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表达

4个月前
写作的杠杆(精简版) 多数人低估写作,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技能。 实则不然,写作是杠杆,甚至是撬动人生的强大杠杆。 有想法不表达,价值如同深埋金矿。 写作是将内在价值转化为外部价值的最可靠途径。 被看见,是连接的前提。 优秀而不表达,无人知晓。 人际关系中,被了解者受益更多。 而写作是高效的自我展现和被理解方式。 好文章胜过泛泛之交,有效建立个人品牌。 内容吸引人,人选择内容。 写什么吸引什么人,双向选择。 肤浅内容吸引泛泛之交;深刻内容吸引优秀人士。 “知道你有能力”到“很多人知道你有能力”。 前者潜力股,后者绩优股。 写作加速“潜力”变“现实”,能力被看见,机会随之而来。 不仅是物质回报,更是职业、人脉、平台等隐形价值。 写作提供批量维护人际关系的手段。 一篇文章,触达潜在伙伴、客户、伯乐,高效拓展人脉,远胜低效社交。 写作是时间累积的技能,越写越精进,影响越大,如滚雪球。写作能力一旦形成,难以超越,是长期积累的优势。 别误认写作是天才专属。 能力不突出者,更应写作提升自己。 写作是深度思考、系统梳理的过程,提升思维、逻辑、学习力。借写作认识自我,发现方向。 认知深度决定写作高度。 想写好,先提升认知水平。 写作是普通人最佳自我增值、有效连接世界的方式。 行动起来,分享观点,表达价值。 现在开始写作,用它撬动未来。
4个月前
就像钻石一样,每个人都有很多面,但并不是每一面都被他人接纳,所以在跟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大多时候只表现他人愿意接纳的部分。那些他人不愿接纳的你有意隐藏的部分也是真实的你,或许还是更多真实的你。所以才有了网络,有了各个社交平台,平台内部又有了分组可见。 就像我,有好几个微信号,有的号加的是亲友,有些加的是读者。有些不愿意跟亲友说的,我会发在加读者的朋友圈,有些不愿发在朋友圈的,我会发在推上,有些谁都不愿意说的,就写在便签本上。还有些没说也没写的,只能埋在心里。因为你知道,不同的群体只接纳你的某个面,没有哪个群体会接纳全部真实的你,即便那个人是你的父母和孩子。 就像我爸妈,他们只接受那个精明能干的我,一旦我犯了什么错,他们就抱怨不停。当然我也理解,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他们,即便是有那么点存款,心理上还是承担不起任何风险。当风险来临时,他们除了抱怨后悔,根本不知道怎么办。不光是我爸妈,大部分父母都这样,所以孩子们也逐渐养成了报喜不报忧的习惯,或者等麻烦解决了再告诉。 本来父母、夫妻、孩子是我们这辈子最亲密的关系,也应该是我们遇上困难和挫折时我们最重要的支撑。但当我们真的遇上坎了,最不愿意告诉的也是他们。尤其是当你还没有进入下一段亲密关系时,父母又很难支持你,甚至还跟着外人一起胁迫你时,你就会产生一了百了的念头,这也是这些年年轻人频繁自杀的原因所在。 你在网络上呈现的,可能是文艺、忧愁、愤怒的一面。比如说面对大S 的突然离世,你可能会愤怒于她母亲、妹妹、丈夫对她的消耗,也会怀念《流星花园》里那个个性十足的杉菜。这些父母朋友未必会产生共鸣的话,就适合说给网友听。 对于内心有些可能违反公序良俗的阴暗角落,要么自己写在便签本上,要么埋在心底。李安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就充分展现了人兽性的一面。内心的阴暗面,每个人都有,区别只在于你是否能意识到。 那些你表达和为表达的,意识到和没有意识到的,在不同群体面前的不同表现,外露的和隐藏,所有加在一起才是全部的完整的你。可是你不知道谁会接纳全部的自己,于是把自己切块,在不同群体面前展示不同的切面。 跟娃一起把《Turning Red》看了很多遍,突然有一次我就看懂了。小梅、妈妈和奶奶都是有着深刻童年创伤的人,一直以来,他们的做法都是把自己的创伤隐藏起来,当小梅进入青春期后,爸妈也准备这样做。 可当她的同学们接纳了那个状态最糟糕的她时,她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她不再害怕自己变成红熊猫,不再以变成红熊猫为耻。当她接纳了全部的自己,也就有了爱的能力。然后,既解救了自己,也解救了妈妈和外婆。 电影中完全接纳梅梅的是她的同学们,可现实中那个完全接纳我们的会是谁呢?有人在宗教那里获得了力量,有人在文字里获得了力量。不管怎样,获得接纳自己的力量,把零碎切块的自己拼凑完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