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技术依赖
关注
dontbesilent
1周前
这就是为什么我每次用 ChatGPT 的时候都会自我谴责
ChatGPT Plus用户抗议权益缩水,萨姆奥尔特曼亲自道歉· 24 条信息
#ChatGPT
#自我谴责
#AI伦理
#技术依赖
#情感反思
分享
评论 0
0
小互
4周前
最近看到时间线上很多人在讨论现在的文章AI味越来越重 但是根据 Graphite 的调研和测算 2024 年11月 AI 生成的文章数量,就已经超过了人类撰写文章的数量 所以现在还在讨论AI味其实越来越没有意义了 去年的时候AI生成总结的内容我都会核实2-3遍,甚至使用不同的工具同时生成... 今年开始我几乎都不去核实了! 一方面是AI的事实能力和准确度已经提高了很多,不再担心它会犯基本的错误 另一方面是我感觉是一个信任感建立的过程,就像你开自动驾驶的汽车,一开始提心吊胆,慢慢的你和它建立信任感后,你就放手让它去干了,这是一个人机协作的过程。 所以未来更多的是人机协作的模式,这个时候你还去在意AI味其实意义不到,因为你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就是未来90%以上的内容都是AI生成的,甚至更高。人一旦接受和适应了这种人机协作的高效率模式就再也回不去了。 就像你习惯了移动支付、滴滴打车、随时的外卖...一旦失去你会茫然失措。 有一天AI宕机了... 你可能什么也不会干了...
#AI生成内容
#人机协作
#信任感建立
#效率提升
#技术依赖
分享
评论 0
0
Y11
1个月前
最近有个现象值得关注:当开发者被允许使用AI工具时,完成同样任务的时间反而增加了19%。 这与开发者普遍认为AI能提升效率的直觉,以及专家们可能的乐观预测形成了反差。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认知差距”:开发者最初期望AI能带来24%的速度提升,而在实际体验到19%的延迟后,他们仍然相信AI让自己快了20%。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遇到的“技术依赖错觉”——明明工具就在手边,为何效率反而不升反降? 或许问题出在“使用”的本质。 AI工具能辅助处理信息、生成代码片段,但真正的开发过程往往需要深度思考:理解复杂需求、拆解问题模块、调试逻辑漏洞。 当开发者依赖AI提供的“标准答案”时,可能会跳过关键的思考步骤,导致后续返工。就像导航软件能直接给出路线,但熟悉路况的人反而能更快找到捷径,因为他们在不断判断和优化路径。 这种现象也提醒我们:技术是“助手”而非“替代者”。 真正的效率提升,来自于人与AI的协同——用AI处理重复性工作,把节省的时间投入到更具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上。就像当年Excel的出现没有让会计消失,反而让他们从繁琐计算转向数据分析;今天的AI工具,或许会让开发者更专注于架构设计、用户体验等核心价值环节。 说到底,工具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有多“智能”,而在于使用者如何驾驭它。当我们放下对“速度”的执念,学会与AI对话、互补,才能真正挖掘技术的潜力。毕竟,人类的创造力、判断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永远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AI工具
#开发者效率
#技术依赖
#人机协同
#创造力
分享
评论 0
0
皓樂芒
1个月前
小V对这张牛图的感想是,“啊这不就是用复杂的会计术语来描述的 “实物抵付” 吗?” 这个以Nvidia为核心的AI生态风险在哪里呢? Nvidia悖论的深层结构决定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风险,而是一个自我强化的系统在接近临界点时的结构性脆弱性。 AI产业的价值创造基于一个简单公式: Token成本下降 到 应用可行性增加 到 经济生产力提升 到 更多资本投入 然后 循环 基于此,Jansen黄仁勋的核心论述是Hopper到Blackwell芯片让token成本下降10-20倍,这个降幅足以让AI从“回答问题”进化到“自主使用工具”。这是质变。 但这里有三个嵌套的风险结构: 1. 技术依赖的脆性(Single Point of Failure) Nvidia不仅提供芯片(硬件层),还投资OpenAI、xAI、CoreWeave(应用层、基础设施层) 这意味着整个产业链的60%+成本流向同一个实体,且这个实体同时是供应商、投资者、客户 好比如果在1990年代互联网泡沫中,Cisco不仅卖路由器,还投资Yahoo、Amazon,并持有ISP股份——风险集中度会高到什么程度? 2. 资本循环的庞氏结构特征 Nvidia投资的公司(如CoreWeave)又回过头来购买Nvidia芯片。这不是传统的产业链垂直整合,而是资本-需求的闭环: Nvidia投资, 到被投公司获得资金,用来购买Nvidia芯片 导致Nvidia财报亮眼,估值上升, 形成更多投资能力, 然后投资 循环 这个循环在token成本持续下降、应用爆发时是良性的;但一旦停滞,就是多米诺骨牌 3. 不可调和的社会性悖论 现在,二元困境的consequences来了,这是真正的哲学问题, 如果情境A:AI投资回报足够 那么 意味着劳动力大规模被替代 , 社会动荡、消费能力下降、政治干预 如果情境B:AI投资回报不足 那么 泡沫破裂 然后 Nvidia需求崩溃 导致 金融系统震荡(因为Nvidia已经渗透到ETF、私募信贷、数据中心债务等各领域) 传统的“技术进步创造新工作”论述在这里遇到时间尺度问题。AI替代速度(以月/年为单位)vs 新岗位创造速度(以“代”为单位)的不匹配。 Jansen黄的策略本质是有意制造生态锁定,“我们每年改变数据中心的每一块芯片”,但这不是技术必然性,而是战略选择。 对比传统基础设施(铁路、光纤)等技术稳定的长周期资产,Nvidia的模式是强制快速迭代,让竞争对手无法建立兼容生态 这既是护城河,也是风险放大器。如果迭代速度慢下来(技术瓶颈/市场饱和),这个模式的正当性就会被质疑。 Nvidia本质上是在玩一个“速度差套利”游戏。 用技术迭代速度超过资本回收周期, 用生态整合速度超过监管反应速度, 用AI能力增长速度超过社会适应速度。 只要保持速度优势,所有风险都被增长掩盖; 但一旦任何一个维度的速度下降,系统性风险立刻暴露。 假设,假设啊, 测试一下当前模式的真实脆弱性。如果Nvidia明天宣布芯片迭代周期从1年拖延到3年(就像传统的半导体模式),对整个AI生态的资本流动会发生什么变化? 短期6-12个月内,在数据中心上的资本支出骤降,因为客户可以延长现有设备折旧周期。Nvidia毛利率下降(失去“强制升级”溢价),股价承压20-30%。 中期(2-3年):竞争对手(AMD、Intel、中国厂商)获得追赶窗口,生态多元化。Token成本下降速度放缓,部分边缘AI应用的商业模式崩溃(依赖廉价推理的应用)。 长期(5年+):AI产业从“军备竞赛”模式转向“效率优化”模式,类似云计算在2015年后的成熟化。Nvidia从“增长故事”变为“现金牛”,估值重估。 再一个,Token成本下降存在物理极限(能源效率、量子噪声)和经济极限(边际效益递减)。“10-20倍下降”能持续几代?基于当前晶体管技术,大约还有3-4代(到2030年左右)的摩尔定律空间。之后必须依赖架构创新或新物理(光子芯片、量子计算)。一旦降至个位数改进,叙事如何维持? 如果中国、欧盟或其他实体成功建立非Nvidia依赖的AI芯片生态(即使性能落后20-30%),对Nvidia垄断地位的冲击有多大?历史类比看看Linux对Windows的长期侵蚀。 社会承受力阈值即AI替代劳动力的速度上限在哪里?如果2027-2030年间白领失业率上升5-10%,政治系统的反应(监管、税收、禁令)会如何影响Nvidia的商业模式? 参考以下, 1930年代大萧条:失业率25%,导致政治体系重构(新政、法西斯主义) 1980年代制造业自动化:失业率10%,可通过服务业吸收 2008年金融危机:失业率10%,引发民粹主义浪潮 而这次AI替代的是认知劳动力(白领专业人士),这个群体的政治影响力远高于蓝领。 如果2028-2030年间,律师、会计、初级程序员等岗位的净减少超过5%,会触发临界点,监管加速,反垄断调查,社会抵制运动(类似转基因、核能的公众反弹) 直接影响AI应用层的增长速度,间接影响Nvidia需求。 如果Nvidia股价因任何原因(业绩不达预期、竞争加剧、监管)下跌40%,通过ETF持仓、数据中心抵押贷款、私募基金敞口等金融传染路径,会在哪些非预期领域引发连锁反应呢 明摆着的路径有: ETF持仓(Nvidia占S&P 500权重约6-7%) 数据中心贷款(60%成本是Nvidia芯片,作为抵押物价值) 私募信贷(大量资金流向数据中心建设) 隐藏的路径有: 养老金体系,全球养老金通过被动指数基金使间接持有大量Nvidia。如果股价腰斩,退休储蓄缩水引发政治压力。 日本央行/金融机构通过ETF持有日本股票,而日本科技股(Sony、软银)重度依赖AI叙事,Nvidia崩盘会传染到日元资产。 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主权基金投资于AI基础设施,Nvidia下跌会影响其偿债能力。 最危险的场景是信心的突然转变。不需要基本面彻底恶化,只需市场从“AI肯定成功”转向“AI可能失败”的叙事切换,就能触发抛售螺旋。 Nvidia生态以外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性能差距可以容忍(云服务商已经在使用自研芯片如Google TPU、AWS Inferentia,尽管性能略低)。关键是生态完整性——CUDA的软件护城河比硬件本身更难攻克,但也不是绝对的 地缘政治方面,中国的AI芯片产业(华为昇腾、寒武纪)在美国出口管制下被迫独立发展,5-10年后可能形成平行生态。虽然不会直接打败Nvidia,但至少会分割市场,降低其定价权。 好比当年ARM架构用了20年才在服务器市场挑战x86,但一旦站稳就势不可挡。
#NVIDIA
#AI生态风险
#黄仁勋
#技术依赖
#社会性悖论
分享
评论 0
0
tison
1个月前
终于升到了 OpenDAL .. 看看下一次 OpenDAL 发版是啥时候,然后把 Fastrace 升一下就可以在 ScopeDB 里升上去了。 这种核心 API 还是要稳一稳,跟终端单独依赖或者纯内部依赖不太一样,相关的定义和接口可能跨 crate 在公开 API 里同时依赖。导致一家老小必须同时升上去。
#OpenDAL
#Fastrace
#ScopeDB
#API升级
#技术依赖
分享
评论 0
0
Frank
2个月前
还是会经常过早做优化和自动化,想把这套路径焊在电脑桌面上🥲
#过度优化
#自动化
#焦虑
#技术依赖
#效率工具
分享
评论 0
0
Kai
2个月前
cursor 的 tab 非常强,算 cursor 的护城河 但我发现一个问题…最近好像不太手写代码了,好像用 tab 的频率都变低了😶
AI编程工具激战:Claude Code、Gemini Cli崛起· 1164 条信息
#Cursor
#tab功能
#手写代码减少
#效率提升
#技术依赖
分享
评论 0
0
Geek
3个月前
你们现在能忍住多久不碰 AI ?
#AI
#人工智能
#技术依赖
#忍耐
#科技
分享
评论 0
0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3个月前
#本周热读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解释了特朗普政府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售其H20 AI芯片的立场转变,称美国希望中国继续依赖美国技术。
英伟达H20芯片重返中国市场,安全隐患引关注· 46 条信息
#美国商务部长
#英伟达H20芯片
#中国
#技术依赖
分享
评论 0
0
新华网-新华网
5个月前
综述丨电邮封锁事件引担忧 荷兰讨论摆脱对美技术依赖
综述丨电邮封锁事件引担忧 荷兰讨论摆脱对美技术依赖-
#电邮封锁
#荷兰
#技术依赖
#美国技术
#技术独立
分享
评论 0
0
Gancheng Wang
6个月前
用着美国创造的AI技术笑骂美国,自己还趾高气昂,不知道许多领域的底层理论和技术都在美国人手里,一百多年过去了,义和团仍然是义和团,即使红缨枪换成AK47,脑瓜子里面仍然是一团浆糊。
#AI技术
#美国科技
#批评精神
#技术依赖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