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反抗运动宣言 全球发布仪式 一:#纽约 】 (报道4) 胡平 演讲 (北京之春荣誉主编) 《要抗争不要等待,要抗争不要放弃》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举行《全民反抗运动宣言》发布式。我们选在纽约中央公园李文亮纪念长椅和刘晓波纪念长椅前,格外有意义。 李文亮给我们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刘晓波纪念长椅上写着他《最后的陈述》里的一句话:“表达自由,人权之基,人性之本,真理之母。”刘晓波给我们留下的政治遗言是,把争取言论自由当作争取自由民主的突破口。 这几天,我们看到江油事件,四川江油校园霸凌事件引发大规模抗议,警方强力镇压,有抗议者喊出“还我民主”的响亮口号。从白纸行动到江油事件都表明,在中国,民众对中共专制的不满是普遍的,对自由民主的追求是强烈的。难就难在怎样把这些不满和追求转变成大规模的公开抗争。《全民反抗运动宣言》就是呼吁公开抗争的宣言,就是呼吁大家行动起来,终结中共专制,开创自由民主新纪元。 《全民反抗运动宣言》其中有两点,我认为非常重要。一是坚定非暴力抗争的信心,二是提升非暴力抗争的战略策略和方式技巧。 不少人基于过去非暴力抗争失败的经验,从消极的方面吸取教训得出结论,认为对于中共这样的政权,非暴力抗争是没有用的。问题在于,当人们认为非暴力抗争没有用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转而进行暴力的抗争。因为在今天中国的这种现实条件下,由一般的民众进行暴力抗争是缺少现实可行性的,因此当他们失去了对非暴力抗争的信心,从而放弃了非暴力抗争,他们也就是放弃了抗争本身。 我们并不是笼统的否定暴力抗争。我们认为,暴力反抗暴政,在道义上是正当的。问题是在今天的中国,对民众来说,从事暴力抗争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一位名叫倪明的湖南农民维权领袖说:“目前农民没有走向暴力反抗,并 不是他们没有这样做的思想基础和情绪准备,而是因为大刀长矛的时代已经过去。”“揭竿不可以为旗,斩 木不可以为兵”。倪明说,以今日中国官民矛盾之尖锐,要是大刀长矛就派得上用场,民间 的暴力抗争早就不知发生过多少次了。 主张暴力抗争的人常常举杨佳、胡文海的例子。杨佳、胡文海都属于《全民反抗运动宣言》里提到的“孤勇者”。我们说的暴力抗争非暴力抗争指的是社会运动,指的是集体行动,不是指个体行为。水浒传里,很有几个好汉,如李逵、武松、鲁达、林冲,或出于个人复仇,或路见不平,杀过地方恶霸、官府的爪牙,但只 有当他们奔上梁山入伙,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之后,才算走上了暴力抗争之路,才算是参与了造反的社会运动。再有,为什么没有一个民运人士、异议人士当胡文海、当杨佳呢?是民运人士、异议人士“更 无一人是男儿”吗?当然不是。民运人士也有不怕牺牲的勇士,他们之所以没有选择当胡文海当杨佳,是 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暴政是来自高层的统治者,不是下面的小爪牙,他们争取的是改变制度,和几个无名 小卒同归于尽没有什么意义。 《全民反抗运动宣言》提到,要提升反抗运动的战略策略、方式和技巧。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世界各国的经验告诉我们,非暴力抗争不是一次就可以成功的。以前我们遭到的失败,并不都是必然的,那也和我们自己做的不高明有关。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抗争水平。 波兰团结工会的领袖瓦文萨在讲到,为什么偏偏是波兰,在共产国家中最早取得了自由民主的突破时说:因为我们比所有人更高明。瓦文萨说,我每次遭到失败我就想,一定是我做的不高明,我必须改变战术,如果又失败了,那说明我还没学乖,还没选对反抗的方式和技巧。 相比之下,我们就是缺少这种不断反思、不断自我提升的精神。八九民运遭到严重的挫败,许多人只是一味地去怪中共——不 是我们没做好,而是中共太坏了;要么就是去怪党内改革派软弱,怪知识分子怪老百姓的劣根性。就算这些责怪全部正确,那 又怎么样呢?既然我们的对手和我们的民众都是给定的事实,我们的使命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而 不是在另外的假想的条件下,推进自由民主。因此,我们必须改进和提升自己,我们也只能改进和提升自己。 两年前,《中国行动》发起征文,征集全民非暴力不合作行动方案,还出了文集。现在,我们就要把《全民反抗运动宣言》、把非暴力抗争的基本理念、战略策略、方式技巧和行动方案努力传播和推广,进而推动非暴力抗争行动,争取自由民主的胜利
郭岱君:蒋介石在九一八之后的前两三年,是很矛盾的。因为他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我想所有的中国领导人都不知道怎么办。可是他晓得日本绝对不会以东北跟华北为满足,一定是要整个中国。实际上日本当时也是在打这个算盘,希望成立傀儡政权,因为东北已经有一个满洲国,接下来就是要成立华北的傀儡政权。 所以蒋介石知道这个仗是非打不可。但是怎么打?何时打?这时他在斟酌。但从他决定迁都以后这个战略就很明显。国民党当时在1936年曾经有个党内的会议,当时已经制定了持久战的方针。因为要打持久战,所以蒋介石抗战两个重大的原则就是要诱日军南下,改变日军的战略轴线。日军本来从北平往西南斜线一条,直捣西南,那整个中国半壁江山就完了。蒋介石为了持久战,所以开辟淞沪战场,才会打了那么惨烈的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让日军硬是从北往南走,改变它由东向西的战略,拉大战场。这样的策略是很清楚的。蒋介石也知道我们没有什么可以跟日本人打,有的只是血和肉,以及民族之精神和生命。他在日记中说:“此战不在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长。”还有很让大家惊讶的,这也是最近才让学者发现的,就是八一三的淞沪之战,中国数十万军队阵亡,日本也是如此。这是蒋介石主动求战,主动挑衅。为什么?就是为了开辟淞沪战场,引诱日军南下,因为在1937年的八一三之前,日本在上海驻军只有不到6000人。因为上海都是租界区,日本也不想在那边打仗,而且之前都有协议,不要侵扰租界区。可是蒋介石为了开辟淞沪战场,日记中就讲他命令张自中堵塞吴淞口,故意要张自中封锁扬子江口,并要“谨慎挑衅”。 画外音: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在上海与日本军队发生的战斗,又称八一三战役。这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这场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日军投入37万人,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万人,死伤30万人。三个月以后的1937年11月12日,日军攻陷上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中方虽然失利,但却实现了蒋介石将战线引向华东华南地区的战略设想,为中国的长期抗战争取了时间。 郭岱君:所以日本是吓了一跳,没想到敢在上海打起来。所以日军本来只有6000人,后来不断从日本本部、华北、台湾调兵,最后在上海和后来的南京的日本军队到达37万人。当然中国军队大概动员了70万,死伤人数不得了。蒋介石在德国顾问手中所训练的最精锐的部队四分之三都在淞沪之战中阵亡了,大部分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可是因为有惨烈的淞沪之战,接下来首都沦陷,又有南京大屠杀,损失惨重,可因此争取到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为什么?武汉到1938年10月才沦陷,日本本来沿平汉线就要拿下武汉三镇的,但蒋介石硬是把日本军队牵制在淞沪和南京一线,整个中国的学校、工厂、机关,全部都乘这个时候沿长江西迁,争取到一年三个月的时间,所以到第二年日本才回头打武汉。 ---日记中的蒋介石:剿共为名,抗日为实 来源: 美国之音 作者: 杜林 萧雨 昱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