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记!涨跌是相容共生的关系,涨中有跌,跌中有涨! 交易从外面看起来是方向的判断学问,要么涨要么跌的游戏,其实不是,涨跌只是一个动态数值,永远在不停变换,没有意义,你再高手,再号称自己有 100% 的确定性, 给定你一个随机的特定时间,你也不可能每次都说对这个特定时间之后的涨跌; 涨跌是相容共生的关系,涨中有跌,跌中有涨,无论你方法多么精妙,你最多也只能在你狩猎的范围内做到确定性,你不可能无死角的对任意涨跌有确定性,这是不可能的,再高手也不可能;所以涨跌从大视野内看无意义。 除了外在的涨跌,真正决定我们交易盈利的核心是:空间 !也就是价格运行的距离,这是精髓,也是核心逻辑(时间有一定的用,但是时间不直接决定盈利,从盈利角度来看,他只是决定效率) 很多人做交易那么多年,始终纠结在涨跌中,这就是没看懂这个游戏本质的东西,交易能让你赚钱,最终是靠什么?靠你看对方向?也对,也不对,对是因为的确你方向对了才有盈利,也不对的意思是,你只是看对方向是毫无意义的。 多少人抄底抄在底部,卖出卖在顶部,然后有意义吗?毫无意义,一点点一丝丝一丢丢意义都没有,连做下酒菜的话题都不够,因为你只有方向对,只是对了 1%,另外 99% 你都没弄对,另外 99% 是什么,就是空间。 方向正确只有 1,你只有把空间搞清楚了,你才能在 1 后面加上 “0”,空间就是 1 后面的那个 0,你配合上资金管理 * 和操作手法,可以加 2 个 0,仅此而已,但你没有空间,你的资金管理和任何手法都是毫无意义的。
在实际交易里,大部分趋势行情都不会一口气走完,中间总会“停下来喘口气”,这些喘气的位置,就是所谓的“中继形态”。 各类形态不难认,但真正的问题在于: 你敢不敢在还没突破的时候耐心等待,又能不能在突破之后不犹豫地接上? 这类形态,通常怎么处理? 第一类:三角形(尤其对称三角)—别提前下注,非常容易来回洗盘。 对称三角最烦人的地方是,它经常让你左右为难——多空都像能走得通,但你总是站错边。 所以,没突破之前不下场,突破之后等一次回踩确认,再决定要不要上。 第二类:楔形——节奏变慢是机会,不是无聊 很多人看到缓慢收敛的走势会以为行情没劲了,但楔形恰恰相反,它是市场在压缩情绪,压到一定程度,方向一确认,通常是带情绪释放的。 尤其是下降楔形破位向上,往往第一笔就是情绪棒槌,不追就没机会,追了又怕假突破——怎么办?只能靠“经验 + 仓控”。 第三类:旗形 / 飘旗——趋势延续的高胜率机会 如果市场刚刚走完一段强单边,价格停下来横盘或斜盘一会,那就是高胜率的“旗形整理”。 这种机会我会主动去等,比如强势币种走旗形的时候,我会提前挂单卡在下轨,有时候砸下来吃到,就是一段直线拉升。 最后,也是对于价格形态理解的核心:这些形态,看似是技术图形,其实说白了就是市场节奏和参与者预期的表达。 你真正要抓的不是“形态”,而是“什么时候市场又想动了”。
8月第一天,2025上半年创业复盘 一、收获 1️⃣AI+自媒体依然是最适合普通人白手起家的风口:我从24年初开始接触AI+自媒体,一年时间靠AI结合跨境+小红书做到月入10万+,今年初搬到了杭州,有了自己的公司/团队,我的故事被地方电视台/日报报道➡️省级报纸报道➡️被大学母校评为优秀校友➡️被国际媒体杂志报道,不仅仅是我自己,还有上百个学员案例,都在证明普通人也能借着AI这波风口翻身 2️⃣摆脱学生思维:学一个人的时间是恒定的,一天只有24小时。但你可以通过付费,直接买到别人几年摸爬滚打、踩坑无数后总结出的经验和认知。你买的不是一门课,也不是一次咨询,而是一个人被压缩了的时间,和一整套被市场验证过的思维模型,想明白这点,我上半年花了很多钱去学习。因为我清楚,这是在用确定的金钱,去换取不确定的时间和机会。尊重别人的时间,本质上是为了尊重自己的生命。不断迭代认知,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3️⃣一定要把复盘、迭代的习惯刻在骨子里,并且每天反复的执行: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从来不是聪明或努力,而是迭代的频率。我总以为大佬靠的是天赋异禀,但我认识的大佬一天能完成至少10次「测试-反馈-优化」的微循环;而普通人可能5天才迟缓地完成一次测试,甚至测完就忘了复盘。成就,并非源于一次性的大动作,而是藏在无数次微小、但快速的迭代里。把「复盘」变成像呼吸一样的本能,把「迭代」刻进自己做事的每一个环节,这才是普通人实现跃迁,最朴素也最锋利的武器。🚀 4️⃣永远不要免费分享自己的经验:创业初期,我曾毫无保留地免费带过一个朋友,把我熬夜摸索出的经验和盘托出。我天真地以为,这是在帮助他,也是在巩固我们的友谊。结果呢?等他学有所成、能独立赚钱了,一声不吭地消失了。那一刻,我没有愤怒,更多的是反思。我终于悟透了一个扎心的人性真相:免费得到的东西,往往最不被珍惜。因为没有付出成本,所以得到的也显得廉价。 那以后我明白,收费,从来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双向筛选的机制。它帮你过滤掉那些只想索取、缺乏尊重的人,同时,也让那些真正有决心的人,用付费这个动作,来表达他们对你时间和价值的尊重。 二、不足 1️⃣:千万要先找顾客验证需求在做内容,而不是基于自己的内容找顾客:我把自己关起来,疯狂输出,把所有踩过的坑、悟到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码在飞书文档里,累计近10万字,自认为干货满满。直到我拿着这份“倾力之作”走向市场时,才被现实迎面痛击。我沉浸在自我感动的“知识生产”里,却忘了问最关键的问题:这真的是用户此刻最痛的需求吗? 那一刻我才彻底醒悟:当业务的起点是“我的内容”,终点才是“找用户”时,我的身份就从“价值赋能者”,悄悄降级成了“卖资料的”。而卖资料,是世界上最廉价、也最累的生意。 正确的姿势永远是反过来:先找到愿意为结果付费的精准客户,深度挖掘他的真实困境,再反过来为他“量身定做”解决方案并且挂一个预售,如果对方愿意付费,在写。先有利他,再有利己。这才是做高价值业务的核心。🧠 2️⃣:没有坚持直播:我3月份开始差不多直播了40几场,但当时发现直播卖的内容和业务模式都有问题,便果断叫停,想着复盘、调整好模式再出发。然而,这一停,就再也没然后了。 这件事给了我一记重锤:重启一件事的能量消耗,远比从0到1开始要大得多。惯性是飞轮最宝贵的燃料,一旦停下,你需要花数倍的能量去重新推动它。 3️⃣:身体是1,其他都是0:创业的惯性推着我疯狂往前跑,复盘、带学员、打磨课程… 可唯独忘了最基本的事:规律吃饭和坚持锻炼,甚至连最简单的饭后散步都成了奢望。直到体重秤上的数字跳到140,我才被一巴掌打醒。 我一直以为“身体是1,其他是0”只是一句鸡汤,直到身体拉响警报,我才真正读懂它的重量。我们苦心经营的一切,那个“1”若是倒下,后面再多的“0”都没有任何意义。 年轻不是挥霍的资本,而是应该用来巩固“1”的本钱。 这条帖子,算是我立给自己的一个flag。真正的自律,不只是在事业上all in,更是懂得为自己留下“健康”这张最重要的底牌。与大家共勉。🙏🏻 4️⃣:没有利用好自己的资源:学员们一个个出成果的报喜截图,官方给的信任背书,自己的经验沉淀,师父们的资源…我从不缺内容,也从不缺资源。 但我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我把它们当成了散落战场的“战利品”,而没有把它们整合成一张可以持续赋能的“价值网”。每一个点状的成就,都没有被串联成一条能真正撬动增长的线。 这是最深的懒惰,一种“战略上的懒惰”。上半场,我忙于低头拉车,满足于眼前的每一次胜利。下半场,是时候抬头看路,把所有珍珠都串成项链了。 坦诚面对不足,才能更好地出发。下半年,不为过去懊悔,只为未来布局。重新规划,全速前进,与所有同行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