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x桐灿
3个月前
对行情的观点不变,震荡下跌,看空做空。 这半个月就开了两次单,一次是6月15日附近做空一波山寨,一次是6月25日附近又做空一波山寨,月收益率187%。 其余时间都不盯盘,该干嘛干嘛。每次开单后,每天上午和晚上大致看下盘面,到关键位差不多跌不动了就止盈。 其实勤奋点的话是可以做反弹多的,6月23日大盘是很明确的反弹启动点,但确实是懒了,加上也不太想做逆势交易,开单后不敢长拿,需要时常盯下盘面,太累了。 我个人的交易体系是一直在化繁为简,每月的开单次数可能也就是2-5次,这也是我目前最舒服的交易方式。 简单概括一下我的交易体系给大家作为分享:我个人是喜欢看 $BTC 做山寨,做 $BTC 是另一套交易方式,这里就先只说山寨。 多头趋势出现后,耐心等回调,顺着4小时—日线周期右侧接多打二波,二波是最稳也是最猛烈的,放心打,持仓你也拿得住;三浪要看整体大盘情绪和你所做多的币种是否足够强势,保险起见的话,可以克制下贪婪,提前止盈。 三浪之后一舨都还会有一波反弹多,也可以理解为震荡调整期。我以前是什么行情都想做,现在这个阶段基本是不做的,直接休息了。 你可以复盘下这轮5月份和去年11月份的多头行情,以4小时—日线尾周期来去做二浪和三浪的接多,一个月里其实也就是2次好的开单点。 接着前面的说,多头趋势结束后是震荡调整期,这里我选择离场休息,不在垃圾堆里找黄金。离开盘面一段时间后,也有助于再回来时能够把趋势看的更清楚,那么震荡调整期之后,就是耐心等待确定空头趋势的形成。 接下来空头趋势的做法同理,技术高超的直接抓下跌一浪,不敢抓就稳一些,等下跌二浪。跟打多头二浪的逻辑一样。周期也同样是4小时—日线。空三浪下跌时也最好克制一点。行情的空头趋势快到尾声时便又是回到无序震荡,各种轧空、诱多、窄幅震荡,总之乱七八糟,又到了垃圾时间。 离场休息,不参与。 行情周而复始,耐心等待,直到再次出现多头行情。 可以复盘下去年1-3月的空头行情,4小时—日线周期好的开单点一个月也就是2次。也可以去复盘去年4月——8月宽幅震荡的行情,如果你只做单向,一个月其实就一次趋势开单点。 上涨周期里能不能做回调空,可以做;下跌趋势里能不能做反弹多,也可以做。所以如果你多空双做,那么在4小时—日线的交易周期里,一个月顶多也就是4—6次开单点。我尽量不去做双向交易的原因是逆势交易风险大,止盈点也不好把握。而且有时多头行情非常猛烈的时候,比如去年2月份和去年11月一些强势山寨都是直线拉盘,中间全是短回调诱空,无限拉爆空头,一旦你情绪上头不断逆势做空,基本就是嘎了。 所以尽可能就做顺势交易,持仓时心里也踏实。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待交易周期,我过去也经常做15分钟、1小时级别的高倍日内短线,但高强度盯盘太累,而且胜率也不稳定,情绪也总受影响。如果想长期从事交易,这个交易体系早晚要更换。 我个人习惯了做4小时——日线级别的交易后,胜率和盈亏比都逐渐趋于稳定,也就逐渐开始形成可持续的交易体系。 我目前的月收益率就是50%—200%,无论牛市熊市。多头行情里抓到强势彩票币时另当别论。 1.5-2的次方复利,时间是最好的杠杠。
深度!股市/币圈散户心理学:为什么散户赚不到钱? 为什么散户总是高买低卖? 为什么常常选择落袋为安,却是常常亏损? 为什么重大的利好消息,股市却冲高回落? 为什么重大的利空消息,股市却触底拉升? 这一系列的疑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的前景理论,便很好的为我们做了解答。 在投资市场,有的人成功,是做了时间的朋友; 有的人赚钱,是做了领导的朋友。 而卡尼曼却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那就是要做心理的朋友。 卡尼曼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传统的经济学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外在的因素决定着人的行为。 而卡尼曼在研究过程中却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个体复杂的决策行为,他发现内在的因素才是决定行为的关键。 比如中彩票的概率极低,如果真的是基于理性,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去做发财梦;开车出事故的概率小,但多数人还是愿意买保险,让保险公司去赚钱。 股神巴菲特便多次强调心理学在投资中的重要性,他有一句名言: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 卡尼曼在他的代表作《思考,快与慢》中一书也评价道:巴菲特的成功源于对市场心理的深刻理解,巴菲特能够识别并利用他人非理性行为带来的机会。 1979年,卡尼曼提出了“前景理论”,他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的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散户便是其中的典型。 他们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在回避风险。 那么,卡尼曼的前景理论揭示了哪些奥秘? 第一、损失厌恶定律。 卡尼曼通过实验证明,损失的痛苦是相同收益带来快感的2.5倍。这种心理机制,体现在股市的表现就是:散户倾向于早早卖出赚钱的股票,却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 面对浮亏时,散户宁可冒险等待解套,也不愿意止损。为什么人们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意改变,因为潜在损失的心理代价更高。当股价拉升后,只要遇到回调,散户担心利润回吐便赶紧抛售,从而错失可能更大的涨幅。 而当股票浮亏时,许多散户却能坚持持有数年,最终巨额亏损。 正如卡尼曼所说:人们不是根据未来的收益来做决策,而是试图证明自己过去的选择正确。而巴菲特的解决方案堪称教科书,巴菲特在1987年致股东的信中明确说: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在坑里,最该做的便是停止挖坑。 当别人贪婪时恐惧,当别人恐惧时贪婪。 比如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的次日,巴菲特便大举买入高盛,三年后获得暴利。这种反人性的操作,正是在对抗损失厌恶定律。 第二、确定效应定律。 卡尼曼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他让人们在两种方案中做选择: A方案确定获得900美元; B方案有90%概率获得1000美元、10%概率空手而归。 实验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选择A方案。但当卡尼曼把条件改为:A方案确定损失900美元,B方案有90%概率损失1000美元,结果完全反转,多数人选择冒险。 这便是确定效应,卡尼曼发现,确定性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远远超过风险收益。当面临确定性的收益时,人们会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风险规避倾向,人们往往会过度敏感,然后执着于锁定收益、落袋为安。 而机构的操作往往就是反确定性,比如遇到重大的利好消息,因为是确定性的利好,所以散户便一股脑的冲进去或者加仓,但机构常常会进行反人性的操作,借机出货,于是股市冲高回落。 每每遇到重大的利空消息,因为是确定性的利空,散户便赶紧抛售离场,而机构也常常会进行反人性的操作,借机吸筹,于是股市往往触底回升。 第三、反射效应定律。 在亏损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从风险的规避者突变成为风险的爱好者。 卡尼曼的统计显示:当投资者亏损达到30%时,补仓的概率激增200%,最终陷入越跌越补仓的恶性循环。 卡尼曼有个著名的抛硬币实验:人们认为连续抛硬币出现5次正面后,下次出现反面的概率会升高,但实际仍然是50%。拉斯维加斯的赌场也曾经做过统计,连续出现7次红色后,押注黑色筹码的人便会暴增4.3倍。 在股市的表现就是,股市的九转法则,连续9天股市的收盘价低于前几天时,很多散户就会坚信价值回归即将到来,但常常面临的只是下跌中继而已。 剑桥大学的神经学实验为此提供了证据,当受试者连续亏损时,大脑的前额叶皮层,也就是理性决策区,活动就会减弱,而杏仁核,也就是情绪中枢,活跃度便会暴增300%。这就是解释了为何散户总会在黎明前的黑暗放弃。 牛顿,鼎鼎大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毕生的大部分积蓄却全部折损在了股市上,然后牛爵爷痛定思痛之后说道:我能算出天体的运行规律,但却算不出人性的贪婪。 牛爵爷不是败给了智商,而是败给了人性。 在资本市场上,发生过无数由人性弱点酿成的投资悲剧,这些故事的背后都暗藏着心理学的深层密码。《繁花》中金科长的那句提醒非常有道理:心可以热,但头一定要冷。 巴菲特也曾经说过:投资中最重要的品质是性情,而非智商。这句话正是对卡尼曼前景理论的最佳注解。 因为损失厌恶,会让我们在股市下跌时过度恐慌;因为确定效应,又会让我们在股市上涨时盲目乐观;而反射效应,最终又会诱使我们万劫不复。 面对这些根植于基因的认知陷阱,或许正如卡尼曼所说:我们无法消除认知偏差,但可以设计制度让错误变得昂贵。 著名的大奖章基金,成立30多年,年均收益率高达66%,完爆一切投资者,甚至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大奖章基金依旧暴赚80%。 大奖章基金的成功,有一条刚性的规则,那就是一切必须用数学模型来交易,完全排除人的干预,用上千个数据因子来代替人类决策,这便是量化体系的理论。 所以,在这个非理性的世界里,真正的经济学圣杯,不是某个神秘的公式,而是对人性弱点的清醒认知与制度性约束。 因为投资竞技场的胜利,不属于战胜市场的人,而属于那些驯服了心中魔鬼的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