治背景下,讓它變得更加複雜和敏感,這也讓台灣身分認同和未來充滿了更多的不確定和未知。 本週書評兩篇專欄,雲也退為讀者解讀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的末日世界;徐賁則從為大家解讀一個常見的社會現象老少配婚姻。 Newsletter 10/25 | 台灣和香港的身分認同問題與拉斯洛的末日世界
朱韵和
10个月前
今日大陆统治者所嫉妒有二:一是大陆小资知识界人士怀念之民国,二是香港人怀恋之英殖。 大陆有人怀念所谓的民国美学太过,引起打压。民国有美学否?有一点。皆因清末和北洋,外派留学生,在西洋所学之科目繁多,不只理工,文学、美术、音乐时,样样皆有,还包括比较冷门的美学(Aesthetics)。 宗白华与朱光潜两氏,为留洋之美学派两大师。其实广义如建筑家梁思成、林徽音、诗人徐志摩、李金发、施蛰存,还有导演马徐维邦,亦俱美学家。 于是欧洲的地名,就出现以下的音义美译:翡冷翠、枫丹白露、牛津、剑桥,而不是今日GDP金钱购物时代的佛罗伦斯、方登勃罗、奥克佛尔斯特,以及康姆勃列治。 只看这两组译名,一组是淑女士绅,另一组是大妈农工,高下立判。崇优主义者选哪一边认同?不必再议。 美学在中国只短暂的萌芽,为何无以为继?中国人说,是因为后来遇到侵略战乱,以及日后破四旧之毛江“文革”。 后者毫无异议,只是前者:即使列强侵略,也只会令中国人的美学生活更为丰富:上海的法租界的梧桐树、青岛德国人的老房子、哈尔滨沙皇时代风格的马迪尔饭店和东正教堂,还有长春日欧建筑的大正遗风。凡此种种,俱是美学,由于所谓的列强侵略(Thank God),在晚清和民国的交汇处,所以民国美学也自成一个非常丰富的体系。 减去欧洲和日本的良性影响,真正的民国,其实“美学”有限,去台北看看,一度遍地充斥的蒋介石和林森铜像,相当丑陋,并无美学可言,民进党上台拆掉,堆填在一处,过几百年皆无价值。 士林官邸内可见蒋中正伉俪平时家居品味,家俬俱当时七十年代初之流行,与西贡前总统府中阮文绍留下之风格一样,汽车亦美国车。端庄有余,色彩略嫌当时大府第之时俗。 台北市的房子也相当丑,今日残余之美学,如梁实秋和孙立人生前之日式房子故居,又是殖民地时代留下的。市长柯文哲说:中华民国何来美学,都是日治时代留下,中华民国只有破坏美学的能力。此言有点偏激,国民党无破坏之心,只是包括马英九在内,无美学训练而已。 对岸则不同,连美也可以叫做“臭美”,那么相反就是“香丑”最好。上海有几家文人书店咖啡馆,西式布设,点缀几块乌镇买来的清代木雕门板,有德国威玛时代的留声机一座,满洲国时代旧皮大沙发两张,泡意大利黑咖啡,有一股陈丹青的美学之风。但不要忘记,陈先生及其追随者,俱共产党眼中的敌人。 ---陶杰:美学这回事 淑女士绅对决大妈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