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留学生活
关注
李幺傻
2周前
买了一盘猪肉,一磅4.99元。一盘牛肉,一磅19.99元。比起几年前,猪肉价格涨幅不大,牛肉价格涨了很多。刚到美国,天天吃牛肉,报复性吃,连吃两个月。中国男人到美国,一般都会做三件事:买枪养狗吃牛肉。
#生活成本
#牛肉价格
#饮食习惯
#留学生活
#消费变化
分享
评论 0
0
凤凰网-封面新闻
1个月前
哈佛中国留学生:像是天都塌了
#哈佛大学
#中国留学生
#留学生活
#心理健康
#学业压力
分享
评论 0
0
红网-环球网
1个月前
邂逅中国 爱上中国|俄罗斯留学生微微:在“世界超市”义乌,聆听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的故事
#留学生活
#义乌世界超市
#中国与世界
分享
评论 0
0
張 文文(万事屋版)
1个月前
我留学
#留学生活
#出国读书
#国际学生
#海外求学
#跨文化交流
分享
评论 0
0
Hu Ping胡平
2个月前
ZT: 亚裔中产娃从藤校退学 他写给2025届新生的信触目惊心... 留学全知道 近日,Reddit教育板上一封名为《致2025届毕业生的信——来自一位常春藤辍学生》的邮件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有一位美籍日裔的学生帖主,靠着优秀成绩拿到不少精英大学录取,最后选择去普林斯顿,普大还给了他全额奖学金。 他满怀期待去入学,结果,第一学期就因患上严重抑郁症入院,最后决定从普大退学。 后来帖主转入家附近的社区大学重新开启新生活。他将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写成了一封《致2025届毕业生的信——来自一位常春藤辍学生》的信,借此希望能让后来的学弟妹们重视择校问题。 帖主在藤校就读的一学期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如此毅然决然离开梦校? 在藤校就读一学期,我都经历了什么? 这封帖子内容如下: 发帖人来自南加州的一个普通亚裔家庭,高中毕业时,他凭借无可挑剔的成绩单——全A、4.7的GPA、1580的SAT、36分的ACT、优秀毕业生代表致辞,如愿拿到了梦校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他以为自己终于站上了巅峰,却在入学后迎来滑铁卢。 进了普林斯顿后,沉重的课业负担让他喘不过气,他感觉“教授上课就像在用另一种语言讲话”。曾经他擅长的一切都变得陌生、困难。 与此同时,周围的同学个个都是天之骄子,聪明、有见识、极具竞争力。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配得上这所学校。 他的心理状态开始崩溃。焦虑、抑郁、失眠、社交障碍接踵而至。 他发现自己在课堂上坐立难安,与人交往变得异常困难。学业压力、文化和圈层的隔阂、再加上一段失败的恋情、以及东亚孩子对家人报喜不报忧的习惯,导致他在学校寸步难行。 他开始害怕打开任何和学校有关的邮件、害怕看到教授名字。最后,他住进了医院,和父母商议决定退学。 在信中他说:这个决定对亚裔家庭意味着「放弃未来」,但他已经不想再做那个为了赢得老师和父母认可、不断讨好他人的孩子。 真正的勇敢不是硬撑,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为自己而活。 他写信给2025届的高中生,诚恳地劝告他们: 不要为了名校的光环而牺牲自己的幸福。名校并不适合所有人,有时候它带来的不是成功,而是一场慢性崩溃。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绝不会再选普林斯顿。我会选择一个让我安心、让我有归属感、有人愿意真正了解我的地方。 如今,这位帖主在家附近的一所社区大学重启生活,一边读书、一边接受心理治疗,花时间疗愈、认识真正的自己。 (博主回复网友,更新自己的现状:一边在社区大学就读、一边接受心理治疗) 网友们的评价还是持积极、正面的态度。有高中生感谢博主的信件,让自己在择校这个关键时期理智思考。 就连向来重视孩子教育、对名校持有执念的华人家长们也没有judge这位博主。要么讲述了自己孩子当年被藤校拒绝后内心的庆幸——因为不用担心孩子混不下来了。 要么就是积极看待这段经历对人生产生的正面影响。 还有人现身说法自己当年面临相似的困境,最后也是选择退学。然后反思自己重视名校背后的真正动力其实是虚荣居多。 也有一些网友好奇:为啥他不选择休学,等恢复好了再继续就读?毕竟能被那么好的学校录取不容易啊。 作者本人给出了回复: “确实考虑过休学而不是退学,但最终,我实在无法想象自己还能留在普林斯顿。” 可见作者的心理状态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即便休学也无法改变他对学校的排斥和痛苦,最终决定彻底离开。 藤校、精英大学的录取和学历,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是对一个人曾经多年的求学经历、学术能力、才艺能力全方位的肯定。 大家好奇,为什么这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尤其是亚裔学生,在顶尖高校难以「混」下去? 亚裔学生在精英大学的艰难生存 这位博主不是第一个对普林斯顿大学产生排斥感的亚裔学生。去年,一位名叫Quon Howery的韩裔学生就在youtube上控诉了自己在普大的痛苦生活。 (这段控诉视频已经被作者删除) “我在普林斯顿已经待了2年半了,我很确信这里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有问题的,这就不是什么好地方。” “并不是因为课很难,也不是因为压力,而是这里的气氛在很多不同因素的作用下,变得非常窒息且有毒 。” “看到和听到的很多事都让我对这里的人失去信任 。我见证过大一的朋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见过好人变坏 ...... ” 提到自己在普林斯顿的生活,这位曾经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年轻人,用「精疲力竭」「苦不堪言」等词,他告诫大家:“学校排名真的不重要,精神健康比任何一个名校学历重要得多;访校的体验也未必准确,接待人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 四年前的Ivy Day,Quon Howery录过一期开offer的视频。与他得知自己被普林斯顿录取时的喜出望外相比,如今的心境可谓天差地别。 而与选择退学和在社交平台痛诉相比,有些学生就没这么「好运」了。他们选择了极端方式与名校割裂。 2022年5月13日, 21岁的华裔大三学生Jazz Chang的遗体在普林斯顿大学校园内被发现。 Jazz 主修计算机专业,多次荣获校内外奖项,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曾获得Gilman高额奖学金,成绩优异且科研能力出众。 作为普林斯顿 “精英计划” 成员,他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并多次担任国际交流活动的代表。 除了学术上表现卓越外,他还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兴趣广泛,热衷于跑步、武术和极限运动。 校方虽未公布具体死因,但Jazz Chang在生前曾多次前往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2023年4月28日,普林斯顿大学华裔学生Kevin Chang则在住所离世,年仅19岁。 Kevin主修生物与工程,在高中时因文理兼优小有名气。不仅出版过绘本、科研成果斐然,高中时期,他还参与水生真菌研究获得多项奖项,毕业时获得特级优等生荣誉。 他选择普林斯顿后,凭借出色的学术成绩和科研能力迅速成为导师关注的明星学生,其论文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获奖。 尽管校方在讣告中未公开具体死因,但校方社交媒体和其父亲均提及 Kevin长期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这些年,我们时不时就能听到精英大学学生自杀的新闻传出,给人一种现在的好学生很「脆皮」的感觉。 有一位网友以自己熟悉的杜克大学为例,分析了为什么有学生与精英大学格格不入。 精英大学的学生之所以压力大,不仅仅是因为学业本身的难度,更是因为: 这些被录取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完美表现”,缺乏面对失败和挑战的经验; 一些学生内在的心理韧性(grit)不足,却突然就让自己身处一个高度竞争和高预期的环境,不知如何应对; 以及外界(如家长、学校)对他们有极高期待,却很少关注他们的情绪承受力。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高校也要承受“保留率”(学生是否会退学、休学)和“毕业率”的压力。如果一个学生在就读期间崩溃、甚至自杀,这对学生本人和学校来说都是损失。所以,学校希望招到那些能在困难时期坚持下去的学生。 但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说,这些能被名校录取的好学生,过去多年都在为上一所顶尖大学的目标刻苦学习,但实现目标后的“奖励”是为期四年充满挑战的学术工作。 如果一个孩子在高中毕业时就已精疲力竭,那么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聚集了无数“别人家孩子”的大学里,他未来的四年将有多么痛苦。 执着于名校的学生和父母会陷入一个误区:如果你只是在追求big name,那么一开始的动机就错了。因为对光环的渴望,不足以成为前进的动力。 孩子进入名校,家长职责未完 有报告显示:一些顶尖大学的学生自杀率确实高于普通高校。 例如,根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MIT)在2005至2015年间的学生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18.5人,显著高于全美平均水平。哈佛大学在同期自杀率约为每10万人中11.8人,同样高于普通高校的水平。 此外,《全国大学健康评估调查》(National College Health Assessment Survey)显示,亚裔美国大学生比白人学生更容易产生自杀念头,尝试自杀的比例也更高。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显示,自杀是亚裔美国青少年(15至24岁)中的主要死因之一,而这个年龄段正好涵盖了大学生群体。 为什么亚裔孩子更「脆皮」? 首先,与亚裔特有的文化背景与家庭教育有关。 很多亚裔家庭习惯把书读好当作头等大事,从小就被要求拼命学习。孩子们习惯了死记硬背、按部就班。 而当他们走进那些鼓励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的精英大学后,突然发现“课本外”的生活完全不同:老师期待的是讨论和质疑,而同学们也更注重展示个人特色。 这种转变会让许多亚裔学生刚开始手足无措。 其次,对亚裔学生刻板印象的“双刃剑”。 亚裔学生是外人眼中的“模范少数族裔”,这个标签听起来光鲜,可实际上它把亚裔学生禁锢在一个单一的框架里:学霸、不爱运动、不善社交。 这样的刻板印象既抬高了学业要求,又忽略了他们在其他领域的闪光点。结果,不仅外界对他们有固定期待,他们自己也很难跳出这个框架,想要展示自己更多面貌时总会觉得力不从心。 最后,从小到大家长和社会的高期待无形中给亚裔学生施加了更多压力。 到精英大学后,这种竞争氛围不减反增,学业、社交、各种奖学金和实习机会的争夺,让亚裔学生常常感到自己随时可能“失足”。 长时间的紧绷状态不仅容易让人焦虑,还可能影响到他们想要尝试新事物、交新朋友的勇气,从而在大学产生社交困难和压力,难以在第一时间恰当地融入新圈子中。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近年来亚裔学生从精英大学休学、退学、甚至做出极端选择的新闻被多次曝出。 但除上述原因之外,我认为亚裔学生在新环境崩溃、做出极端选择还与亚洲父母确实低估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有莫大关联。 就像这封信下面点赞第一的评论说的:再聪明的学生,如果没有学会“在需要时主动寻求帮助”的能力,也很难在大学中取得成功。而这恰恰是我们东亚孩子和父母之间缺失的功课。 在知乎上,有人提问自己得了抑郁症,父母不相信也不理解该怎么办? 下面网友们的回帖看的人心疼: 有人被父母贴上矫情、懒惰的标签; 有人抑郁严重到轻生服药去洗胃的程度,父母还是责骂他“装疯卖傻”; 要么就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成天太闲了总瞎想,应该多找点事情去做。 父母不理解、不相信子女患有心理疾病,一方面与自己本身缺乏相关教育和知识有关。但更多是因为「孩子抑郁」扯下了父母教养的「遮羞布」,这是多数父母不愿意面对的。 因此,对孩子抱有高期待、高要求的东亚父母,若想真正帮助孩子不仅“活下来”,更“活得精彩”,需要跨越两个关键障碍: 第一,放下「孩子进了名校,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的念头。 进入一所顶尖大学只是新开始,而不是终点。从那一刻起,才真正考验父母是否成熟、亲子关系是否健康。 父母不能只是扮演「出资者」的角色,而应积极鼓励孩子与自己分享大学中遭遇的挑战,尤其是心理压力与情绪困境。 在孩子迈入象牙塔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持续的情感支持与理解,而不是将所有问题归因于“你已经这么优秀了,不该有困难”“你怎么这么脆弱”。 第二,及早弱化对「地位至上、成就导向」的执念,避免毒文化深植。 在「Never Enough: When Achievement Culture Becomes Toxic—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一书中,作者指出:许多 “好学生” 和 “高效员工” 容易陷入 “地位焦虑” 的深渊,其根源往往可追溯到童年。 大脑会通过多巴胺、血清素、催产素和内啡肽来奖励我们在社会中的上升,而当“地位感”下降时,则释放皮质醇等压力激素,产生焦虑与恐惧。 这使得孩子对学术成就、职业完美、工作效率形成依赖,甚至“上瘾”。而这往往源于父母从小对他们“有意无意”的强化——“你要更好”“你不能失败”“优秀才值得被爱”。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虽然看上去光鲜亮丽、但内心早已伤痕累累,不知何时就倒下。
#常春藤辍学
#亚裔学生
#留学生活
分享
评论 0
0
澳洲护士卡子弟
3个月前
以某签证类型为例,点击右下角apply,然后到图2,注册账号,一步步填写就行,这玩意有啥难的,不会填,不会英语,找个大学生给个500人民币让他帮你填总行了吧。 这玩意还能花25万??????????
#签证申请
#语言障碍
#留学生活
#服务收费
分享
评论 0
0
John Lee
3个月前
儿子今天收到了印第安纳大学正式录取通知。他从小学一年级随我们一起来到美国,一转眼12年了。住在大学城的好处之一是,如果不想离开,你可以从幼儿园一直读到博士🤣🤣🤣
#印第安纳大学
#留学生活
#大学录取
分享
评论 0
0
張 文文(万事屋版)
4个月前
查询中国留学生精神状态
#中国留学生
#精神健康
#心理健康
#留学生活
#国际学生
#心理支持
分享
评论 0
0
澳洲护士卡子弟
4个月前
一模一样经历,只不过我小时候是跟着我妈在服装厂,不是机械厂。 我现在还记得我当年大概五岁? 我妈在缝纫机旁边给我放一只小凳子,让我坐好,看连环画,我小时候也老实,一本连环画能看一天。 澳洲的child care最早可以接收6周的婴儿,费用取决于你的家庭收入,收入越低,费用越低,最低甚至可以接近免费? 中国的托儿所费用是一个定值,有钱就交,没钱别来,就这么实在。 小粉红又要说了,润人,殖人,看不得中国好,我倒是想让中国好,想让这个孩子能够低价地进幼儿园,不用像我一样,小时候在服装厂看连环画,可我说话好使么?
#童年回忆
#职场家庭
#托儿服务
#中澳比较
#社会福利
#留学生活
分享
评论 0
0
中国人研究院
4个月前
本院认识一对姐妹,她们家的条件一般,读的学校也是那种垃圾三本学校,但是姐姐从小就懂得如何取悦男人,让男人为她心甘情愿花钱。 姐姐毕业后就去了上海工作,只在一家小公司做会计。不知因何缘故,她开始泡酒吧,逛夜店,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混圈女,后来成功找到一个白人接盘,最后成功结婚,去了美国。 而这个妹妹同样在走姐姐的路,也想通过混圈子钓洋大人,走捷径一步到位,但是似乎没那么顺利。 妹妹读的也是垃圾三本学校,也是会计专业,姐姐帮她引路,带她混上海夜店的圈子,但是这个妹妹年近30还没找到接盘的洋人。 本院不禁感想,到底是什么家庭教育塑造了她们的价值观,在中国,捞女是不是一抓一大把?谢谢大家。
#社会现实
#留学生活
#情感生活
#婚姻选择
#家庭影响
分享
评论 0
0
背包健客
4个月前
陈冲回应在美读书时被性侵
#陈冲
#性侵
#留学生活
分享
评论 0
0
MR.486
5个月前
日本給了中國留學生 宋可欣 醫療補助的福利,只需交4%的費用就可以「住院一年」, 但這位在東大留學的中國學生,卻回敬了日本一句「八嘎」 日本は中国人留学生に医療補助の福利厚生を提供しており、わずか4%の費用で「1年間入院」することが可能です。しかし、東京大学に留学しているこの中国人学生は、日本に対して「バカ」と返しました。
#医疗补助
#留学生
#中日关系
#东京大学
#留学生活
分享
评论 0
0
澳洲护士卡子弟
5个月前
大年初一去急诊(指上班),彻底失败了,为什么我爹不是局长,为什么我不能当小留,一天花一两万,呜呜呜。
#急诊
#工作
#失败
#抱怨
#留学生活
分享
评论 0
0
澳洲护士卡子弟
5个月前
我老婆和我聊微信,说她这次回国和几个大学同学吃了个饭,聊了聊以前班里玩的比较好的几个女同学现在在干嘛。 几个好看的女生,无一例外,做医药代表,嫁医生,做医生夫人。进进出出一身的名牌,网上每天说什么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玩意,类似小粉红说的华人去美国,每天挨揍一样,一年赚不到三万美金一样,说说笑笑可以,谁当真了,才是真sb。 我说这不很正常,反正要结婚,能找医生为什么去找外卖小哥,大实话。 我老婆说,很多女性找工作并不是为了真的工作,而是利用工作为契机,认识高层次男性,比如做医药代表可以认识医生,平时请客吃饭一来二去的,嫁过去真就啥都有了。 长得好,身材好,能做医药代表,必然是能说会道会做人,找对象当然要往高了找,这也是人之常情。 这个社会不就是这么现实么。 彻底失败。
#留学生活
#医药行业
#婚姻观念
#医生职业
#社会现象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