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

聊聊暴力循环,说点你可能从未想过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的知识分子阶层有着怎样的结构性缺陷?儒家文明辐射的东亚圈,为何只有日本,一个未严格采纳文武官制度,知识分子阶层长期由武士集团兼任(类似骑士阶层)的国家,在学习西方上做的最好?在此之前,先提一个权游中的人物——龙母,分析下奴隶解放者是如何走上暴君之路的,在“屠龙者变恶龙”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上,龙母这个虚拟角色反而比众多类似的历史人物更加典型,就像是作者刻意雕琢的一个集合体,所以我们用她举个例。 龙母几乎是权游剧中魅力值最高的人物,领袖魅力几近拉满,所以当她没有迎来大团圆结局,像观众期待的那样成为一个哲人王式的完美统治者,反而变成暴君被小刀刀了时,观众的不满可想而知。这个转变确实仓促潦草了些,可能与剧本泄露有关,但从解放者到暴君这种戏剧性变化,未必不是原作者马丁的本意,龙母本来的身份、性格、能力、遭遇以至深层的结构设计,其实都在指向暴君之路的结局。 疯王的血统,被驱逐后再回来导致在两个大陆都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外来者局外人”身份,都是马丁刻意的伏笔。而作为凡人根本毫无翻盘机会的龙母,又被作者赐予了龙这种不在人类正常权力游戏内的东西,属于规则之上的规则,类似中西方统治者都爱搞的君权神授,受命于天那套超自然力量在人间代言人的设计。只不过龙有着现实的武力值,多次挽救龙母于水火,换别人早输了。 从制度伦理和逻辑上,龙母的权力源头来自于神一般的超自然,具象化而言,就是几近无敌的暴力——绝对的权力,而不来自于人民的选举授权,这种权力来源和结构的单一性,也决定了她无需向任何人负责,也没有任何机构能真正制约和监督她,这已经赋予了她暴君这一选择,而龙母成不了明君,还与其它因素有关。 比如她坎坷的经历,被迫流亡沦为奴隶……这导致她极度缺乏安全感,并心怀怨恨和复仇。虽然开挂般崛起,但这种心态不仅没有因地位上升得到缓解,反而因一次次的背叛不断强化,唯一让她维系人性的,是她屈指可数的几条情感纽带,比如侍女弥桑黛、爱人雪诺……但情感纽带本身就很脆弱,弥桑黛被敌人砍了头,爱人雪诺突然被发现血统上比她更有合法性继承铁王座,这一切都导致了其人性温和面的崩塌。 而在面对危机时,龙母的能力不足导致她只能更加依赖暴力,这必然导致暴虐思维占上风。为何说她能力不足?比如在弥林,她出于理想主义废除奴隶制,以为马上就天下大吉了,对造成的权力和社会真空一无所知,没有用任何替代机制去填补,最终引发叛乱,而对这一切,她又毫无应对之策,只有用暴力夷平反抗这一个办法。在后续遭遇的问题上,她越来越依赖暴力,哪怕是对待不愿投降这种稍具政治手腕就能解决的问题上,她也采用烧死处决这种简单粗暴之法,其实到此处,她的暴君之路已昭然若揭。 再加上维斯特洛人民和贵族对她的冷漠和孤立,军事上的挫折和失利,这一切让以救世主自居的龙母深感失落和时间紧迫,到弥桑黛被砍头之时,她也就彻底放下了原来对人民进行解放的责任感,开始了无差别屠城,完成了从解放者到征服者的转变,一个暴君正式诞生了。 历史上所有从理想主义走向暴君的人,几乎都能在龙母身上找到影子,无论是尴尬的身份、个人的遭遇、信任的危机、情感的脆断还是能力的不足…… 但最基础的,还是权力的来源。 暴力,作为最古老最核心的政治要素,也是权力最天然的来源(没错,比选举更天然,超出人类社会遍及所有生物种群),在中国社会,长期把持在大大小小的龙母手中,这是中国数千年来暴力循环的重要原因。 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又与中国知识分子长期的结构性缺陷有关。知行合一文武双全的王阳明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中国知识分子,重文轻武,手无缚鸡之力,往往只能知,不能行。你可以说这是统治者有意为之,但这个传统延续至今,早已成了刻在基因里的东西。 厌恶暴力,回避暴力,以至于无法使用、掌握和引导暴力,就这样,改变政治格局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主动加被动的,从知识分子身上被剥离,并拱手让给了那些无意于文明进步的群体。 而欧洲的骑士阶层,日本的武士集团,兼具文武功能,当这些武装起来的知识分子认识到社会需要变革时,就能以极强的行动力和政治能量,迅速并较为彻底的推动局势变化。这当中的关键点,就在于他们能够运用武力破除阻碍落实认知。 要知道有些阻碍社会进步的东西,无法靠呐喊和改革去除,只能使用武力。 而武力,并不绝对掌握在某一群体手中永享万年,它既可以被夺取,也可以被创建。武力的博弈,并非简单的公式计算,它既可以是对称的,也可以是非对称的,正如孙武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如果,有志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知识分子,不能正确看待和运用武力并将之牢牢置于控制之下,那么将来即便取得某些成果,也会如过眼烟云,很快,就会被龙母们推翻。
似乎很多挺川反共人士还没有意识到川普究竟会给他们的反共事业带来多大的伤害。 曾经的那些向往民主自由的中国人,很大程度上要的不是民主自由,而是西方繁荣的经济和优渥的生活。但随着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这一方面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不是说现在中国经济就好过西方了,而是说在短视频宣传攻势的地毯式轰炸下,想通过叙述“西方生活的美好”来撬动自由的心铉已经不现实。 而取而代之的是剥离了资本主义糖衣之后的更重要的东西:比如8小时工作制,比如学校周末双休,比如商贩不会被城管随意驱离。简而言之,是人权、自由等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是永恒的最锋利的武器。 然而,川普上台后,他摧毁的不只是乌克兰的抗争,也不只是美国股市,他摧毁的是美国作为自由灯塔的世界地位。当你再跟墙内中国人推销你曾经的那套理念时,金灿荣们只需一句话就能让你破功:“美国也这样”。 我们有亩产万斤,他们有50天的50个胜利;我们有定于一尊,他们有just say thank you,我们要武统台湾,他们说乌克兰利益不相关。你尽管可以在我这里逐一反驳,说这两者有何不同,但咱们都是玩自媒体的,就别自己骗自己了,在舆论战中这种辩驳毫无说服力。 到最后你只能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联俄抗中”的荒诞喜剧。或许有一天(很快就要到来),川普及白人川粉们厌倦了这场戏,不演了。而你们,作为他曾经的帮凶,不得不充当🤡,独自演下去。
4个月前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三周年之际,习近平与普京又一次高调通话,重申中俄“无上限”伙伴关系的稳固性。习近平强调中俄关系具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和独特的战略价值”,不受“任何第三方影响”,并称两国是“搬不走的好邻居”和“患难与共的真朋友”。普京回应称发展对华关系是俄罗斯的“战略选择”,不受短期事件或外部干扰影响。这种表态是对2022年2月两国宣布的“无上限”伙伴关系的延续和强化,意在向外界展示中俄联盟面对西方压力时的韧性。尤其是在美国总统川普上台后推动俄乌和解、试图拉近美俄关系的背景下,这次通话被视为双方对彼此承诺的再确认,防止外部力量在中俄间“打入楔子”。 川普自2025年1月就职以来,展现了对俄罗斯的接触意愿,例如通过沙特促成俄美会谈,意图快速结束乌克兰战争。这让中国担忧俄罗斯可能减少对其经济和外交的依赖,尤其若美国放松对俄制裁,中俄间的能源贸易和技术合作可能受影响。习近平在通话中支持俄美对话并表示愿“协助和平解决乌克兰冲突”,表面上展现中立姿态,实则是在试探俄罗斯的底线,同时确保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话语权。普京向习近平通报了俄美接触情况,并重申致力于消除冲突“根源”,暗示不会轻易妥协,这为中国提供了信心,中俄关系短期内不会因美俄互动而动摇。 通话选择在乌克兰战争三周年这一敏感节点进行,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中俄借此展示团结,不仅是对西方制裁和孤立政策的回应,也是对全球南方的表态——两国将继续深化战略协调,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习近平提到的“中俄关系为国际关系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以及普京强调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稳定作用”,都指向一个共同目标:打造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这与两国近年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框架下的合作一脉相承。 从务实角度看,这次通话也为中俄关系注入了具体内容。普京带来了俄罗斯央行行长、财政部长等经济高官,显示出对华贸易和投资的迫切需求。两国讨论了包括在争议岛屿共建港口、与朝鲜协商航运等在内的经济合作项目,表明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愈发依赖中国市场,而中国希望通过这些合作巩固对俄资源(如能源、稀土)的获取渠道。双方还确认将联合纪念二战胜利80周年,强化历史纽带,为接下来的“中俄文化年”活动铺路。 中方宣称对俄罗斯的援助合作是上不封顶、下没有底线。还有一个说法是所谓的「肩并肩、背靠背」,当时人大委员长栗战书去俄罗斯还明确地说中方将对俄予以「策应」。所以说没有中共的支持,俄罗斯的战争早就打不下去了。中俄长期捆绑在一起,对西方不利,川普明显想拆散他们。但习近平和普京都不希望哪一方立即倒向美国。习近平最害怕普京倒向美国后对中共形成制约,所以他必须出面向普京再次强调亲密关係。 习近平在这个敏感时机和普京通话,体现了他深深的恐慌。习近平的恐慌来自两个因素。第一,在俄乌和平停战谈判中,中共被彻底排斥在外。第二,中共希望应当事人的要求参与促进和平方案。但是到现在为止,俄罗斯没有任何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出要求中共参与和平谈判。 过去乌克兰曾经希望中方在俄乌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拜登政府也希望中方能够让俄罗斯停战,但是中共置之不理。现在看来,川普提出来的方案普京是能接受的。中共此时站出来想扮演一个调停者的角色,但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搅局者,就是想通过俄乌各自提的条件,来进一步分化瓦解美欧同盟。 一旦俄罗斯倒向川普,对于习近平来说,过去这些年对俄的援助实际上是打水漂了。所以习近平在关键的时刻给普京通电话,强调双方特殊的关係,是基于现在这种国际政治微妙的变化。他急于想告诉普京,你千万不能倒向川普。 美中俄的三角关係,在过去一直是中美联手遏制苏联,后来又遏制俄罗斯,近几年中俄开始联手挑战美国权威,借著俄乌停战谈判的机会,又会转变成美俄联手围堵中共。这场三大巨头参与的大戏,就看谁能够占据主导。但对俄罗斯来说,和美国走得更近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