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獨對立

編者按:9月《思想》第52期出刊,本期專輯是:香港:離散與連結,主題是呈現這幾年離散港人複雜而深層的感受。書評經授權刊發了其中兩篇文章《離散與留下的港人漸行漸遠(陳健民)》和專輯序言《離散與連結: 心靈的中途站(陳祖為)》,探討港人離散生命經驗的多重層面,並重新思索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10月25日為「台灣光復紀念日」,昨天書評刊發了《思想》第52期《張鈞凱 | 重回歷史原點,求索前進方向:曾健民堅守的「民族台灣史」陣地》的文章。1945年台灣「光復」後,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此後白色恐怖持續數十年。隨著台灣獨立意識增強,此事件也被視為外來政權暴政的象征,台獨支持者視光復非「光復」,而是「再淪陷」或「國民黨殖民」。對此,台灣學者曾健民(1939-2020),1992年從日本返台後轉歷史研究,編著《台灣光復史》系列,並於2010年出版,針對台灣敘事將光復視為「再淪陷」悲劇,曾健民則從馬克思主義視角,強調1945-1949年光復五年為台灣人民主體性復活時期,強調光復非外來政權強加,而是台灣人積極參與的民主化進程,呼籲正視歷史。年輕一代的台灣學者張鈞凱從曾健民的研究出發,呼籲「再光復」,重返歷史原點,超越統獨對立,求索兩岸前進方向。 也在昨天,台灣原住民族運動前輩Iban Nokan在其臉書發帖:《原住民族尚未「光復」,你們在「紀念」什麼啦!》。在貼中他說到:「臺灣光復紀念日」對中華民國而言,象徵國族延續;但對原住民族而言,卻是殖民更替之日。我們不否認日本殖民的暴力,也不接受以「祖國歸來」為名的再殖民化話語。1945年不是「原住民族的光復日」,而是主權再度被剝奪的日子。他認為:真正的光復,不在國家儀式中,而在那個原住民族重新以自己的法律、土地與名字站起來的未來之日。 然而有趣的是,也在昨天,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設立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明確自今年起,每年10月25日設立為「台灣光復紀念日」。這也是大陸方面史上第一次設立與涉台有關紀念日,明確呼應中共四中全會《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具體舉措。 如何敘述,或是命名台灣「光復」呢?在當下政治背景下,讓它變得更加複雜和敏感,這也讓台灣身分認同和未來充滿了更多的不確定和未知。 本週書評兩篇專欄,雲也退為讀者解讀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的末日世界;徐賁則從為大家解讀一個常見的社會現象老少配婚姻。 Newsletter 10/25 | 台灣和香港的身分認同問題與拉斯洛的末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