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的底层逻辑 去找一条河,拿个马扎坐在河边看。 然后在网上搜这条河的地理解剖图,重点看河床。 河床的高低起伏决定着流速,四季变化决定着河水的多少,最后才是你坐在马扎上观察到的河面。 看懂了以后,把这条河装进脑子里。 带着河的知识去看交易这条河。 1/ 先看河面,再看河床 行情波动、新闻、资金流向、盘口异动,这些都是河面。 但真正决定流速、决定水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的,是河床。 河床的高低对应市场的结构。 季节的气候对应宏观周期、政策取向。 地区的气候对应不同市场、不同资产的特性。 资金多了、成交放大、波动加剧,就像水量暴涨。 但要知道,水面只是表象。 想知道为什么流得快、为什么突然干涸,要去看河床。 2/ 把河放进脑子里 你得学会看地形,知道资金为什么流动、流向哪里。 从宏观周期到行业供需,从信用条件到市场结构, 这些都是地下河道,不是表面浪花。 什么时候水多,为什么多;流速快的时候,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 自己先想一个答案,然后按规律去预测、去等待。 春天水少,夏天雨后水多。 如果预测明年也一样,那就等明年去验证。 预测、验证、再预测、再验证。 随着你看河的能力增强,对市场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预测会越来越准。 3/ 风控先于预测 当你能通过流量变化、速度变化提前察觉异常, 你就能在大水来临前撤离。 这就像看到下雨量变大、堤坝不稳, 你知道这里的风险,即使这次没发洪水, 下次的危险只会更高。 能提前撤离,是因为你明白,市场的风险不在事件当天,而在趋势积累的那一刻。 4/ 从观察者到参与者 市场上不断发生的事,暴涨、暴跌、舆论波动、情绪传染。 频频出现,却没人制止,那说明积压的能量在变大。 如果你不想只做一个观察者, 还想成为一个参与者, 那就要学会吃段。 所谓吃段,就是你已经知道河流的脾气, 知道一件事会怎么发展, 就顺着水流去做自己的事。 各类资产、各个周期、各种策略, 交易世界里总有人在这样做。 5/ 看河,也要看看河的人 不光要看水流,还要看谁在观察这条河。 聪明资金早在加息周期初期就开始减仓, 机构在政策转向时调整结构, 黑石、贝莱德那样的玩家在宏观风变时重新布局。 这些都是看河的人, 他们的动作,反过来会影响水流。 6/ 看懂那条河 市场就是那条河。 你看清了那条河,就能看清市场。 看懂了水与结构的关系,就能看懂资金与定价的关系。 看懂了依靠水与经济生存的人,就能看懂谁在驱动价格。 当你理解河床如何塑造水流, 理解宏观如何决定资金, 理解资金如何推动价格, 你就理解了交易的底层逻辑。
以下是转的一篇朋友圈 是韩国的情况 但似乎国内也在走这条路 转:末法时代,众生共业 上周韩国的一个朋友出差来香港,他是做展会的,有一个市值不小的公司,45岁了,也算钻石王老五了。我请他吃饭的时候就跟他说到了韩国生育率这么低的问题。 他说,在20年前的时候,也就是他25岁时,当时韩国GDP处于高增长期。为什么会高速增长呢?因为韩国普通人家的孩子不上班、不睡觉,天天在公司里加班加点死里撑。他知道我们中国人有个词叫“996”,在推特上很流行,他们韩国普通人看看只能苦笑不说话,因为他们非常同情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 他说,因为他们行业的特殊性(他最初是学食品的),所以大学同学经常打交道以后维系关系,他就知道自己大学同学有两个在加班中猝死的,一个班四十个人,这个比例可不低。 他同学的葬礼是请假去的。韩国的葬礼跟我们中国人类似,要吃东西的,有酒,同学们围坐一桌,刚开始喝的时候挺哀伤,结果到后来自然大家都喝醉了,哭闹成一团,丢尽了人,后来去唱K打起来了,最后不欢而散。 过去的韩国是一个威权主义国家,非常重视爱国教育,政府会告诉民众:你们的努力就是为了报效祖国。每台韩国国产车(现代、起亚)卖出,就说是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韩国车也的确在2005年至2014年期间卖得非常好,甚至在很多地区超过了丰田,但懂的人都知道,这是韩国打价格战的结果。 怎么打?雇佣一个一天能工作12个小时、每周工作六到七天的工人,只要欧美工人十分之一的价格。雇主不赔造车成本的钱,只赔工人省下的钱。可笑的是,当时这些拼命的工人手指被机器切断了只要赔20万韩元(1100元人民币),这不吊打竞争对手?都是拿命换来的经济增长。 当时看来的副作用是没有,只是生育率暴跌了。韩国的爱国专家们在电视台也说呀,这年轻人不生育,都是因为生活方式的转变,要不就是教育的结果,但就是很少有人承认不是年轻人不想生,而是没法生。偶尔有两个专家提出来,就被打上了不爱国的标签。别看现在韩国年轻人对爱国不爱国无所谓,那时候大家都是很热烈的,慢慢的也就没人说了。 后来,故事的转折很突然。年轻人不生,老人也不再催年轻人生,因为韩国收入那么点,工人们住在首尔,回家也不难,看到累成狗回家的孩子也心疼,便不再说想抱孙子的想法。 还有那永远买不起的房子。首尔的房价其实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夸张,但即便并不夸张也没有公摊面积的房子,都压得韩国年轻人喘不过气来。被父母逼着生孩子的年轻人租着别人的房子,妻子大肚子了有几个月没工作,交房租都很心疼,出租屋,地下室里带着孩子,过着毫无希望的日子。 我这个朋友他觉得自己最幸运的事情就是没结婚、没孩子,所以没有负担,换了十多个行业才有了自己的资产。第一桶金居然是在首尔混不下去,到韩国南部的小镇弄了两条捕虾船把虾倒卖到首尔换来的。 到现在你看不到韩国年轻人给你玩命做事的了,大家都是今天有酒今朝醉,因为他们父母的人生告诉他们,如果信了韩国ZF的鬼话,大概率这辈子再无出头之日。 到了2010年的时候,韩国的人均GDP迈入2万美元,就有大量的中产阶层以上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国外,而大部分富人直接干脆把孩子送到国外。对于中产,恶性竞争和无休止的加班已经让这些家长们对韩国彻底失望。对穷人,如果层层下滑,自已怎么对待穷人家的孩子,他们自己不知道?出于惶怕,也不敢让孩子出生在这个人间。 到今日,你可以看到除首尔之外,其他的过去繁华的城市晚上都跟闹鬼一样,根本看不到年轻人。当地方政府不得不给商贩发钱,韩国现在很多店的老板都是北方的朝鲜族人,即便店里完全没生意,也会领到足够开门大吉的补贴,以防城市彻底衰亡。 对韩国年轻人本性来说,他们也没预想到曾经辛苦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城市最终完全没有了年轻人,年轻人中,越南人、印度人、黑人比例越来越高。再过十年,很多城市被越南和其他地方年轻人占有的可能性不小的,因为除此之外,根本无法找到别的劳动力,工地开工全是北边来的朝鲜族和越南人。 而曾经奋斗半生差点丢了小命的韩国老百姓对此毫无发言权。有的韩国老头找了越南小媳妇,最后资产归了她们,但这可能是唯一的福利。 韩国普通人,在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只是条条,不停的旋转,用坏了,换一条。没有资格上桌吃饭,桌上吃剩的,丢下的骨头渣还要抢。生了一条小发条,他/她就有好日子过?耗材罢了,分骨头的机会大一点,多一些,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