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

王沪宁早在1988年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的身份赴美访学。期间在多个城市(纽约、芝加哥、旧金山、华盛顿等)考察、访问并做田野观察。他用近一年的时间记录了对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观察与反思,回国后整理了一本有关美国的重要著作《美国反对美国》,该书于1989年出版,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前瞻性和独特的洞察力。 “美国反对美国”并非指外部的对立,而是指出美国社会内部自身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制度理想与现实运作之间的对立。简言之:“美国最大的敌人,不在外部,而在美国内部”。王沪宁认为,美国既是现代文明的代表,又充满了自我矛盾:一方面,它倡导自由、民主、个人权利、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它又面临贫富悬殊、种族分裂、社会异化、政治空洞化等问题。他称之为美国的“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断裂。 他指出,美国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这种价值观推动了创造力与经济活力,但也导致社会的分裂、家庭的解体与公共精神的衰退。 “美国的强大来自个人主义,美国的问题也来自个人主义。” 美国制度设计非常精巧(宪政、法治、市场机制),但王沪宁认为它越来越脱离社会价值与公共目标。结果是:政治陷入形式主义;公共政策受利益集团操控; 民众对政治失望而犬儒化。 他观察到,美国的物质极大丰富,但社会弥漫一种“空虚的繁荣”。消费成为信仰,精神生活贫乏,人们陷入对金钱和享乐的追逐,上帝渐渐远离美国人的生活。 王沪宁在书中警告,美国的社会分层、种族矛盾、教育差距正在扩大,这些问题将严重削弱美国的凝聚力与竞争力。 今天中国对美的一系列强硬政策,是否与王沪宁当年的判断有关。王沪宁是中共政坛的不老松,70岁还在为习近平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起初王沪宁并不愿意离开学术界,1995年王沪宁在吴邦国和曾庆红的力荐下,调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在中南海当时最红的智囊人物滕文生的领导下工作。从此,二人被海外媒体视为江泽民的“核心幕僚”。吴邦国从上海进入北京后,仍念念不忘要调王沪宁入京,而且多次在江泽民面前提起。当时40岁的王沪宁由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组长做起,在江泽民与王沪宁第一次见面时,江泽民开玩笑说:“如果你再不来北京,这一帮人(指上海帮曾庆红和吴邦国)就要与我闹翻喽。” 据说王沪宁自从上海进入北京,就远离原来的社交圈子,算是孤身一人,既不插手任何工程项目不谋取任何私利,也不插手人事安排不栽培亲信不推荐任何官员,沒有显露向上攀爬的野心,更不拉帮结派搞小圈子,他深知官场险恶以及政治禁忌,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他得到了三朝元老的青睐。
Morris
1周前
你活得越像反派,你的人生就会越顺。你疯了以后,这个世界就彻底正常了。这可不是什么逆天言论,而是跳出别人剧本的逆袭活法。你是不是越活越累?帮别人忙被当成了理所当然,守规矩被别人说是太死板,连拒绝别人都要在心里挣扎半天,那就是你在生活中过度追求正派,道德上绝对正确了。这让你不敢骂人,不敢斗争,不敢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天天压抑自己欲望,还以为自己谦让、高尚、礼貌,殊不知好的东西都是要抢来的。 我问问你,你有没有想过人这一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就是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想怎么开心就怎么开心,想干嘛就干嘛,想讨厌谁就讨厌谁,想怎么活就怎么活,不怕他人的评价,贴负面标签和扣帽子。要实现这些,就要有反派思维,才能重新活过来,将蹉跎一生、痛苦一生、批评自己一生的结局,改写成不寻求他人认可,不自证他人安的罪名,且敢于竞争,敢于冲突,敢于夸赞自己的美好人生。所谓反派思维,不是教你做坏人,而是让你别当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以下七条反派思维: 一,灰色思维反派早就打破了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天真思维,他们认为世界是深浅不一的灰,灰色才是世间万物发展的主旋律。你要是拿着错误的认知,在灰色的主旋律里讨生活,注定会四处碰壁,艰难前行,困惑一生,比如你一生坏事做绝,嘎人如麻,最后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那你是魔还是佛呢?比如你一生做了很多好事,但最后做错了一件坏事,那你是善人还是恶人呢? 二,不纠结性本善恶反派不纠结你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他们觉得人生来非善即恶的二元对立思维,是对人性的无知,很无聊,不管你先天是什么,在后天都会滋生出恶的一面,这才是该警惕的地方。比如你选择了性本善,那就会一生都活在困惑之中,然后处处提防人性的恶。若你选择了性本恶,那就会一生都无法与人交友,然后封闭自己。要是一开始能允许世间一切的丑恶,不幻想永远不存在的理想世界,就能从中找到更真实的生存法则,即建立规则,价值交换。他们只需要在规则内考虑自己的感受和利益,至于别人的感受和利益,别人会自己争取。 三,胜者为王。反派知道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游戏规则由胜利者制定,所以不受道德束缚,无视舆论评价,不需要公平,在法无禁止内揭示他的活动空间。当你在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时,他在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们知道只要自己赢了,啥过程都可以掰扯回来,因为语言只是工具,任何事物都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只要选择性的挑,对自己有利的说便是,甚至都不用自己解释,就自有大儒为强者变金,至于乌合之众,也就只有服从规则的份,比如用语言文字多宣传,多制造神话故事,时间一久,大众就会深信不疑。要是真有具有骨气的人冒头拿着铁证数落反派的不是,那反派就不跟他平等对峙,不让他发出声音,用时间跟他耗,等铁锈了、字迹不清了,不认了便是,或者给他扣帽子、贴标签,说他不团结,造谣污蔑、抹黑,总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那些乌合之众便会自告奋勇,气势汹汹吃了这个勇士。 四,做事不择手段。反派的世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权衡。只要能实现目标,过程的对错不重要。能便利地实现目标,就绝不用麻烦的方式。能抄别人的成果,就绝不花大量功夫搞创新。能张口动动嘴皮子就获得的事,就绝不靠体力劳动去辛苦产出。也就是说,他们从不死磕一种方式,只要在掠夺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更优的方式,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去采用。 五,不做圣母反派,不会轻易介入他人因果,不会轻易指导他人,不乱共情,只尊重他人命运,别人自己非要经历苦难,坠入悬崖,踏入火坑,他不劝不管,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就是需要NPC充当燃料,NPC拒绝思考,不提升认知,是世界最好的养分。若用慈悲看天下,天下尽是可怜人。若用因果看世间,世间无一可怜人。 六,坚韧不屈,反派一身反骨,谁欺负他他就要谁付出代价。若当下不行,就隐忍,就识时务,就把仇恨记进骨子里,以此为动力,使劲变强,使劲往上爬,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报复回去。明处不好赢,就在暗处赢,阴险损招也是招。 七,洞悉人心,反派知道个人的力量有限,于是就尝试借势,拉拢人心,用言语操控他人行为,让他人助自己达成目的。要做到这点,就得研究读心术,懂讲故事,懂心理拉扯,懂博弈,懂吓唬,懂试探,懂激发别人愤怒和挑起别人羞耻感。 最后,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点,因为你最终都会失去它。你懂得这些,不用担担心会变坏,你拥有一颗善良的内心,所以你只会变得更强。这个世界,善恶好坏本是一体,当你自认代表正义,便满眼只剩下邪恶。当你曾深陷于黑暗,便更渴望向往光明。还有问你们一个问题,一个坏人说他要毁灭这个令人糟糕的绝望世界,和一个好人说他要创造一个没有悲伤疾苦的永恒乐园,你觉得他俩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呢?说说你的看法吧。
王沪宁1988年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身份赴美国访问,期间在多个城市(纽约、芝加哥、旧金山、华盛顿等)考察、访问并做田野观察。他用近一年的时间记录下对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观察与反思,回国后整理写了一本有关美国的重要著作《美国反对美国》,该书于1989年出版,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独特的洞察力。 “美国反对美国”并非指外部的对立,而是指出美国社会内部自身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制度理想与现实运作之间的对立。简言之: “美国最大的敌人,不在外部,而在美国内部”。王沪宁认为,美国既是现代文明的代表,又充满了自我矛盾:一方面,它倡导自由、民主、个人权利、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它又面临贫富悬殊、种族分裂、社会异化、政治空洞化等问题。他称之为美国的“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断裂。 他指出,美国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这种价值观推动了创造力与经济活力,但也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家庭的解体与公共精神的衰退。 “美国的强大来自个人主义,美国的问题也来自个人主义。” 美国制度设计非常精巧(宪政、法治、市场机制),但王沪宁认为它越来越脱离社会价值与公共目标。结果是:政治陷入形式主义;公共政策受利益集团操控; 民众对政治失望而犬儒化。 他观察到,美国的物质极大丰富,但社会弥漫一种“空虚的繁荣”。消费成为信仰,精神生活贫乏,人们陷入对金钱和享乐的追逐,上帝渐渐远离美国人的生活。 王沪宁在书中警告,美国的社会分层、种族矛盾、教育差距正在扩大,这些问题将严重削弱美国的凝聚力与竞争力。
BillyHe
3个月前
《打工都没打明白,搞哪门子的一人公司》 某「清华AI课老师」在白板前激情澎湃:AI时代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人公司! 行业论坛,奥特曼也好、投资人也好,鼓吹很快会出现估值数亿的「一人军队」「一人公司」。 小红书的离职赛道,创业做博主的路更是拥挤不堪,先是鼓吹「不卷了」,然后鼓吹「精神自由」,现在也开始说「一人公司」——可是,只要你还在写文章,靠出卖时间发帖子赚钱,那不还是个体户嘛? 起源 "一人公司"这个概念本来挺有趣:2019年,加拿大设计师Paul Jarvis写了本书叫《Company of One》,核心观点很朴素:不是所有生意都需要疯狂增长,有时候"足够就好"。 这本质上是对硅谷"不增长就死"文化的反思。Jarvis想说的是:你可以选择做一个小而美的生意,专注服务特定客户群体,而不是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但概念一传到中文互联网就变味了。 第一次变异发生在VC圈。投资人们嗅到了新故事的味道:"AI让创业成本急剧下降,一个程序员就能干以前一个团队的活!"这种说法迎合了资本对效率的渴望,"一人公司"从生活哲学变成了投资概念。 第二次变异是科技媒体推波助澜。为了流量,各种夸大报道层出不穷:《90后小伙用AI一年赚千万》、《AI让周鸿祎裁掉了整个市场部》...个别幸运儿或者赚眼球的新闻被吹嘘成普遍案例。 第三次变异最要命:知识付费行业全面介入。"AI创业训练营"、"一人公司实战课"遍地开花,原本的反增长哲学彻底沦为"AI让你月入百万"的成功学鸡汤。 每一次变异都在放大概念中最吸引眼球的部分,同时淡化其中的风险和前提条件。最终,一个本来挺理性的商业思考,变成了一场集体催眠。 危险的结合 催眠之所以如此有效,是因为它巧妙地迎合了两种流行但危险的思维模式。 第一种:技术万能论。AI的出现让很多人重新相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写文案有Claude,做设计有Lovart,写代码有Cursor...好像只要掌握了这些工具,就能独自应对所有商业挑战。 可做生意,从来不只有生产问题。市场洞察、客户关系、供应链管理、财务规划,哪个都不能少。那么多大厂帅哥美女,以为用AI写几篇脚本,就能美美创业,结果发现还是得找到自己能卖出去的产品,关注留存、变现、转化、复购这些"脏活累活",才能持续活下去。 第二种:极端个人主义。"一人公司"宣传中最诱人的部分,就是那种"我一个人就能干翻世界"的超人幻想。不用管理团队,不用处理人际关系,不用分享利润...听起来多爽?——没有傻逼同事和老板,这才是我主动(被动)离职后最大的愿望。 但现代商业的基础就是专业分工和协作网络。那些看似"一人搞定"的成功案例,背后往往有庞大的外包网络、顾问团队,或者创始人本身就有深厚的行业积累和人脉资源。 这两种思维结合后,会让人产生"我有AI,我就是超人"的错觉。在这种认知框架下,团队协作被视为"包袱",专业分工被看作"落后模式",商业的基本规律被当作"旧时代的束缚"。 被刻意忽略的 真正的一人公司成功者,背后都有三个共同特点:深厚的专业积累、稳定的客户关系、充足的资本缓冲。这些前提条件常常被刻意忽视,因为承认它们就等于承认"一人公司"并不是什么革命性的新模式。 双减、平台治理之后的裁员潮,我身边有不少人选择了内容创业——大部分人都在3-6个月内放弃,原因差不多:发现自己根本应付不了商业运营的各个方面。 承认吧,大多数人过往只是大公司里的某个职能。让他们从0 开始承担产品、营销、财务、法务、客服所有工作,学习成本有多高?每个领域都要达到基本的专业水准,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这笔账算下来,很多时候还不如老老实实和专业人士合作。 实在不行,还是找个班上吧。
朱韵和
7个月前
1949年以后更具体要求每个党员做“党的得心应手的驯服工具”,可以说刘是利用党的招牌为个人所用的发明者。 典型的故事是刘少奇早期到安源煤矿,发展党员,搞工人运动。他坐轿,让工人抬着刘少奇说:“你们这是在抬着党啊!” 至于刘少奇自己的道德修养,刘在新四军医院疗养,骗得16岁小护士王前结婚, 说自己30岁,实已40岁,不久又以“个人主义,思想落后”为名,另娶北京高中生王健,最后又换了核物理专业的大学生王光美,因为首长离婚很方便,离婚七次。 其实,“个人主义”是刘自己教出来的。 文革中王前在大字报中揭露,刘少奇告诉她:出去要穿破衣服,显得艰苦朴素,吃要吃好的,要在家里吃鸡,别让人看不见。 连忠厚的朱德都被骗过,写诗称赞刘少奇:“人山人海里,从容做导师”。 毛泽东也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刘少奇在中、苏两党辨论中,访问苏联,在苏联高级领导人宴会上,刘少奇把他的修养真谛传授给国际共产党魁:“譬如这个宴会,我一直坐着不动,大家都给我供菜,结果我得到的最多,这就是吃小亏占大便宜的原理。” 西哈努克(前柬埔寨元首)亲王向记者介绍刘少奇“是中共党内的苦行者”。 这位苦行者靠吹捧毛“把中国人的思想提到了合理的高度”,当上了二号导师,直到国家主席,一直顺从毛打倒彭德怀等人,用尽从留学苏联得“道”的浑身解数,也敌不过比他更左的毛。 当文革中发现毛利用红卫兵(激进的大、中学生)揪出各省市党的领导人,当街批斗,毛要粉碎刘的全国党系统时,刘举例说:“当年苏联出现过反革命口号:拥护苏维埃,打倒共产党”,暗示“拥护毛主席,打倒共产党”也是反革命口号。 毛在全国粉碎了刘的全国党系统,各地大换班之后,重提:“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刘少奇的党理论终于为毛所用。 刘少奇在给下级讲理论课时曾说:“中国为什么不能出个刘克思?”也成了梦想。 至于共产主义社会,人民有多幸福?刘少奇极为理性地给身边的人泼了一瓢冷水:“在实现共产主义的时候,全世界有几百亿人口,几个人一张床,睡觉都要轮流休息。” 共产主义导师展望的共产主义原来如此,很合逻辑。 ---刘少奇 毛泽东 周恩来 邓小平 谁信共产主义? 作者:今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