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文明演化
关注
佛瑞德里希4th😷
3个月前
人类的故事围绕合作而展开,文明的演化史,也就是社群的心灵史。 而此时,大国首脑正在用自己的认知重塑世界,川普、习近平、普京都在试图把国家变成自己心目中应有的样子,小国则纷纷作出应对。 这云山雾罩的同一局棋,在不同棋手面前呈现出的,是不同的画面。 俄罗斯试图恢复它已然失去的帝国荣光。 可惜挡在普京前进道路上的是整个欧洲,即使美国两不相帮,但在生死存亡之际欧洲迸发出的能量仍不可轻视。 决定局势发展的会是欧洲人的合作能力,恢复军工产能和重整核军备迫在眉睫,既然战争压力让各国政府都有了扩大权力和增加预算的理由,政客们当然会抓住机会,商人们也会闻风而动。 假如美国就此放手不理,而欧洲各国既需要团结起来,战胜俄罗斯,也需要在战争期间为自己打磨出一支能在未来取代美国保障自身的军事力量,乌克兰就会是当前最好的投资对象。 绵延的战火会把卷入其中的国家锻打成战争机器,这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在俄罗斯正让自己成为扎向欧洲腹心的一把利刃的同时,乌克兰之剑也正被迫成型。 泽连斯基是今天的执剑者,但他不会永远在位。 未来想要在欧洲主导局势的人,会需要这把剑的认可,就象传说中的亚瑟王需要石中神剑的认可一样。 在一时的胜负之后欧洲战略格局会发生长远改变,我想,任何具备基本战略思维能力的人都不会看不到这一点,所以也不会看不到正汇聚各方资源在实战中积累经验的未来欧洲军事最强者的投资价值。 乌克兰是今日的欧洲之盾,未来的欧洲之剑,此刻它正在战火中凝聚剑魂。 而俄罗斯已骑虎难下,无法停下战争的脚步。哪怕战胜了乌克兰,普京也已无法弥补三年来的战争损失,更无力将御下的国家机器重新调整成适应和平时期的模式,帝国只能继续征伐,直到折戟沉沙。 虽然伤害链信徒仍会向普京投资,但这注定是盘赔本生意。 在科技时代,一个不缺领土的国家花费高额军费发动侵略战争,侵占更多领土,吓跑更多生产者,这注定是盘赔本生意。 因为当你从金钱的视角看这世界,你会发现物理含义上的领土对经济没有意义,对全球商业帝国来说,市场才是“领土”,市场扩张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领土扩张。在新时代,各国早就用争夺市场取代了争夺土地,新时代的战争虽然没有硝烟也不流血,但更持久而激烈。 普京想重建的是一个匮乏帝国,一座在现当代的经济规则和技术条件下没有立足之处的空中楼阁。 他作出的是弃市场而求土地的战略选择。 而欧洲,虽然可以放弃土地,但不能放弃市场。 市场,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概念,才是欧美均为其籓属的全球商业帝国的存身之处,是它真正的疆域所在。 在市场中金钱如水流动,当巨量金钱被引入军事领域,当全球商业帝国铸成它的欧洲之剑,斩破时空,斩绝旧时代对新时代的血火侵袭,并重新君临俄罗斯曾统治的地域,令当地市场得以恢复,经济再次繁荣,在此过程中曾作出正确选择的投资人都将会得到丰厚回报。 但胜利后,人们会无法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因为正如俄罗斯因持续的战争将自己打磨成了一台战争机器,即使胜利也会难以转型,欧洲人在成功铸剑之后也会有同样的处境。 战争会迫使人们把资源投向能让自己获得胜利的方向,持续的战争会迫使人们持续投资,持续的投资会成为沉没成本,迫使人们持续寻求回报。 胜利会让人们持续追求同类的胜利。 如果市场因胜利得以扩张,市场就会为了扩张继续寻求胜利。 全球商业帝国不会寻求增加物理含义上的领土,但它不但会寻求市场扩张,还会食髓知味,在击败俄罗斯后寻求令更多的国家市场化。 这就是习近平将面对的局面。 习近平同样正在面对市场与他重建匮乏帝国的愿景之间的冲突。 作为大权独揽的国家治理者,经济问题令他焦头烂额。 改开派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好收服,那么好收拾。 因为遍布全国上下的改开派的反抗甚至是无意识的,甚至只是在延续四十年改开时代的惯性思维,而他,自幼失学的他,并没有以一个独裁者的身份在废墟上重建帝国所需要的深厚学养——那些藏在中国古书里的,构建伤害链帝国的秘诀,毛泽东读得懂,他读不懂。 所以在每个人都等着他发号施令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该发下怎样的号令。 在他迟疑犹豫拖延的时候,市场则步步进逼。在改开时代已经完成与市场的利益绑定的利益各方,受利益驱动,以完全无组织无意识的状态汇合成了一股正逐日增强的政治压力。 一股来自试图维持自身存在的市场的政治压力,一股在改开时期已经半成型的社会稳态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三个层面维持自身原状的压力。 习近平想要的中国不是改开时代的中国,但改开时代的中国并不想放弃它自己。 中国经济的每一点好转,增强的都是“改开中国”对抗“习近平愿景”的筹码。但搞坏中国经济又偏偏同样会令习近平失去其红二代小伙伴们的支持,失去忠诚于中共而不是他个人的那些体制内的支持。 对于他,这是两难的局面。 (本篇未完,明日继续)
#大国竞争
#国际格局
#俄罗斯帝国
#文明演化
#社会心理
#地缘政治
#国家领导人
#世界秩序
#合作与冲突
#经济制裁
分享
评论 0
0
佛瑞德里希4th😷
4个月前
让我们重新梳理一下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对我们自身处境的认识: 文明演化令每个人都被卷入了双链争持,卷入了从文明1.0也就是匮乏模式向文明2.0也就是繁荣模式的切换。 这是复杂系统在两种稳态之间的切换。 具体的转变,是“铁三角”的切换,是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三重自维持机制,从旧文明模式, 向新文明模式的更新。 人们由此被卷入了历史性的经济更新、文化更新和政治更新。 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人们发现自己不得不适应谋生方式的转变、文化观念的转变和政治环境的转变。 尤其是,在变化快速的时代,这样的转变令正大量处于中年或者说壮年的人们,因为要适应职场的新要求,要适应老年父母来自旧文明观念的索求和少年儿女来自新文明观念的需求,应接不暇,陷入无法言说的个人困境。 他们不明白他们的困境来自何处。 我可以告诉你们,这困境来自大局,来自两种文明稳态在未完成切换时,在经济、文化、政治三重自维持机制之间的拉扯。 在中共国你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在习近平偏爱的计划经济和在改开时代蓬勃发展起来的民营经济之间的拉扯——这是经济层面的。 在欧美列国你可以很直观地看到,由伤害链国家移民们带来的文化冲击,在多元共容大旗下被纵容的伤害行径,尤其是对妇孺的伤害,把孩子往伤害者方向培养的家庭教育,与欧美本土文化,重视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尊重和爱这类观念间的拉扯。 在政治领域,你可以看到专制对民主的侵蚀,更可以看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一次次发起对暴政的抗争。 在宏观层面,只要你稍为留意,你就能看到无数关于双链争持,三重自维持机制互相拉扯的证据。 在那些“铁三角”不配套的地区,在旧的自维持机制已经动摇,新的自维持机制还未完全稳定下来的地区,争吵争论是常态,动荡不安是常态。 在那些“铁三角”不配套的家庭,或是同时居住生活着归属两种“铁三角”的两代、三代人的家庭,同样如此。 一份体制内工作或是来自体制的退休收入,加上一脑子的党文化,配合上对中共政权的耿耿忠心,就是一副存在于老年人身心中的“铁三角”。 一份外企或民企的工作,一脑子的现代观念,加上对民主、法治的向往,就是一副存在于年轻人身心中的“铁三角”。 不论拥有哪种“铁三角”的人都可以活得逻辑自洽。 但没有形成“铁三角”的人是彷徨的。 既渴望旧铁三角又捞不着一份体制内工作的人是彷徨的。既渴望民主法治也没法润到海外,更没法停止“啃老”的人同样是彷徨的。 彷徨在于,在这样具体而微的个人处境里,你仍然处于双链争持的磨心,你没有形成自己的稳态。 让我告诉你出路是什么。 你知道我是倾向于产业链逻辑的,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想摆脱彷徨,你需要的只是选择一个稳态而不一定是选择文明2.0。 如果走向文明1.0对你来说更容易。 如果你个人的经济基础与中共牢牢绑定,如果你的观念大多数源自党文化,源自中共的教育和宣传部门,那么忠诚于中共就能让你活得逻辑自洽,这也是许多体制内官员、手套商人、伪中产们的人生选择。 但如果你已经身在海外,如果你已经接受了一些现代文明观念,那么忠诚于中共只会让你和自己的环境格格不入,只会让你在内心陷入迷茫。 这个世界的大势会影响每一个人。 但反过来,每一个人的处境也会汇合凝聚成世界大势。 你可以看到那些陷入动荡的国家,那些徘徊歧路的族群,他们“不稳定”的真正原因,都是他们已经部分的脱离了旧稳态,却还没有形成新稳态,他们在经济、文化、政治这三个方面已经完成的变革还没能形成“铁三角”式的搭配。 但要直接倒退回原点,似乎又已不可能。 因为人口。 因为当任何族群通过经济上的转变,成功养活了比旧模式更多的人口后,直接倒退回到原来的稳态,也就是不仅在文化、政治上回到过去,也在经济上,在谋生方式上回到过去,意味着这个国家或者族群必须把已经增长的人口“还回去”。 因为你懂的,通常一块旧大陆,在使用旧的耕作技术时,只能养活很少的一点人。 而且那时的人口数量,就是在那种生产方式下社会能承载的极限。 在所有被卷入双链争持大局,又还没能进入新稳态的国家与地区,你都会看到,当这样的社会试图“回到过去”时,当地人的生存空间,当然,主要是底层的生存空间,受到极限挤压。 因为所有多出生的人口,所有因为采用了产业链生产方式而曾被欢欣鼓舞地迎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口,都要“还回去”。 这就是回到旧铁三角的代价,是在经济层面恢复旧的自维持机制的代价。 我不会跟你谈理想,喊口号。 朋友,我只告诉你事实,我只向你谈逻辑。 我只能告诉你,生在今天的地球上,你无法置身事外,在从家庭到社区到国家层面你都只能在两种“铁三角”里选择其一,并极力促成你所选的“铁三角”进入稳态,以求让你自己过上一种更稳定的生活。 我只能告诉你,不论懂不懂这些理论人们都会本能的去做,去打造属于自己的铁三角,接受和自己经济状况适配的文化观念,支持能保障自己经济需求的政府。如果你不在这场自维持机制的拉扯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你就有可能被裹挟。 裹进你不想要的稳态,最后死在其中。
#文明演化
#文明1.0
#文明2.0
#复杂系统
#铁三角
#经济更新
#文化更新
#政治更新
分享
评论 0
0
佛瑞德里希4th😷
4个月前
只有从文明演化的大局出发看世界,看懂所谓的文化冲突,实质是各族群各社区沿袭的文化传统,在整个人类文明作为复杂系统从匮乏模式向繁荣模式切换时,不能不面对的新旧交替,不能不进行的“跃迁之战”,你才能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各国各族,各个家庭里正在发生什么,自己身上又正在发生什么。 当你接受产业链逻辑,接受“人不能吃人”的观念及由此衍生的现代文明观念,并因此生出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渴望,因此在自己家里,和父母在饭桌上展开争论时,你试图捍卫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观点。 你试图捍卫的是“人不能吃人”,和更进一步的“人应该爱人”的理念,是让你自己活在一个人不吃人的世界上的可能。 是一种可能被实现的生活,让你从伤害链织就的陷阱里解脱出来,以密布全球的产业链为援手,以打工人的身份,合理的薪资待遇,受保障的个人基本权利为基石,能享受所有现代科技成果的生活。 你在挣扎,试图从文明的上一个超稳态里逃离,去往文明的下一个稳态。 因此你需要完成三重反抗,三重全新的构建。 经济的反抗,文化的反抗,政治的反抗。 经济的重新构建,文化的重新构建,政治的重新构建。 每个国家,每个族群,每个普通人,都只能在历经这三重反抗并取得成功后才能抵达彼岸,才能进入文明的新稳态,进入同样拥有强大自维持机制的,被称为繁荣模式的新家园。 当这三重反抗尚未完成,三重构建尚未实现时,当文明这个复杂系统内部的三个子系统,经济、文化、政治都还没有成功实现自维持和彼此支撑时,新系统是不可能象旧系统一样稳定的。 而且,当新系统的自维持机制还在与旧系统的自维持机制继续拉扯时,如果旧系统的自维持机制成功赢取了哪怕暂时的胜利,人类文明就有可能从距新稳态一步之遥的地方,向旧稳态跌落下去。 从繁荣,向匮乏,跌落下去。 从美国式的生活,向中共国式的生活,跌落下去。 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视野,我们需要能把从个人到国族的命运,放在文明演化、复杂系统模式转换的大局中看。 我们需要意识到经济、文化、政治的转型都从属于文明转型,是文明转型的一部分,是文明新稳态自维持机制的一部分。 就象一个想过上新生活的人,一个曾为伤害链附庸的底层生产者,农村打工妹,当她奔向一份新生活,她需要在经济上自食其力,文化上不对父权和夫权唯命是从,政治上则知道可以如何依靠现代城市法律法规,在农村宗族势力面前,捍卫自己的工作权和人身自由。 当一位“铁链女”想成为城市工薪族,想过上一份与传统农村底层女性完全不同的生活,她需要在个人生活中,实现经济、文化、政治的三重建构。 国家也好,民族也好,在尝试奔向新生活的时候,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和“铁链女”是一样的。 人们需要意识到,这才是真相。 是许多国家转型失败背后的真相,是许多向往自由的个体没能逃离伤害链社区的真实原因。 经济、文化、政治的建构,相辅相成。少了任何一个系统的转型成功,这个国家或民族或个体的转型都是不完整的,都是不稳定的。 没有钱,无法自给自足的孩子,就算逃离了观念老旧的父母也只能因生活所迫回去“啃老”。 没有更新观念的农村打工妹,就算能自食其力,也还是会回到故乡去任由父母兄弟安排自己的婚姻,为让娘家人赚彩礼,嫁给某个好逸恶劳的光棍。 而假如她既能养活自己又有不屈服的意志,如果她不幸生活在不能靠法律工具保护自己的政治环境里,就也只能凭一己之力和想把她禁锢到旧生活里的力量周旋。 只能活得战战兢兢而无法安居乐业。 在族群层面,在国家层面,我想,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研究过,在转型失败的国、族里,发生了什么。 但如果你能从文明演化这个角度去看,从复杂系统由旧稳态向新稳态切换时,在必须实现的三重建构中,有任意一种未能成功或是被推动转型者直接忽略的角度去分析,你会发现,事情原来就是这么简单。 当任意一个国家或民族,仅试图从政治角度推进转型,而对文化和经济的配合没有相应重视,它就会失败。 或者说,这种被政治家强力推动的单一建构式转型,会不够稳定,无法自维持,会在推动力消失时自行消亡。 会人亡政息。 例如在中共国,邓小平死了,在经济、文化、政治三个层面的建构里只实现了经济建构和部分文化建构的改开时代,就只能黯然落幕。 例如在不少亚非拉国家,由当地政治精英推动的政治改革也常在推动者下台后无疾而终。 另一方面,因接受了全新观念,渴望全新的生活,而站出来与本地腐败政治势力对抗的年轻人,又在用自己的鲜血,以飞蛾扑火式的热情,写下无数悲情故事——以此证明在这些社会的底部,向往新稳态的能量一直存在,生生不息。 真相就是,经济领域的争端,文化领域的乱象,和政客们的争辩,都从属于文明的冲突。 而结束这些纷争的唯一方式,就是完成这三重建构,完善需要这三重建构共同发生作用才能起效的自维持机制,将文明导入新稳态。
#文明演化
#文化冲突
#现代文明
#产业链
#生活方式
分享
评论 0
0
佛瑞德里希4th😷
5个月前
在漫长的文明演化史中,我们曾一点点的改善自己的合作能力。 不论是宗教史还是道德史,不论是文化风俗的变迁还是法学观念的演变,都包含着无数前人在增强“可合作性”这件事上付出的心血。 但在没有实现对家庭结构的“去伤害化”前,所有努力都难以被传承,个体成就无法在世代间累积。 可文明必须家学渊源 。 在信息传播缓慢,学习仍是奢侈的时代,一门技艺通常需要经历至少几代人的打磨,才能达到足够的高度。 合作的艺术同样如此。 沟通的能力是需要在沟通中磨练的。 在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的时代,人们只能在聚集了足够人口的地区才有机会通过大量沟通强化自己的沟通能力,只有从事商业活动的个体才会有这样的环境和条件,而要完成世代的积累,一个家族需要数代从商,才能让子孙在商务沟通、风险控制的能力上能够“家学渊源”。在有机会进行代际积累的家族、民族中,要让合作能力达到足以推动文明进程的程度,又需要许多历史的机缘巧合。 文明的萌发是艰难的。 但人们从未放弃过努力。 即使在发展出了最成熟的伤害链系统的地区,人们也从未放弃过对合作性的追求。 一部《三国演义》,在民间口耳相传津津乐道的“桃园三结义”故事里,人们向往的是生死相从不离不弃的合作情谊。 在从汉朝的《春秋》决狱到宋人推崇的“祖宗之法”里,体现的是社会对“游戏规则的确定性”的共同追求。 在没能发展出由产业链逻辑主导的社会秩序的地区,人们并不是不想强化自身的可合作性,不想强化社会的合作能力的。 在产业链逻辑终于获得足够的动能,在北美大陆上点燃了人类的希望之光以前,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也并不是不存在“合作能力”方面的竞争。 越擅长合作的民族,越擅长合作的国家,就越繁盛越强大。 越有利于促成社会合作的文化观念,就越容易得到传播,和被邻近地区的族群仰慕、效仿。 儒家文化曾经取得过这样的地位。在它通过确立家庭内部的游戏规则和强调个人操守增强了信徒的可合作性后,它曾经成为周边许多小邦小国羡慕和效仿的对象。 它曾经是东亚地区最好用的文化工具,增强社会成员可合作性的文化工具。 而且它也曾试图完善自己。 但所有的努力都经不起持续的内耗。 只要家庭内部的伤害链仍未解构,只要孩子仍在从父亲对母亲的伤害、压制里学会通过输出伤害来获得奖赏,从这种传承里成长起来的下一代,就不可能成为经得起考验的合作者。 在他们离开原生家庭,构建属于自己的小家庭时,在他们向异性展示自己的“可合作性”时,他们就常常表现得令人失望。 很少有人从这个角度去观察社会成员在政治能力上的演变,但从这个角度其实更容易看到真相——男人在女人面前是怎样的男人,在百姓面前就会是怎样的官员。 在合作性上,在值得信任的程度上,在会不会试图输出伤害获得奖赏,试图用暴力手段达成目的上,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总是一致的。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行为模式也总是一致的。 会在家庭内部使用暴力手段的民族,当然会在社会事务上使用暴力,在追求政治目标时使用暴力。 为什么? 因为暴力是他们最惯用的手段,最熟悉的手段,最擅长的手段。 也因为非暴力的手段,他们不熟悉不擅长,不、会、用! 对非暴力手段的熟悉需要代际积累,而这样的代际积累,需要对非暴力原则的代际坚持。 需要爷爷不打奶奶,爸爸不打妈妈,需要每一代人都坚持家庭内部的非暴力行为准则,令非暴力原则成为这个家族的“祖宗成法”。 然后,从这样的家族传统里,才会走出专注于非暴力手段的合作者,走出因为熟悉、擅长各种沟通技艺而天然倾向于非暴力手段的合作者,走出一个又一个能够轻松自如地归化于产业链逻辑的民族。 政治的非暴力化,实际是社会成员的合作能力普遍达到某个水准之上才能有的“水到渠成”。 国家的现代化,是国民合作能力提升到现代化水平的结果。 中国难以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合作能力的提升,一直受到伤害链逻辑的阉割和阻碍。 我们习惯了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的伤害,习惯了合作者的不可信任,习惯了对暴力手段的坚持。 因为我们习惯了被至亲的人伤我们的心。 可这是错的。 这是让我们难以走向文明的真正障碍。 也是让下一代,让孩子们,让孩子们未来的孩子们,难以在家庭内部学会非暴力沟通,学会与合作伙伴友好协商解决分歧,学会各种应该学会的合作技巧,学会适应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拒绝暴力手段的真正障碍。 它令我们难以完成代际积累,难以成为更强的合作者,也就难以构建更大规模更高质量更长久的合作关系。 它令民族难以走向文明,令国家难以走向文明,也令个人难以在文明国家拥有本该拥有的更多可能。 由原生家庭、原生文化环境导致的个人、民族和国家政治层面的合作能力不足,需要被注意到。 因为“合作性”这个指标,对于现代化,是关键性的。
#文明演化
#合作能力
#宗教史
#道德史
#文化风俗
#法学观念
#家庭结构
#去伤害化
#个体成就
#家学渊源
#信息传播
#学习
#合作艺术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