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

熟悉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那套说法的人都知道,红色中国的人口基础,是农民。 那么改开中国的人口基础是什么? 是农民工。 社会变迁终究是人的改变。 当农民涌向城市,由田间涌入工厂,当亿万中共国农民变成了“农民工”,改开中国这脱胎于红色中国土地上的隐形存在,就开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口基础。 从人口基础的角度看,你已无法否认改开中国的真实存在——这数以亿计的人口真实存在着,他们与从未进过城的旧式农民大相径庭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真实存在着。 不但真实存在,而且已极难回到过去。 所以,假如我们仅由人口基础的角度研析红色中国与改开中国谁强谁弱,在未来中共政权崩溃之际,恐怕改开中国的人口基础才是在数量上拥有压倒性优势的一方。 中共的统治能不能回到文革模式或者说朝鲜模式,事实上,要取决于亿万农民工能不能回到旧式的农民生活状态,回到改开前,令小岗村农民深夜签下生死状的饥饿困苦状态。 你要看看这习惯了在城市间辗转漂泊的亿万农民,能不能洗去打工岁月烙于身心的痕迹,能不能忘记讨薪维权的经验,忘记在不同岗位学到的可用于反抗的技能,重新变成村干部眼中“好管”的顺民。 乍眼看去,农民工绝不是能建设现代化国家政治秩序的群体。 他们不象是建设的主角。 但事实已证明他们是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活秩序的群体,是合格的配角和龙套,因为这四十年他们已经在城市里、在城市边缘,稳稳度过了大半生。 事实也早已证明了他们是会投奔现代化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群体。改开时期,哪里有政府“组织农民进城”?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每一步,都是他们自己迈出的。 在未来的中华沦陷区,当双链争持具现为红色中国遗民与改开中国遗民的分头建设,具现为不同建设团队朝向不同建设目标的同场竞争,具现为不同类型新兴国家的拔地而起,农民工会再次用脚投票。 他们会再次成为产业链国家的人口基础。 虽然那些能回到旧式农民生活方式里的人,能再次从农民工变成农民的人,也会成为在红色中国碎片上重建起来的伤害链国家的人口基础。 不同的人口会各归其所。 不同类型的国家建设者都会极力促成人口基础的各归其所。对伤害链主来说,在农民中如果有太多象农民工一样的“异类”,会导致民心不稳,反之,产业链国家也会尽力吸纳愿意投奔过来并已有丰富打工经验的劳动力。 从人口基础的角度看,后中共时代的中华沦陷区是必然会分裂分治的。 因为现存人口已经分化,在改开时代已分化为不同类型。 而中共最渴望恢复的旧统治模式,朝鲜式、文革式,并不适用于分化后出现的“农民工”这个人口类型。 但它适用的董志民式人口类型又无法在短期内恢复主体地位,放开三胎,并不能让农村就此充满旧式人口,60年代饿死也无力自救的那种人口。 已处于半现代化状态的中国社会已无法在人口类型上轻易退回到前现代状态。 而且红色中国并没有为自己培养顺民的文化规训能力——毛泽东利用的是承自满清的底层民间教育规训,他统治的顺民,笃信君臣父子那一套的人口,是他从清末民初继承到的“遗产”。 把时光指针向前推一百年,你想想,毛泽东自己是什么人? 他是个90后。(生于1893年) 邓小平则是个00后海归。(生于1904年,曾留学法国) 在后中共时代,有能力成为建设团队担纲人物的会是什么人? 在我看来,会是80后、90后、00后。 会是那些能理解整个改开时代对中共国社会造成的巨大改变,能理解中共国现有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状态的人。 会是和今天的90后、00后谈得来的人。 而这是老民运们需要重视的。 尤其那些因坐牢、流亡,长期与改开中国社会现实脱节的老民运们,如果仍没有放弃为中国人民谋福利的理想,如果仍真诚希望促成中共国未来完成民主转型,成功构建起现代化国家政治秩序,你们就需要认真对待这件事。 需要意识到你们理想中的社会转型,民主建设,是为谁服务。 是为农民工服务,为随时间推移已经与旧日风貌大相径庭的今日之人口基础服务。 你们要建立的是90后、00后愿意生活其中的国家。 不是你们自己的理想国。 你们要建立的是以农民工为人口主体,或者说以产业链中的打工人为人口主体的国家,你们将面对的,绝不是你们想象中已发育成熟的公民社会。 你们要建立的是以现存人口为基础的现代国家,而且,只要你们还希望坚持民主理想,你们在建设过程中就只能争取参政权,争取在选举中获得不永久的人民授权而不是长期和绝对的统治权。 这是老民运们需要意识到的。 也是每个有志于投身后中共时代沦陷区新兴国家建设的建设者需要意识到的。 “让中国民主化”不是口号,它是需要人去认识,去分析,去一步步做到的现实。 是从切实理解今天的中共国人,未来的沦陷区建设者群体,已经分化成了哪些种类的人、分属哪些思维层次的人开始,去为他们提供适配的政治秩序服务——是从理解人口的分化到尊重中国的分裂,再到投身于脚踏实地的分头建设。 因为分,已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