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轮山寨行情和 2021 年那波有着本质不同 2021 年的疯狂 背后是疫情暴跌之后 美联储放出前所未有的流动性 资金像潮水一样涌进市场 山寨币集体飞天 那一年基本上什么东西都能涨 而这次情况完全变了 大多数山寨币的高点一波比一波低 流动性没有像过去那样扩散到整个市场 而是集中流向少数几个方向 换句话说 靠炒概念 讲故事就能把价格推起来的时代结束了 未来真正能走出来的 一定是那些能找到用户需求 能真正落地的应用 不是所有挂着代币的东西都有机会 只有能解决实际问题 跑通产品逻辑的项目 才会赢得市场 从收入结构来看 过去靠投机用户支付高额手续费的模式 差不多已经见顶 接下来的增长点 更可能来自区块链作为基础设施的效率和低成本优势 Solana 在这两个维度都表现突出 它的估值远远低于生态里实际发生的活跃度 与此同时 RWA 的兴起说明了另一个方向 结合传统业务和分发渠道 可能比从零开始造新故事更容易跑通 如果把视野拉大来看整个风险市场 股票的表现其实更说明问题 Crypto 的全部市值干不过英伟达 Nvidia 从 176 美元涨到如今超过 16 倍 Palantir 从 182 美元翻了 30 倍 市值已经接近 4000 亿 这些走势已经证明 过去几年真正引领风险偏好的 是美股里的核心资产 如果股票能提供更高的回报 更好的流动性 那山寨币的吸引力就会被削弱 ETF 选中的币将美股化 美股涨 → 所有加密也涨的逻辑 但这次不成立 这一轮比以往更需要精准选标的 宏观层面 降息就是牛市的说法有粗糙 从 2022 年底以来 市场已经证明 不靠低利率也能走出行情 比特币过了10万后开始缺乏动能 以太坊过了4千后出现了同样的局面 此时赚钱方式是 去研究新项目 捕捉能跑出独立行情的异类和玩法 比如 BNB 生态的生龙活虎 XLayer 尝试与探索 SOL 上 DeFi 势能不断 Perp DEX 的龙争虎斗 AI,垂直一层,RWA 这么看 行业的那种完全的新概念并没有 是应用和玩法层面的升级与改良 Lucky Everyone
张一鸣说: 创业就要像生小孩一样 准备好体力,用长劲,快速换气 喊疼和抱怨没用 专注在努力 关键时候坚持再坚持一把 创业公司死亡无非两点 一是钱花完了 二是信心耗尽了 重视服务,重视感受,是重要的机会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 怕麻烦 希望高质量服务将成为付费动力 帮用户省钱不再是唯一思路 甚至不是最佳思路 做产品一定要坚持面对事实仔细辨析小心求证 不绕弯 不侥幸 不鸵鸟 延迟满足感 别装,做个坦诚真实的人 团队中都是坦诚真实的人 沟通成本将小很多 公平的文化和公平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奖罚分明 这样大家才相信游戏规则存在 才会挑战自己更大回报 才不会有侥幸心理 当你给一个人足够的信任和压力的时候 他总能比原来做的更好 选择越高级影响越大的人才越要看一些基本素质 理性 逻辑 修养 企图心 自我控制力 延迟满足感程度在不同量级的人是没法有效讨论问题的 因为他们愿意触探停留的深度不一样 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 特别是年轻的时候 周遭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 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 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你对自己的信心 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而真正的归属感,在于你的内心深处 对自己命运的把控 因为你最大的对手永远是自己 谦虚的人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自信的人能在知道不足的情况下依然积极 你最终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 如果你真的非常想 虽然听起来有点违心 但是强大的愿望确实非常重要 执行力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的执行力是:说到做到 不找借口 完成别人都能完成的事 而更强的人可以做到:完成别人完不成的事 牛逼的人找方法 傻逼的人找借口 想起来全是问题 做起来才有答案 对现实隐忍 对未来有期待 在当下有作为 最近感想:口碑很重要 人品很重要 信用很重要 越老越重要 原则要坚定 强烈的动机比方法更根本 乔布斯说stay hungry 我以为饥渴有三个层次: 贪婪 成就动机 好奇心 三者分别关注:瞬间的结果,持续的过程,和远大的未知 三者也恰好对应了三种人: 卑劣的投机者 艰辛的攀登者 与幸福的探索者 感性深化放在深处 理性实化放在前锋 当感到沟通困难的时候 最好的沟通方法不是想太多技巧和说法 而是:更坦诚的沟通 沟通中没听明白的话 常因为这些话用了这个,那样等代词 或笼统的名词 含糊的形容词、副词、量词替换掉 往往本身还模糊或有分歧的内容
王兴说: 创业归根到底是看逻辑的 只不过有些行业,直接展示这冷冰冰的逻辑就够了 有些行业,则必须把逻辑包装成情怀 创业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想明白帮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 机会永远有,尤其是在中国 很多人觉得Google直到98年才做搜索已经太晚了 后来的发展大家都看到了 关键是想明白一个问题:你给什么人提供什么服务? 这个问题别人没法替你回答 我们犯了很多错误,交了很多学费才知道 这个世界没有神话,只有一些很朴素的道理: 便宜的打败贵的 质量好的打败质量差的 认真的打败轻率的 耐心的打败浮躁的 勤奋的打败懒惰的 有信誉的打败没信誉的 商业模式不是最关键的事情 因为一个模式可以非常简单、非常透明 商业模式是共通的,关键是看执行力 长期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效率高的商业模式一定会胜出 其实创业者不应该把自己想得过于强大 不是我们改变市场,是市场改变我们 我们每个人作为用户是市场的一部分 这才是很本性的力量 我认为的优秀人才有这几个品质: 第一点,足够聪明 这个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为环境变化越来越快 需要学习很多新的东西 需要面临很多新的情况 做很多原来没有做过的决策 第二点,有足够的韧性 有足够的初心 因为你会面临很多很多的挫折 学习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第三点,这是底线条件 他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 或者正确的野心 CEO没法让别人代劳的三个职责是 设计公司愿景和战略,确保传达给所有利益相关方 招到并留住最优秀的人 确保公司始终要有足够的资金 这和空气一样 有什么 要什么 舍什么 这三个问题,对个人对公司都极重要 要经常提醒自己:速度、质量和成本,三者只能取其二 有的信息一天之后就是垃圾 有的信息一周之后就是垃圾 有的信息一年之后就是垃圾 只有少数信息是你一辈子都能用上的 年轻时把时间花在获取哪类信息上 对人生道路会有直接影响 对未来越有信心 对现在就越有耐心 多数人愿意承认自己懒,而不承认自己蠢 所以,说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是非常危险的 说自己比别人更努力,更苦哈哈就安全得多 一流的选择是做事 二流是评价别人做的事 三流是评价别人的评价 我花最少时间思考的问题就是,评价别人的评价 每天最重要其冲的工作 不是决定某件事该怎么处理 而是决定哪些事要尽快处理 哪些事暂不处理了 我不喜欢持续做大量的决定 我更喜欢的是接收大量信息 然后做几个大的决定 下雪天是否会提早出门以避免迟到 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结果导向的一个简单方法 有些人总是念念不忘自己失去了什么 而忘记自己得到了什么 我不是那种人 我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激情 纵情向前才是我的态度 我的生活态度是 不犹豫 不后悔 我希望享受每一天 因为我认为这个生命是一段过程,而不是终点 终点只有一个 这个过程的话,我希望是时刻都是充满激情的 我们总共只有不到三万天的时间 我不希望浪费任何一天 在创业创投领域有个永恒的话题 市场和团队哪个更重要? 这和哲学领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哪个更正确的问题是一脉相承 本质相通 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而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市场/唯物是由外而内 团队/唯心是由内而外 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 你可以把边界理解成万有引力 每一个物体因为质量的存在,它会产生引力 会影响其它所有物质 差别就在于——离核心越远,影响力越小
1965年新加坡立国 李光耀的演讲 1/ 1965年独立 至今不过六十年 新加坡从资源匮乏的小岛 成长为亚洲金融中心 成为全球知名的加密之都 资本 数据 区块链在此汇聚 2/ 独立初期局势严峻 没有石油 没有矿产 连淡水都要进口 失业率高 住房短缺 社会不稳 李光耀与人民行动党接手国家机器 目标只有一个 生存下去 3/ 工业化是第一步 政府划出工业区 吸引跨国公司 港口扩建 工厂开动 工人找到工作 建屋发展局兴建组屋 数十万家庭第一次拥有稳定住房 4/ 教育与法治并行 双语政策确立 英语通向世界 母语保持根基 学校成为社会流动的阶梯 反腐写入制度 法治成为核心 廉洁高效的政府 成了新加坡的竞争力 5/ 1990年 李光耀交棒吴作栋 新加坡已是亚洲四小龙 吴作栋延续稳定 推动知识经济 推进信息化 李光耀退居幕后 以资政身份继续守望 6/ 2004年 李显龙接任总理 挑战已不同 全球化 数字化 老龄化 智慧国计划提出 金融与科技并行 中美之间保持平衡 新加坡成为区域与全球的节点 7/ 2024年 李显龙卸任 黄循财成为第四任总理 新加坡进入非李氏时代 但李光耀留下的制度与治理框架 依旧支撑这座国家 8/ 六十年的跨度 人均GDP 从几百美元到七万以上 超过八成居民住进组屋 教育体系世界前列 平均寿命超过83岁 从被迫独立的孤岛 到亚洲金融与加密之都 这是新加坡的奇迹 也是李氏遗产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