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AI工作流
关注
NanYi
2天前
这几天用Claude Agent SDK搭建一个数据处理Agent,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全部流程大约8步,其中6步是完全AI处理,这6步中有一步用的MCP,其他5步用了Skills,没用AI的两步一个是数据库写入,一个是做前台页面配置参数以启动任务。 一个感受就是,将AI的功能植入toC的产品里并没有多大的生产力提升,用AI Chat基本就能解决C端用户绝大部分的需求。但是如果在工作流环节里去耐心且高质量的完成一个Agent,真的可以既快又省的解决很多低效人力问题,甚至做的数据更漂亮,更合理。也许搭建的时候需要不断的调校打磨,但是一旦成功运行,需要一个部门的人力几天甚至几个月完成并需要长期维护的数据库,Agent只需要几分钟,并且24小时定时间隔更新、维护,这个价值是巨大的!
Claude Skills系统发布引发AI行业新变革· 47 条信息
#Claude Agent SDK
#数据处理Agent
#AI工作流
#生产力提升
#自动化
分享
评论 0
0
宝玉
2周前
Every 的一篇博文,记录了他们内部 6 位工程师日常是怎么使用 AI 的,可以学习借鉴一下。这 6 个人都很厉害,撑起了 4 款 AI 产品、一个咨询业务,还有一个 10 万多读者的订阅每日更新。 第 1 位 —— 走在实验前沿:Yash Poojary, Sparkle 总经理 Yash 是 Sparkle 产品的负责人,他同时开两台电脑,一台跑 Claude Code,一台跑 Codex,然后给它们下达同一个任务,看它俩谁干得又快又好。 Yash 说,在五个月前,他得先把设计图(Figma)截图,再粘贴到 Claude 里,让它“看图写代码”。现在用上了 Figma MCP 集成,Claude 可以直接读取 Figma 的设计源文件——包括颜色、间距、组件这些。 Yash 不仅在用AI,他还在优化和AI的配合。比如,他把一天切成两半: - 上午:专注执行。 这时候只用自己最熟的AI工具(Claude 和 Codex),绝不玩新东西,保证产出。 - 下午:自由探索。 这时候才开始测试各种新出的AI应用和功能。 他很清楚 AI 既是生产力工具,也是个“时间黑洞”。他用严格的时间管理,给自己建立了“防护栏”,防止自己沉迷于“调教AI”而忘了真正的工作。 第 2 位 —— 编排闭环:Kieran Klaassen, Cora 总经理 Kieran 负责 Cora 产品,他的风格是““谋定而后动””。 他的工作流核心就两个字:计划。 他会根据功能的大小,制定三种不同级别的编程计划。他会用一个叫 “Context 7 MCP” 的工具,先把最新的、最准确的官方文档和代码喂给AI,确保AI不是在“凭空想象”或用过时的知识来制定计划。 等Claude Code 交出一个完美的计划后,他再把计划发到 GitHub,然后在云端让 Coding Agent(主要是Claude Code)去执行这个计划。AI写完代码后,他会再启动一个““审查””命令,让AI自己先检查一遍,然后他再上手。 对 Kieran 来说,AI 不是一个“黑匣子”,而是一个必须在他制定的蓝图内严格执行的“施工队” 第 3 位 —— 化繁为简,拆解里程碑:Danny Aziz, Spiral 总经理 Danny 负责 Spiral 产品,他可能是这群人里最硬核的一位。 他的主战场不在花哨的图形界面,而是在一个叫 “Droid” 的命令行工具里。这个工具能让他同时调用 OpenAI 和 Anthropic 的模型。 他的工作流是: 1. 用 GPT-5 Codex 做大的任务:搭建复杂功能的框架。 2. 用 Claude 做小的任务:优化和打磨代码细节。 Danny 最有价值的一个做法是,他会在““规划阶段””花大量时间跟AI对话,让AI帮他推演一个决策可能带来的第二层、第三层后果”。 举个例子:“我要加这个新功能,但你帮我分析一下,它会不会因为从数据库拿数据的方式,导致整个App变慢?” 他用AI来辅助自己做更高维度的“架构思考”,而不仅仅是写几行代码。 > “我不再用 Cursor 了,”他说,“我已经好几个月没打开过它了。”取而代之的是,他的主界面是 Warp,可以在上面分割屏幕、快速切换任务。在它背后,他用 Zed ——一个轻量、快速的代码编辑器——来审阅计划文件和特定的代码片段。 第 4 位 —— 让流程成为唯一的“事实来源”:Naveen Naidu, Monologue 总经理 Naveen 负责 Monologue 产品,他是个“程控”。他的信条是:“如果一个任务没录入 Linear (项目管理工具),那它就不存在。” 他把所有需求和Bug都先在 Linear 里归档,然后再启动AI。他也有两套流程: - 小Bug:直接从 Linear 复制粘贴问题描述,扔进 Codex Cloud 让AI去跑。 - 大功能:在本地写一个详细的 (计划文档),把它作为和AI沟通的“唯一事实蓝图”,在命令行里一步步推进。 最有意思的是,他深度使用自己开发的产品 Monologue (一个语音转文字工具) 来口述需求、写文档、给AI下指令。这简直是““用自己造的锤子,来修自己的房子””。 他还有一套严格的审查标准:AI 自动审查 -> 自己人工对比代码 -> 查看Sentry(错误监控工具)的日志,确保Bug真的被修复了。 第 5 位 —— 钻研打磨,精益求精:Andrey Galko, 工程主管 Andrey 是工程主管,他代表了另一种工程师:不爱折腾。 他不喜欢追逐“闪亮的新玩具”。他之前一直用 Cursor (一个AI代码编辑器),觉得体验最好。但后来因为 Cursor 改了定价,他一周就把免费额度用完了,这才“被迫”换工具。 他换到了 Codex。他认为以前的 OpenAI 模型写的代码很“懒”,经常跳步骤,不如 Claude 好用。但现在的 GPT-5 Codex 已经进化得非常强,连以前 Claude 的强项——用户界面(UI)——都能搞定了。 第 6 位 —— 极致的专注:Nityesh Agarwal, Cora 工程师 Nityesh 是 Cora 的工程师,他的风格和第一位 Yash 截然相反。他追求极致的专注。他的装备极简(一台MacBook Air),他的工具也极简:只用 Claude Code。 但他用 Claude Code 的方式很特别: 1. 他会花好几个小时,先和 Claude 一起研究、制定一个巨详细的计划。 2. 一旦开始编码,他就待在一个终端窗口里,“像老鹰一样””盯着 Claude 输出的每一行代码,手指就悬在 Escape 键上,一旦发现不对,立刻中断它。 最近,他甚至故意频繁地打断AI,强迫AI向他解释“你为什么要这么写?”。 他承认,这样做效率变低了,但带来了两个巨大的好处: 1. AI 胡说八道(hallucinate)的次数变少了。 2. 他感觉自己的开发技能也在这个盘问 AI 的过程中变强了。 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对 Claude 产生了依赖,这让他很脆弱。前阵子 Claude 宕机了两天,他试了别的工具,都感觉不顺手。所以,他现在逼着自己和AI一起思考,而不是纯粹依赖AI。 --- 看来每个人用 AI 的方式都不一样,但也有一些共同点: 1. 重点不在“写代码”,而在“做规划” 没有人真正的是在“Vibe Coding”,没有说写个提示词就完事了的,都是在 AI 干活前反复的讨论,直到清楚了再动手 2. 上下文很重要 Yash 用 Context 7 MCP 的工具,确保 AI 在写代码时,能自动去查阅最新、最官方的“技术文档”。这就避免了 AI 用过时的知识(比如一个老版本的函数)来写新代码。还会用 Figma MCP,读取 Figma 的原始设计数据,让 AI 可以直接拿到准确的颜色、间距等信息 3. 工程师的角色在进化 工程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写代码,还要做计划、写提示词、审查 AI 生成的代码 4. 专注 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有感触,AI 让人更难专注了,在等 AI 结果的时候去做点其他事,很快就把任务忘记了;或者 AI 工具太多,每个新 AI 工具都去试试太费时间了。像 Yash 那样,一半时间专注交付,一半时间探索。 原文:Inside the AI Workflows of Every’s Six Engineers
AI编程工具激战:Claude Code、Gemini Cli崛起· 1151 条信息
#AI工作流
#工程师效率提升
#AI辅助编程
#规划与专注
#Every公司
分享
评论 0
0
TSLA99T
3周前
在传统行业的打工人们,现在是AI的风口期,我分享几招在你们组内如何打造自己的AI人设,非常容易: 1. 创建一个wiki page,或者建一个microsoft team,取名xxAI fusion 2. 定时从X上搬运AI的最近动态,特别和你们的行业结合的信息,没有也可以自己用AI生成 3. 主动用AI帮助你的日常工作,建一个prompt library,每周发个newsletter 4. Vibe coding一些简单的UI界面,分享给大家 5. 搞个AI workshop 凡是正常的公司,正常的老板,都会支持你欣赏你,在AI真的取代工作的时候,你就自然变成了AI带路党
#AI
#职场AI人设
#AI转型
#打工人
#AI工作流
分享
评论 0
0
饼干哥哥🍪
4周前
劝退:n8n等 AI工作流不要学了 因为我已经可以用AI纯自动生成复杂n8n工作流了。 注意,不是那种生成一行几个节点的“玩具”,而是工业级别的复杂工作流。 例如下图 Reddit平台的DJi舆情监控工作流,就是我用AI生成的 我发誓没有新建一个节点,包括里面的备注说明全是AI自己生成的,90% 可用🧵
#AI工作流
#n8n
#自动化生成
#舆情监控
#DJI
分享
评论 0
0
张小吉
2个月前
有小伙伴现在在线上环境成功应用现在的 AI 工作流搭建好了完整的素材创作工作流吧,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搭建 AI 工作流把营销素材批量制作出来(图集、视频),并且在线上跑过,并且拿到过成果的吗?如果有这样的小伙伴/工作室,欢迎私信交流下,最近考虑想采购/合作一下这样的服务。🤝
AI视频井喷:Midjourney领跑,多模态混战· 306 条信息
#AI工作流
#营销素材批量制作
#线上应用
#成果
#合作交流
分享
评论 0
0
Jason Zhu
2个月前
如何用飞书多维表格 + DeepSeek 助力自媒体博主节省30小时/周?10倍速AI工作流实战指南(含模板) 五个常用自媒体场景应用如下:👇
#飞书多维表格
#DeepSeek
#自媒体
#AI工作流
#效率提升
分享
评论 0
0
Gorden Sun
2个月前
我之前发谷歌的Opal,用户输入自然语言,由AI生成工作流节点。 有个朋友留言说Dify也有类似的功能,只不过知道的人比较少,是哪位朋友留言的来着,我想看看Dify的效果。
#AI工作流
#Opal
#Dify
#用户反馈
#产品对比
分享
评论 0
0
圣总聊出海
3个月前
如何一分钱不花挖掘海外B端客户? 秘密藏在Google Map里。 具体实操如下: 1. 确定商家类型。比如我做代运营,我肯定就主攻高毛利的美甲店。 2. 用Google Map API 爬取商家线索。 3. 精简产品卖点,精筛出1000个有痛点的商户。 4. 邮件+Cold Call+Linkedin三管齐下,约上Intro Call就算成功。 5. 搭建AI工作流,自动化全流程。
#海外B端客户挖掘
#Google Map
#代运营
#美甲店
#AI工作流
分享
评论 0
0
Michael Anti
4个月前
用Gemini等AI官方网站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是,工作流并不稳定,不是每次都达到你要的结果(有各种原因),到头来,工作流还是交给Python程序引用API才能达到真正的稳定。比如说翻译英文字幕文件到中文字幕,这么小小一件事,让AI能每次任务必达是有难度的。
OpenAI新德里发布会:ChatGPT语音翻译功能引发热议· 652 条信息
#Gemini
#AI工作流
#不稳定
#Python API
#翻译字幕
分享
评论 0
0
向阳乔木
5个月前
n8n的可玩性真高。 今天学习试着搭了两个工作流:一个手动,一个AI生成。 边玩边感叹,海外工具 API 生态太好了。 就连谷歌全家桶都可以玩很久。 写了篇基础安装教程,并解释为什么n8n 现在仍值得学。 海外火爆,国内 AI 圈低估,不过现在热度也上来了。 教程见评论
#n8n
#AI工作流
#API生态
#谷歌工具
#安装教程
#科技趋势
#海外流行
分享
评论 0
0
dontbesilent
5个月前
教 AI 工作流的,99% 是韭菜和骗子在互相成就 要拿到结果,自动化的每一步都需要人的参与 工作流只告诉你怎样自动化拿到结果,但是从来不告诉你:无论是拆解还是仿写,还是每一个措辞,都需要对内容、对流量有自己的理解
#AI工作流
#韭菜与骗子
#结果自动化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