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茂春

中共「統一台灣」神話的十大謬論 余茂春(Miles Yu) 2025年10月27日(星期一) 英文原文在此: 中共的「統一台灣」口號是一場由恐懼、意識形態與欺騙所支撐的騙局。台灣並非「叛離省份」,而是一個對共產主義統治的活生生反駁,是一個選擇了自由而非恐懼的社會。之所以如此,有以下是十個最關鍵的理由: 一、台灣從未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共從未在台灣領土上統治過哪怕一寸土地。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台灣在政治、法律與軍事上始終完全不受其控制。因此,「統一」一說純屬謊言:從未統一者,何來「再統一」可言? 二、台灣主權並非國共內戰的延伸 台灣的主權與獨立問題並非國共內戰的副產品,也不源於任何血緣和語言上與中國的連結。如此說法與普丁入侵烏克蘭的邏輯如出一轍, 即以共同語言與歷史作為侵略藉口。 台灣的現代主權誕生於1980年代末以來的民主化過程,而非歷代王朝,也不是1911年清朝滅亡之時,亦非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之後。當台灣被迫在國際舞臺上放棄與中共競爭代表「中國」之時,它的現代國家意識才真正形成。這與烏克蘭於1991年獨立後成為主權獨立國家是一樣的情形。與烏克蘭等國家一樣,台灣的國家地位源於政治覺醒,而非帝國崩潰。 三、國際法否定以歷史為藉口的征服 2016年海牙常設仲裁法院對中國南海主張的裁決明確否定了「歷史權利」作為領土依據的合法性,中國的「九段線」被判定毫無法律效力。相同原則亦適用於台灣:歷史淵源、古代移民遷徙或王朝統治皆不能成為現代併吞和主權申索的理由。 然而,北京仍持續以歷史為武器,向印度、不丹、越南,菲律賓與日本等鄰國施壓並申索領土領海。這種行為展現的不是「後殖民主義受害者」,而是中共「新帝國主義者」的姿態和心態。 四、中共的動機是意識形態,而非領土 中共執著於「統一」台灣,並非為了民族復興,而是為了完成1949年未竟的共產主義解放事業。1949年之前的國共戰爭在中共官方史觀中從來就不是“國共内戰,”  標準的説法一直是”解放戰爭.” 台灣持續的自主存在是對中共革命神話的恥辱和不斷提醒, 因爲那場聖戰式共產革命從未因此而“解放”整個「中國」。 中共軍隊仍自稱「人民解放軍」,其核心使命之一即是「解放台灣」。這種執念反映的不是愛國,而是革命復仇主義,一種要證明共產黨黨及其創世神話完美無瑕,戰無不勝的意識形態狂熱。 五、中共從未真正關心「領土完整」 若「領土完整」真是其動機,北京便不會主動將比台灣大數十倍的「歷史上的中國領土」割讓給其意識形態盟友。如1945年中共承認外蒙古獨立,並向蘇聯、緬甸及北韓等社會主義國家讓渡大片土地。中共一再「送地」的歷史顯示其「台灣論述」的虛偽本質,其行事依據始終是意識形態,而非地理現實。 六、美國政策從未承認台灣屬於中國 無論是三個《中美聯合公報》、 《台灣關係法》或「六項保證」,都未承認北京對台灣的主權主張。美國的一中政策歷來僅「承認」即意識到中共有宣稱台灣為其一部分這種説法,卻從未表示同意或反對。美國的一中政策的關鍵有兩條,即華盛頓明確反對以武力改變現狀,並堅持任何解決方案都必須獲得兩岸人民的同意。 多項民調顯示,絕大多數台灣人支持現狀(即事實上的獨立),並自我認同為「台灣人」而非「中國人」。這與新加坡有一比,該國超過75%的人口為華裔,但他們都自認為「新加坡人」而非中國人。 至於1971年的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它僅將「中國」的席位由台北轉交給北京,並未宣告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屆美國政府——無論共和或民主黨——皆重申並堅持此解釋,最近一次是在今年八月。北京對該決議的曲解乃宣傳,而非法理。 七、台灣是中共轉移焦點的便利藉口 北京對台灣問題的癡迷,恰是為了轉移外界對中共自己犯罪行爲的注意力,包括全球芬太尼走私、COVID-19起源責任、系統性人權迫害、宗教鎮壓以及對國際條約與貿易義務的反覆違反。藉由煽動民族主義情緒與「台灣獨立危機」,中共企圖並成功地分散了國際審視,並操縱全球輿論。「台灣問題」實際上更多是找借口和替罪羊的工程,而非主權問題。 八、對自由民主的恐懼——台灣是中共的存在性威脅 讓中共恐懼的並非台灣的地理,而是其榜樣意義。作為一個自由、民主且以華人為主體的社會,台灣徹底粉碎了中共那套「中國文化不適合民主自由」的謊言。 在台灣,自由選舉、財產保障與法治制度生機勃勃,台灣展現出沒有黨國暴政的中國可能會是什麼樣子。 因此,台灣對中共而言是一種「存在性威脅」,它證明了中國人民完全有能力自我治理。中共所謂「統一台灣」的行動,其實是企圖熄滅十四億中國人對自由的希望。 九、虛假敘事與其西方代理人網絡 為鞏固其謊言,北京長年在西方建立起一套精細而複雜的虛假宣傳網絡。其代理人包括與中國市場深度糾纏的商業精英、鼓吹「全球和諧」的輿論人物、主張「美國應負一切責任」的學者、接受中共統戰資金的大學研究中心,以及被企業利益資助的智庫。 這些「代言人」將台灣描繪成挑釁者,將其民選領袖污名為「魯莽」,並將美國指為打台灣牌的「背後黑手」。 這整個游說和污名體系建立在私利、意識形態共鳴、自利諂媚與刻意無知之上,其終極目標是削弱西方的道德清晰,並使專制侵略正常化。 十、終極騙局:「統一」即帝國復辟 「統一」一詞掩蓋的是帝國復興的工程。中共對台主張並非要「民族復興」,而是要重建對所有華語世界的獨黨統治。 這種邏輯同樣支撐著其在新疆、西藏與香港的鎮壓,即「中國民族」中不得存在任何中共獨裁統治之外的替代政治模式。 因此,「統一」並非民族計畫,而是極權計畫。它要求屈服而非合作,抹殺而非和諧。 若將其稱為「內政問題」或「民族統一」,便是替野蠻征服賦予合法性,背叛主權與自決的普世原則。 今日世界所面臨的問題,不是中國與台灣是否統一為一體,而是真理與暴政是否能共存。 歷史早已證明,二者不能共存。而這,正是北京最恐懼的事實。
朱韵和
3个月前
大社會、小朋友政府 《中共之后的中国》 主笔:余茂春 报告强调,中共垮台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的问题。而且最可怕的是,它不是慢慢倒,而可能是一夜之间突然变天。 但哈德逊报告直接告诉我们:美方的完整应对剧本,早写好了,各部门甚至已经演练起来了。首先,美国不会立刻大兵 压境,而是派出CIA和陆军特种部队,快速进入中国关键地区。他们不打仗,而是抢占信息、稳住局势,找到可以合作的力量,比如少数民族组织、宗教团体或体制内改革派。 美国还设计了「分区接触」战略。如果中国各地自立,比如新疆、西藏或广东出现地方政权,美国不会急着扶植中央政府,而会分别建立联系,避免新极权的崛起。换句话说,美国希望中国先地方自治,再逐渐整合。 美国的「中国剧本」早就在桌上,准备得非常细致。他们不是坐等中共倒,而是在等时机成熟,就立刻出手,确保中国不会再陷入独裁的深渊。 但除了稳定局势,美国还规划了一套从根本上协助中国民主转型的方案。 美国目标不是接管,而是帮中国完成真正的民主转型。怎么做?五个核心工程: 第一,建立真正的媒体与言论自由。报告建议中共垮台后,美国和国际社会立刻帮中国建立独立媒体,终结审查,让老百姓真正有地方说话。 第二,重建民间社会。过去中共把非政府组织、公民团体、宗教团体打成「敌对势力」,其实这些组织才是社会的支柱。一旦摆脱打压,它们将快速帮助社会恢复秩序。 第三,教育和司法改革。中共的教育体系和法院,几十年都在服务于维稳和洗脑。报告强调,新政府必须彻底终结洗脑教育,让司法真正独立于政党,保障公正。 第四,恢复宗教与文化自由。中共最怕的就是信仰,因为有信仰的人难以奴役。所以报告建议一旦政权垮台,立即废除宗教限制,开放寺庙、教堂,归还被没收财产,让流亡宗教领袖回国重建信仰自由。 第五,协助中国制定新宪法,走向宪政民主。新宪法必须保障多党竞选、司法独立、人权保障,还要通过全民参与的「制宪大会」共同起草,而不是某个领导人闭门造车。 这么大的任务靠美国自己肯定不行,所以报告特别强调,美国会联合台湾、日本、韩国、澳洲、联合国、五眼联盟甚至印度,共同组成「多边稳定联盟」,一起守护中国的和平过渡。 ---光传媒 附: 哈德逊研究所《中共之后的中国》报告原文网址:
陈小平
3个月前
周末炸弹? 中国进入“垃圾时间”, 后共产党中国研究成为海外中共研究新热点---美国顶级保守派智库发表《后共产主义中国;准备一个没有共产党领导的中国》 这是周末舆论关注的一个话题。北京曾经在2023年宣布制裁这家美国智库董事会主席。 124页的长篇报告有有9位作者,其中5人署名,4位匿名。 第一作者余茂春,接下来是章家敦,生物安全和战略事务专家和语言奇才瑞恩·克拉克(Ryan Clarke),研究中共军事问题的国际评估与战略中心高级研究员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 D. Fisher Jr),有30年人权律师执业经历的哈德逊研究所宗教自由中心高级研究员兼主任妮娜·谢伊(Nina Shea)。 余茂春教授开篇解释了这个报告出版原因:鉴于当下中国问题的状况,政权脆断并非完全不可想象。如果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共产主义独裁政权和第二大经济体因国内外困境而崩溃,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可能会发生什么,以及他们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据我所知,研究后共产党中国是海外中国问题研究的一个新注意点。吴国光教授的三卷本1000页著作《走向共产党之后的中国: 转型八论 》就是代表作。 今年3月,我曾就这个话题采访吴教授,有兴趣者可以移步观看。 1989年之后,曾经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形成了一个研究未来中国联邦宪法的后共中国研究群体。可惜这项研究后来未能持续。 余茂春教授领衔的这项研究是美国顶尖智库的集体成果,可以认为,这是华盛顿精英集体推动项目,虽然匿名作者详情不知,但推测可能有来自中国的精英与华盛顿精英团体的合作。 这个报道甚至有关于未来中国制宪大会和新宪法设想。 这是哈德逊报告全文
猫神
6个月前
张颖婕: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营销系副教授,公开发文批评习天下,甚至引用余茂春先生的名言:要把中共当局和中国人民分开,文章并没有多少新意,但作为国内学者,还是非常胆大 这篇文章发表在蔡霞的《议报》,猫神不能确认,到底是不是张颖婕的文章,特此说明 正文:在美国留学工作十年后,我又回到了熟悉的北京。12年前,我在清华本科毕业后踏上留美读博之路。如今,我回到隔壁北大任教已经四年多了。十几年,弹指一挥间。十几年,竟还都是习天下的共产党新时代。最深刻的感受,概括下来,无非八个字:困局无解、体制无救。于是提笔,把这些年以来心中积攒的肺腑真言和的学理思考整理成文,与大家分享。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2024年GDP增长是5%。看到这个数字,很多人都笑了。宏观层面,当局公布的经济指标,是肯定要保的,不知道统计局的康义局长当时压力会有多大。但关键的问题是背后经济发展的结构是否健康,百姓们看到这个数字后的微观反应(包括信心与预期等等),这些才是大问题。中微观层面,各行各业大有百业凋敝、信心暗淡的趋势,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市场主体都对未来前景忧心忡忡。做生意做不成、钱放在村镇银行还取不出来,纷纷想往外逃。我身边的同事,拿到海外永居绿卡的不在少数,很多人都是工作在国内、孩子和资产在国外。就比如,北大一位退休校领导是我们院的教授,退休后常年呆在国外和孩子在一起,偶尔回来跟我们吐槽一下。院长则更不用说,找到机会就往国外跑。 从小在国内长大,后来又到海外读书工作,因为家庭原因回国…我当然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富裕起来。只是,岁月历尽,近些年看到的情况不是越来越好,反而是越来越糟。美国有个学者叫余茂春,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要把中共当局和中国人民分开,还是很有道理。中共当局最擅长的就是画大饼,为了自身的合法性。更可笑的是,不但画饼,还不断“翻烙饼”,朝令夕改的情况数不胜数,正式文件说废就废,毫无信用可言,老百姓自然没有信心。 例如,前些年一直画的大饼,是中国式现代化。说的目标里,有一条最实在的,就是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据国内同事测算,想达到这个目标,至少每年要保证5%的GDP增长。但保5何其之难!2024年的5,又有多少水分!年终岁末靠预期型集中出口把数字拉上去,泱泱大国竟然要靠进出口来拉动1/3的经济增长,这是极不正常的事情。更不论这5%背后的经济结构,实在称不上“高质量”。中共自己制定的政策目标,时常被人看作笑话。 但其实,但凡学过一点经济学的都知道,以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体制机制选对了,达到人均至少两三万美元的GDP,不是什么难事。八十年代一改革开放,否定阶级斗争,全方位解放社会生产力。历经三十多年高速发展,到了十八大之后,增速一路从10%到今天的维持5%都困难,原因有很多重。学者们都在讨论的房地产经济模式、经济自然规律、国际形势等等,都是真的道理。但根本上,还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产生了矛盾。上层建筑不改革,改革开放释放的发展红利也就快到头了。前任领导人看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温家宝的原话是,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 政治体制再不改革,将亲手掐死很多原本有益的发展机会!很多人都知道的例子,李克强当年任上,“放任”了微信、共享单车的初期生长,才有了今时今日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代表性企业。当然,克强总理和这个时代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当今中国的很多事情,是体制机制的黑色幽默,就是,它会亲手扼杀掉一些对自身发展有利有益的事情。小到最微观的每个人,被很多反人性的制度约束着。大到宏观政策,根本不为主要矛盾服务,而是拧巴着。整个体制如此,经济社会发展必然遇到瓶颈。 政治体制再不改革,当前和之后一段时间的困局就将无解!2021年夏天,河南那场大暴雨,官方说法是一共造成小几百人的死亡失踪。事实上,当我们站在郑州京广路的隧道,看到路面上漂浮具具尸体时,就知道实际的死亡人数绝对被夸小了十倍不止!这一两年,社会戾气愈来愈重,砍人伤人暴力事件频发。中共当局的一个最大笑话,就是言行完全相反。比如,党章里写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很多当局的言行完全相悖,老百姓直言,“我们已经看过太多生动的例子,我们现在不好骗了!” 政治体制再不改革,无论如何唱响光明论都是无救的体制!有时候被人问,你们北大的学者能否说几句公道话,让上面的人听到。但事实上,知识分子什么都做不了。除了一些小修小补的技术性细节,不敢说真话,只能配合着唱响所谓的光明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体制机制也上行下效,浮躁功利、根本没有长期主义。虽然说上上下下创新的土壤已经基本没有,但诺大的国家,还是时不时冒出黑诸如神话悟空、Deepseek等零星的高质量创新。只是这种星星之火,在这种体制下,大概率无法燎原。 说这么多,也没有什么解决方案。“问题在经济,根子在政治”。如果非提方案,大抵是和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市场主体、甚至体制内大部分人所期待的一样,那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重要的话说三遍! 2025年4月 写于燕园 作者张颖婕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营销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