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

如果说有什么力量能决定历史,那个力量就是经济。 在维系文明稳态的经济、政治、文化铁三角中,最难改变或者说最难提高的就是社会的经济能力,但只要经济能力被成功提升,经济就会召唤政治和文化为自己“保驾护航”,只要这召唤成功,新稳态也就得以建立。 但若经济基础被摧毁,社会在经济层面回归匮乏, 为繁荣而构建的文化观念和政治制度就会变得不切实际,理想在现实面前就会显得苍白幼稚。 今天,世界经济正陷入动荡。 在许多分析人士眼中,这当然是一场“人祸”,是这届美国政府的首脑因不懂经济在瞎指挥。 但不论你把起因算成人祸还是天灾,这场冲击都会考验系统的韧性。 除了考验全球贸易体系的韧性,还会考验各国经济的韧性。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民主国家,如果经济在冲击中脆断,选民们就会在选举里惩罚政客,在政治层面的制衡下,不利于经济民生的政策通常都会半途而废。 所以这场从白宫对全球经济发起的冲击,并不是不可能被“踩刹车”。 如果它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大于对别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如果美国是在这场天灾人祸里最先“扛不住”的经济体。 但事情会这样发展吗? 美国会是第一个“扛不住”的国家吗? 没有人敢作此断言。 在各国与美国的贸易合作关系中,是谁更依赖谁,是谁会先因“扛不住”而让步,还有待观察。 如果事实证明是美国“更能扛”,美国经济更具韧性,在冲击带来的萧条中,美国就会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因为资源会流向更安全的国度,更具韧性的经济体。 很多时候真相都是残酷的,例如发起冲击的美国,此刻令世界经济蒙受萧条阴影的美国,竟有可能是这场冲击的受益者。 如果她证明了自己是在萧条时期最值得投资的对象。 但美国确实有可能是在危机中最值得投资的对象,在其他韧性更差的经济体的衬托下,刚刚度过愚人节的美国,确实有可能是“这条街最靓的仔”。 并因此得到避险资金的源源注入。 和借此回归繁荣模式产业升级、人口升级、消费能力可持续增长的发展正途。 未来会怎样发展并不取决于美国是不是做了你喜欢她做的事,而是取决于她是不是做了正确的事。 取决于她是不是保住了她的经济基础,保住了她经济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不能靠外贸支撑,根本在于人口,在于人口素质的提升和维持。 说白了,美国是不是能保持强大,能一直保持强大,取决于美国人是怎样的人。 就象中共国能不能保持自身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取决于中共国民是怎样的人,他们能把下一代培养成怎样的人。 单纯从经济角度看,你需要评估的不是这些人是否具备公民意识和维权能力,而是这些人是不是为劳动力市场所需的,到哪里都能找到工作的打工人。 到了今天,一个国家真正的实力,只能来自国民的实力。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只能依托于这个国家源源不断把国民培养成在劳动力市场上受欢迎甚至会被哄抢的打工人的能力。 可能会有人说,在这个赛道上,中共国早已一骑绝尘,价廉物美的中共国打工人就是全球雇主都渴望拥有的完美劳动力。 但对工业技术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血汗工厂里的奴工和能不眠不休完成精密制造的机器相比,并没有那么大的优势。 制造业只在特定的阶段需要大量低技能工人,并不会在所有发展阶段都依赖996式的劳作。 而中共国的体制,伤害链主对奴工们的戒备防范、敲骨吸髓、重重阉割,却令中共国的打工人注定会颈系铁链,被锁死在996的工位上,得不到从个人到家族的技能提升机会。 所以中共国的经济基础,它在全球经贸体系中的地位,是注定会失去的。 那些“烂尾娃”撑不起国家的未来。 从人口素质的提升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来看,对任何国家来说,本土利益都是根本利益,而全球利益再怎么花团锦簇也只是短期利益,是浮华表象。 如果中共国的改开派们有足够宏大的视野和战略判断力,今天他们该保的其实不是外贸,而是新一代劳动力的技能和前途。 但当然,他们没有。 所以这件事只能由其他人做。 由那些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仍坚持让孩子学英语、学技能,把目光投向海外的家长们去做,由那些把关注点放在本族本地的人口素质状况,以人才为真正资本去规划未来的独派们去做。
美国,这片曾被来自欧洲的早期移民称为“新大陆”的土地,是人类文明进入新稳态时的起点。 她是起点,而不是终点。 在有些朋友认为美国已经进入其衰朽时期的此刻,我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在我看来,文明正在进入的不是衰败时期,而是青春期,一个动荡不安同时也充满希望的,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时期。 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市场已经在前一阶段的快速扩张下完成布局,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都已经与全球产业链完成了利益绑定,无数人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传统”,或是看似传统,但在关键节点上对全球产业链保持着极强的依赖性,例如中共国农业对化肥、种子的依赖和社会大众对进口平价粮农产品的依赖。 从文化角度看,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全球交流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绝大多数国家的平民对几大主要民主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也不再是一无所知。在那些智能手机和无线上网已经流行开来的地区,即使有各种宣传导致的偏见的影响,人们仍然能在相当程度上了解欧美国家的生活方式,并能通过与自己现有生活方式的对照了解彼此的相似和分歧。 多数国家已经在经济和文化两个层面做好了准备——在补全政治自维持机制后变成和欧美的今天高度相似的国家,进入文明新稳态的准备。 只是“画龙点睛”,仍缺这最后的一笔。 历史的演进过程往往是漫长又充满波折的,从物种演化的角度看,人类已经走得飞快。从开始使用石器到学会农耕,从部落聚居到兴建城市,从依赖血缘和婚姻建立信任到网签合同和区块链,我们经历了许多世代,但又仿佛只经历了一瞬。 尤其在最近的这一程,通讯技术的发展如此之快,大众从要借助收音机倾听国王的演说到能在线即时收到总统最新推文,不过才100年。 我们所熟悉的“文明”,我们已司空见惯的欧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若算上智能手机的话,不过才出现20多年。 以一个超大型复杂系统的扩张而论,这样的扩张速度,是太快了,也太猛了。 所以有几步踉跄是难免的。 即使对最跟得上节奏的美国人来说,要及时学会如何对付“超级网红”型的政治人物,要在政治制衡机制里补上这一环,也是难度太高的任务。 更不要说世界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绝不是这位网红总统,而是全球贸易体系在前期快速扩张后,在已经打下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后,对锻造一套秩序供应机制来应对旧时代阵营反扑的“维稳”需求。 是的,美国是一个“世界国家”,在美国利益中,全球利益占据的份额极大。但当美国的全球利益和本土利益发生冲突,当民选总统站到本土利益一边,不断“退群”,由此令让单一国家垄断“全球维稳系统”的秩序供应的做法被事实证明既不健康也不安全之后,全球贸易体系的维稳需求到底该由谁来满足,该怎样满足,就成了一个全世界都需要去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因为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全球贸易体系将趋于瓦解甚至崩溃。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很显然,我们就会一起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大衰退。 在这个真实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以前,历任美国总统的“保持风度”,历届美国政府的兼顾两头,都只是拖延,而二战以来的和平秩序就算在各国的绥靖中继续存在,也只能是苟且。 但人类已在深深地依赖这份和平秩序。 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代,全球人口才约25亿。但到了今天,全球人口总数已达80亿之多。 这些“多出来”的人口为什么在过去的世代不曾出现过?这不仅是因为过去世代的农业技术、医疗技术没有今天发达,更重要的是,在和平环境下飞速发展的全球合作,包括商贸与技术合作,令创造史无前例的巨大财富增量成为可能。 人类在总体上更富裕了,所以能生育更多的后代。 即使生育率在部分国家是下降的,但由暂时存在的和平秩序生发出的远比人类历史上更大规模的技术合作和经济合作,为整个人类争取到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令地球向人类开放了更大的人口容量。 从25亿到80亿,能在这颗小小蓝色星球上存活的人类,整整多出了55亿。 如果从美国的“转向”开始,全球要一同回到旧的文明模式中去,这多出的55亿人将无处存身。 有55亿人想要活下去。 这就是满足全球贸易体系的维稳需求这个议题背后的驱动力。 而他们知道,即使他们今天仍不知道将来也一定会清醒过来,知道只有保住由全球技术合作和经济合作带来的财富增量,只有留在产业链阵营,才能让自己不会由富返贫,才能让自己活下去。 今天的美国已经不想继续当那根支撑大厦的“独木”,她希望改变自己的角色,不再为维护和平秩序做这个“地球村”的义警。 但大厦会寻到新的支点。 因为这件事有利可图。 在全球经贸体系的扩张中获得过巨大利益的人们会试图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让那55亿人活下去绝不会仅仅是场声势浩大的慈善义演,那会是在文明迅猛发展过后进行的反思和调整,那会是各国各族在繁荣与萧条之间进行的历史抉择。 文明2.0在第一轮扩张后将进入盘整。 然后以更清醒更敏捷的姿态继续前行。 这就是我们正身处的时代,就是我们将经历的历史过程。 从美国开始,到欧洲,到亚洲,乃至非洲,所有人都会经历一场从格局到观念的大调整。 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