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那个村,基本上就是典型的底层人民画像,胆小,怕事,所以我们那个村历史上也没出过什么名人,隔壁村的血脉里,倒是出过一个副国级干部。 我所在组,也就是当年的生产队,贡献了我们村100%的大学生,甚至还出过一个上海高考第二名,没错,全村一共13个生产队,别的生产队到目前为止,一个本科生都没有。我们所在的四组,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本科生。 四组的隔壁就是五组,五组地理位置特殊,背靠漕运码头,几十年前我们那块漕运还很发达,所以五组的人利用漕运码头赚工分,在那个普遍贫困的年代积累了第一桶金,由于村委会也在五组,后来什么学车,招工,都是五组的人优先,别的组的只能干瞪眼。 所以到了八九十年代,五组的很多人纷纷在村里或者镇上谋了份差事,而四组的人,要么务农,要么服装厂踩缝纫机。日子过得相对凄惨的多。 四组背靠五组,自然更容易被欺负,小孩子都不在一块儿玩,我小时候过年,五组那边烟花嘎嘎放,我有一次问我奶奶,说 我们怎么不放,我记得奶奶愤愤地说,他们组有钱呀。 不过随着四组大学生的越来越多,攻守之势好像逆转了,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次回国最大的改变,就是村长已经是四组的一个大学生了,我当年的同班同学。 我算了算四组出去的大学生,现在过得也都还行,有做医生的,有做飞行员的,有做华为码农的,人民教师,晶哥,基本上过得也都还行。五组或者别的几个组,没读大学的,现在。。。都挺难。 说句大实话,金字塔社会,你不读书,不卷,真的连吃剩肉的资格都没有。 不过真要说到移民海外,我们整个村,目前就我知道的,真不多,我知道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是前村长女儿,投资移民到澳洲。
我认识的很多华人家长都有一个观点,澳洲学校九点开学三点放学,学的太少了,想脱颖而出就得去外面补课。 我对他们说,如果澳洲也和中国一样,全民卷,你怎么保证你家孩子补补课就一定能脱颖而出? 有人问了,那普通白人为啥不卷,他们不想孩子出人头地当人上人嘛?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回答另一个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在疯狂的卷。 这个问题也是我上班的时候,一位白人大姐问我的,说你们中国新移民为什么都这么努力工作? 原因自然是大部分老中人在金字塔社会下成长,每个人都必须向前冲才能生存下去。更何况在澳洲走技术移民拿身份的,本质上已经筛选过一批了。说难听点,基本都是卷王。到了发达国家,不卷白不卷,澳洲本地人三点放学,好机会,你学到五点不就行了。就这,都已经比国内毛坦厂中学半夜12点睡舒服多少倍了。 普通白人之所以不卷,原因也很简单,良好的分配制度保证了只要肯做,日子总过得还行,那我折腾个啥读书,差不多得了呗。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别看老登没文教,可是老登有选票,民主制度保证的不就是底层人的生活么?从这一角度,想当人上人,还真就得去光之国。但是别看华人家长嘴巴上说澳洲卷精英教育多累多累,真让他们回国卷毛坦厂做题大法,绝对是不愿意回去的,身体还是最诚实的。
如果你有的选,你会选北京高考,还是上海高考,还是河南高考? 亦或是,投胎成北京人上海人还是河南人? 我相信大部分人可能对选北京还是上海有所迟疑,但是绝不会有人选河南,除非你脑子不大正常。 但是这个东西并不能选择,如果你不幸投胎在了河南,极大概率,就是以一个疯狂的竞争烈度,去考取一个在北京上海只要从小不乱来,正常完成作业,稍微刷刷题,就能考取的普通二本。 所以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最仇恨北京上海人的,就是那些十八线城市的学生,但是你让他投胎去北京上海,他当然也不会拒绝。 很多中国学生笑欧美的快乐教育,大抵也是如此。做题思维入脑了,总觉得谁做题越多,做的越苦,熬的越难,头秃的越厉害,谁就更有资格走上金字塔上一层。 欧美世界的快乐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因材施教,核心问题还是社会上资源很多,肉很多,并不需要每个人去卷,去抢肉。就算是精英家庭,他们卷的,也更多的是艺术,体育,领导力。发达国家,除非你搞竞赛,否则绝大部分人,都是不刷题的,精英教育≠刷题。很多中国人看欧美精英教育,有点像看“皇帝的金锄头”,觉得精英教育=刷题,给我的感觉就是另一个时空的小赖子,中国体操冠军跳水冠军举重冠军看着谷爱凌和华天,不禁感叹,他们得挨多少打,才能成为冠军啊。 完全不是一个竞争烈度。 很多中国学生嘲笑白人不会三角函数,如果白人反过来问你,说你卷到死,考个普通二本,本科毕业去送外卖,开电瓶车的时候用得到三角函数么?你又该怎么回答呢?
家长总是希望老师能喜欢自家孩子,多提点孩子,多关注自家孩子,上课多提问自家孩子,这样孩子就能进入一个正循环,正反馈。即为了得到表扬,得到肯定,主动的去学习,有了学习成果, 再得到表扬肯定,然后继续努力学习。 如何让老师喜欢自己的孩子? 首先,老师并不会真的喜欢你家孩子,毕竟这个孩子又不是自己的。老师希望某几个优质学生,能帮忙管理班级,当然,成绩肯定得好,事实上,这类学生普遍成绩也不会差。 想要进入这个正循环,第一步尤为关键,即如何在很小的时候,甚至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让孩子自信,能说会道,有管理能力,有利用价值,能帮忙参与管理班级的工作? 这玩意和基因➕家庭教育有关。绝大部分底层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由于家长太过煞笔,养出来的孩子,要么三拳打不出个屁,要么自控能力差,开蒙晚,所以绝大部分底层家庭的孩子,从小就不可能参与到正循环中。 对于绝大多数底层人,如果能让孩子从小加入这个正循环,大概率可以走出底层,改变命运。同时,这种自信,阳光,待人接物能力,领导力能力,也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如果孩子能加入正循环,能做老师的得力助手,能拥有同龄人不能拥有的待人接物能力,别说给老师送礼,老师得反过来给你送礼。 可惜的是,绝大部分底层人,认识不到这一点,只知道让孩子老实听话不要乱说乱动。
中国的分配制度很有意思,在高层(体制内)切走一大块蛋糕的同时,又给底层人民留了一条确实存在的但是又机会渺茫的上升渠道(做题),每年开动宣传机器,吹一些草根状元,草根局长之类的,证明你不成功的本质原因还是你自己不努力。 所以底层屁民为了向上爬,为了不当人下人,第一个需要巴结的就是人民教师。你没把老师巴结好,惹老师生气了,分分钟给你穿小鞋,九几年的时候,我读小学,那时候老师打学生是不讲道理的,发泄式的打学生,打完了,家长还说老师打的好,老师打孩子说明重视孩子,孩子不打不成才,以后考大学做大官还得感谢老师。 发达国家,孩子的成长,靠的是父母的以身作则加父母的经济实力加兴趣培养,老师的作用其实有限。退一万步,孩子确实没有学习能力,家长也没什么能耐,良好的分配制度也能保证你只要肯做,也能过一个相对中产的生活。 中国的老师殴打孩子,凶孩子,真的是为孩子好么?笑了,无非是给孩子家长做戏,展现手段拿捏软肋,逼家长上供罢了。亦或是,单纯的拿学生发泄,所以你看哪些学生更容易被殴打,无非是家里穷,没本事,性格软弱的那些人。而中国的家长,为了孩子不成为人下人,也只能忍受老师对自己的拿捏,还得和别的家长卷送礼,比谁跪的更优美。 很多华人家长跑到发达国家,也开始玩国内那套给老师送礼的玩法,希望老师对自家孩子抓抓紧,课堂上多提问提问,这样孩子才能好好学习,以后做人上人。 说实话,这种方法意义不大,我已经说过了,孩子的性格,谈吐,待人接物,模仿自家长,家长最好的办法是以身作则,而不是给老师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