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政策

川普想要的是一种平衡的贸易格局,在这样的格局里,贸易伙伴们互为甲方和乙方,没有谁的钱袋子只出不进,没有谁需要永远是“买单的人”。 在他的理想中,合格的贸易伙伴需要既有乙方的属性,也有甲方的属性。 而现实是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甲方,大多数贸易伙伴论起属性来,都是“乙多甲少”或“纯乙不甲”。 于是他想让你们都“甲起来”。 这是一场甲方与乙方之间的战争,也是一场乙方们被迫进行的身份转型。 他的手段简单粗暴,但目标远不象批评者声称的那么荒谬。因为不平衡的全球贸易格局确实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 而他要打击的对象也并不会象一开始你们看到的那么弥散模糊。 压力会逐渐汇聚到那些无法由乙转甲的国家和地区,凡是能由乙转甲的,或是能提升自己“含甲量”的国家和地区,都会拿到白宫的“打折优惠”。 企业和个人也一样,那些对川普证明了“我是来花钱的”的富商会获得移民政策方面的便利,那些来投资的外国企业,或是启动回迁计划为美国创造就业岗位的美国企业,同样有很大可能获得政策面的“法外开恩”甚至“定制服务”。 从促成消费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具有成为优质消费者潜力的群体也会受到欢迎,这包括各种中高端技术人才,一切高净值人群,有能力取得高收入的和有可能取得高收入的群体。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象川普这个年纪的人对接收移民并没有心理障碍,但他不想要只来美国赚钱不在美国花钱的移民。所以他既“反移民”,要在边境修墙,又高调出售所谓的“金卡”,就差拈着兰花指把“大爷们,进来玩嘛”喊出声。 你得看透局势,看清川普和支持他的那一半美国在欢迎什么,在拒绝什么。 他们是“唯利是图”的,他们准备对来美国花钱的富人们、能挣会花的中高端移民、来投资的老板们献上鲜花,准备对一切能为美国带来可持续发展动能的人、财、物大开方便之门。 审视一下自己的“含甲量”,思考一下自己“甲起来”的潜力如何,你就能判断出川普治下的美国对你会是什么态度。 在这里,执着于“乙下去”是没有前途的。 因为在这个时候坚持做乙方,坚持“乙多甲少”或“纯乙不甲”,你是在跟全球最大的甲方对着干,跟正试图让自身达到“甲乙平衡”的美国对着干。 但想用跟你的甲方对着干的方式保住你乙方的身份是荒谬的。 而且仔细想想,期望“吃掉”了那么多美国消费力的你也做一做甲方,期望你拿出消费力来回馈美国生产者,这样的想法真的是无理取闹吗? 又真的是你该严辞拒绝的发展方向吗? 让我们回到常识,任何人都不会把“能挣会花”视为个人生涯规划里不应存在的奋斗目标吧?只赚钱不花钱,拒绝消费,执着于看着存折上的数字增加,固然是许多中共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但“辛苦揾来自在食”同样是句老话,同样积淀着历年历代的人生智慧。 而作为国家,让本国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逐步提升,最终在国际贸易中有能力与美国实现贸易平衡,这更不能说是个不该存在的发展目标。 对正与美国保持着密切经贸往来的许多国家、许多企业、许多人来说,“由乙转甲”并非什么办不到的事。 因为“由乙转甲”的关键,是用消费力回馈一直向全球输出消费力的美国。 如果你国本来就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在全球大萧条级的危机面前,你完全可以把原本给其他国家的订单改成给美国企业,以此寻求关税减免。 如果你是一家对低人权优势依赖度不高的企业,你完全可以搬去美国或美国认可的国家和地区,并带上你全部的熟练技工,我相信在全球产业链大调整的时代,工作签证很快会不成障碍。 富人和各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更不用担心作为移民自己会不受美国欢迎。 因为美国这场轰轰烈烈的新政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是让美国社会获得消费力补充,是让美国经济进入“消费➡️再消费”的健康循环,是为让美国消费者“成为更好的自己”铺平道路,是让尽可能多的美国人拥有稳定的、可预期的收入增长前景。 是不让美国社会的消费力只出不进,逐渐枯竭,从上到下日益依赖于透支,最后债务爆雷全球一拍两散。 而用来重获平衡的手段,当然包括让有钱人搬到美国来,让能赚钱会赚钱的人搬到美国来,让帮其他国家赚钱向其他国国家纳税的乙方企业们搬到美国来——如果你一定要做乙方,就来美国,做美国乙方属性的来源,做从美国向别国发货的乙方。 这就是这届美国政府想做的,是他们会做的。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个国家若只做甲方而不做乙方,国民经济是不可能长远可持续发展的。 在川普眼中,美国的危机正在于此。 所以他渴求贸易平衡、甲乙平衡,就象中医寻求阴阳平衡。 在寻求平衡的过程中他会汲取所有来自其他国家的有价值成分。我想,熟悉中医术语的网友已经知道这举动象什么了。 这不是一辆去幼儿园的车。 下一个时代,不属于巨婴国。
2个月前
莱特希泽是川普第一任期时的美国贸易代表,现任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是莱特希泽的得意门生和长期副手。从中可见莱特希泽对美国贸易政策的巨大影响力。他长期以来的观点对于川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是有影响力的,他看到了美国制造业的衰败对美国社会和美国未来的威胁。 莱特希泽的切身之痛及对他的影响 莱特希泽出生于俄亥俄州Ashtabula,这是一座曾经因钢铁与汽车零件制造业而兴盛的小镇。他的父亲曾在钢铁厂辛苦工作到29岁才攒够钱念医学院,最终成为医生。 在莱特希泽的幼年时代,他亲眼目睹了家乡小镇的繁荣。在那个时候,只要一个人肯努力,买房、养家、退休,这一切都触手可及。这就是美国中产阶层美国梦的实现。 但在随后的岁月中,他也亲眼目睹了小镇的衰败,到如今,这里已经是铁锈地带的一部分,35%的居民陷入贫困状态,而且无法靠自己的努力翻身。而这样的小镇,在美国的中西部并不鲜见。 这样的经历,形成了莱特希泽的一种深深的信念:这不只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副作用,而是美国政府数十年错误贸易政策的恶果:廉价进口品摧毁了在地制造业,日本汽车业的崛起更是重创当地经济,作为中产阶级支柱的蓝领工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低薪、无保障的服务业。 衰落是如何发生的? 莱特希泽特别讲到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在1970~1980年代,日本钢铁、汽车和各种制造业突飞猛进,对美国形成了极大的挑战,俄亥俄也身处其中。但当时的里根政府果断调整内外政策,最终阻拦了这一波冲击。莱特希泽当时就在白宫,作为里根政府的年轻一员,参与了全过程。他认为里根采取了完全正确的战略和政策,保住了美国的产业。 第二件事情,是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华盛顿精英都被冲昏头脑,认为“历史已经终结”,美国不再面对威胁,可以一路高歌猛进,幼稚地以为可以靠自由贸易解决一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个是美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一个是中国加入WTO,形势由此逆转。 在这个过程中,用莱特希泽的话,“有极少数人赚了很多的钱,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买到了一点便宜货,然后丢掉了工作,丢掉了社区,丢掉了家庭,甚至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 第三件事情,是美国的毒品。先是止疼片,然后是可卡因,然后是芬太尼。莱特希泽认为美国先是在贸易、产业问题犯了严重的政策错误,然后在药品问题上又犯了严重错误。我们都记得,在万斯的回忆录中,也讲到他家乡毒品的问题,他母亲就是吸毒者。 三大愚蠢政策,把美国送进深渊   莱特希泽归纳出让美国陷入困境的三大错误政策。一是克林顿任内通过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二是美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是给予中国永久最惠国待遇。 莱特希泽认为,这三项决策共同把美国产业拱手让人。莱特希泽早在1997年就投书《纽约时报》,警告说:中国一旦在全球贸易中得逞,美国劳工将首当其冲。 莱特希泽认为,这些政策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果。这些恶果除了人们经常列举的之外,他特别强调了下面的两点: 第一,没有制造业,创新也就失去了基础。他认为,创新,常常发生在实验室与工厂之间的碰撞。美国发明了个人计算机、半导体和核能,但如今全球半导体制造占比仅剩8%。根据澳洲战略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在64项关键科技领域中,美国有57项落后于中国。而在15年前,落后项目仅有3项。 第二,中产阶级的消失。莱特希泽指出,错误的贸易政策,不只让财富流失,同时也让美国人的生活质量节节败退:工资停滞、寿命缩短、毒品泛滥、精神疾病蔓延,社区在崩解。曾几何时,美国“几乎人人都是中产阶级”,但如今,1%的富人控制全国一半的财富,而普通人的下一代面临比父母更贫穷、更短命的未来。 莱特希泽还特别讲到一点,就是国际投资净头寸,也就是美国持有的海外资产总额减去外国持有美国资产的净额的恶化。20年前,美国的净资产是-3万亿美元,如今,这个数字已恶化至-23.5万亿美元。换言之,仅在短短20年内,美国就把相当于20兆美元的未来财富,送给了世界其他国家。 也就是说,外国人不仅拥有美国债券、股票和房地产,更透过直接投资在美国赚走利润。这些资金,最终变成了外资手中的美股与资产。 莱特希泽认为,美国曾经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但如今,这一地位已经岌岌可危。原因在什么地方?就是美国长年信奉自由贸易,自己开门让人进来做生意,却没发现别人根本没这么开放。 他说,他国政府补贴产业、操纵汇率、限制外来劳工,美国却一厢情愿地坚持公平竞争的幻想。结果是每年数千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已成常态,财富如同破水桶般源源外流。 抛弃服务业立国,建设生产型社会 莱特希泽主张,美国必须再次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强国。他反复强调美国必须抛弃“服务业立国”幻想,只要通过关税保护与技术投资双管齐下,制造业复兴还是有可能的。莱特希泽强调,最终诉求应该是重建“生产型社会”,让普通劳动者通过体面工作重拾尊严,恢复社区的活力与国家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