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预期

在政府停摆导致美国劳工统计局无法按时发布就业、通胀等关键数据而美联储和市场对高频数据依赖度极高的当下。ADP突然宣布从现在起每周发布一次四周移动平均的就业新增数据,该行为值得特别注意,因为时间节点非常敏感,似乎是有意应对未来政府停摆常态化: 1. 恰好在FOMC会前两天 2. 恰好是在就业数据真空、CPI推迟、BLS停摆的窗口期 3. 而且选取的统计口径是“新增就业四周平均仅14250人”——极度疲软。 ADP原本是美联储内部数据供应商,长期为理事会提供每周的薪资与就业变动信息,并在每个月发布小非农数据。但自从8月28日沃勒(Christopher Waller)在演讲中引用了ADP周度数据、并暗示“就业正在迅速降温”之后,ADP立刻切断对美联储的数据共享。这在当时引发了华盛顿内部极大争议,ADP的理由是“防止数据被误用”,但外界普遍认为背后有政治层面的施压或重组。 今晚的ADP数据显示,新增就业人数显著下降至1.4万人水平,远低于疫情后平均约20-25万人的节奏。结合近期亚马逊、通用汽车、应用材料等相继公布裁员计划。LinkedIn招聘活动下降、Revelio Labs的岗位削减数据,一致指向就业降温→薪资增长放缓→通胀压力缓解。大大加强了后续更大强度连续降息的预期,或者说为后续降息提供了数据支撑。 未来随着政府停摆次数和密度增加,如果民间数据取代政府数据的“新常态”, ADP、LinkedIn、Indeed、Revelio Labs等私营数据平台可能成为“新型BLS”。 话说回来,在政府关门、数据真空、FOMC前夜的当下,ADP突然发布疲软就业预估,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政治行为”——无论动机是为了稳市场、压利率,还是为降息制造合法性,都在用数据塑造叙事。它象征着美国宏观信息体系的碎片化与政治化,即当国家机器停摆,数据权力会逐渐落入私营企业与政治集团手中,国家信用体系进一步瓦解。 今天ADP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快速下挫,美债收益率走低,黄金企稳,比特币小幅走高。这就是典型的“降息前夜行情”,市场不等FOMC表态,先用“叙事”去定价。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数据真假,结果都一样:流动性预期提前释放。也就是美联储此前惯用的预期管理手段,把本该一晚上集中释放的压力分摊在一周的时间段内慢慢释放,以期达到更加平稳的效果。 而我们作为市场上信息的被动接收方,应该去思考和理解这种新行为背后的逻辑,通过自己的解读去快速调整交易策略。毕竟这是个先上车卖给后上车的市场。
整体情况: 总非农就业人数下修 91.1 万人(-0.6%) 说明过去一年公布的数据普遍“高估”了就业,修订后就业水平更低。 私营部门下修 88 万人(-0.7%) 就业下修主要来自私营部门,而不是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下修 3.1 万人(-0.1%),相对影响较小。 行业分布: 下修最严重的行业: 零售业(Retail trade):-12.62 万人(-0.8%) 说明消费端和零售行业就业被显著高估。 批发业(Wholesale trade):-11.03 万人(-1.8%) 下修比例最大,接近 -2%。 休闲与酒店业(Leisure and hospitality):-17.6 万人(-1.1%) 这个行业本来是疫情后复苏的重要就业支撑,现在修订后就业比想象的更弱。 信息产业(Information):-6.7 万人(-2.3%) 比例上最惨烈,反映科技、媒体、娱乐相关行业就业可能萎缩。 专业和商业服务(Professional and business services):-15.8 万人(-0.7%) 说明高技能岗位的就业也被高估。 小幅下修的行业: 制造业(Manufacturing):-9.5 万(-0.8%) 建筑业(Construction):-2.9 万(-0.4%) 采矿和伐木(Mining and logging):-0.4 万(-0.7%) 上修的行业: 运输和仓储(Transportation and warehousing):+0.66 万人(+0.1%) 公用事业(Utilities):+0.37 万人(+0.6%) 说明物流供应链相关岗位比之前统计的更好。 总体解读: 整个修订结果显示 过去一年美国就业市场被高估,尤其是零售、批发、信息和休闲酒店业。 高估的行业主要是消费相关和白领服务业,这与近期消费放缓、科技行业裁员的新闻相吻合。 运输、仓储、公用事业被小幅上修,说明供应链相关的岗位更稳定。 就整体经济而言,这种大幅下修(-91.1 万)会强化市场对 就业降温 → 美联储更可能降息的预期。 数据来源:
从上周大非农超预期疲软开始,美国市场上实际上一直在吹风就业疲软,毕竟以美联储的标准来看:就业差=降息。但是从川普的角度看:就业差=执政无能。换句话说,美联储和市场的逻辑是“坏消息=好消息”,而川普政府的逻辑是“坏消息=坏舆论”。 两害相较取其轻,从贝森特近期的吹风来看,川普政府还真有可能在9.9号的年度基准调整时大幅下修2024就业数据。这是一个“纯技术性”机会,可以在不动用太多政治资源的情况下,把就业数据回溯性下修。 这样就可以继续甩锅给拜登,川普可以说:“看,其实拜登时期就业情况更差,只是统计口径滞后没及时反映出来,所以当时美联储降息动作拖慢了。” 这样就可以达到部分免责的效果,毕竟拖的越晚越难甩锅给民主党了,甚至可以说这基本上是最后一次还可以甩锅前任的时间窗口了。总不能明年中期选举的时候还把责任给拜登背吧? 如果明天下修幅度够大,市场会更确信“就业疲软—必然降息”,强化9月及后续降息的预期,形成利好行情。川普就能同时占据主动,把压力转嫁到前朝拜登和美联储身上,甚至还能借机宣称“如果早点大幅降息,现在经济不会这么糟”。 如果这个逻辑最终得到了印证。那么短期内美股、黄金、比特币可能都会有巨大波动。我们很难猜测第一时间到底是涨是跌,我们不知道恐慌和流动性释放的利好哪个先影响市场。但中长期看属于“强利好”,最终就一定会反应在价格上。
自大饼8.14号下跌以来,一直缺乏有效的反弹,今晚PCE数据是否会像上次CPI救场大非农下跌让萎靡的大盘再次反转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CPI是市场最关注的通胀指标,但PCE才是美联储更青睐的“核心指标”,尤其是核心PCE(剔除食品和能源),直接影响FOMC的政策倾向。 首先从8.12号公布的较为温和的CPI数据来推断,美国近期物价比较稳定,这次PCE数据应该不会太离谱。当前市场普遍预期核心PCE月率在0.3%,年率2.9%左右。如果结果 低于2.9%,会强化“9月降息”预期,利好风险市场。反之高于3%则会引发短期悲观情绪。 其次不同于大非农及CPI,PCE数据是由美国商务部发布的,而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一直是川普班子的核心成员,所以从政治视角来看应该也会为了川普降息的大计服务,而不会像拜登时代遗留下来的劳工部统计局长一样政治不正确。不过目前的尴尬在于,数据太高不利于降息,数据太低可能会被怀疑人为操控。所以居中端水可能是最不坏的选择。 说到底,市场无非是担心通胀反弹导致美联储降息产生变数,而且现在美股确实已经到了高位,Jackson Hole会议及英伟达财报发布之后,短期内确实看不到什么新的利好可以刺激市场,资金不愿贸然加仓,那么行情进入无聊期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我们也不必想那么多,鲍威尔现在就是死盯数据的看守内阁策略熬任期结束了,通胀降温和就业差就会降息,那我们就期待一个小于2.9%的PCE数据即可。 如果核心PCE ≤ 2.7%(年率)或月率低于0.1%:这将显著提振市场,强化9月降息的预期,很可能引发一轮有效的反弹,逆转近期的颓势。 如果核心PCE符合预期(2.8%):市场可能会小幅反弹,但效果可能有限,因为这已在预期之内。市场可能会很快重新回到“无聊”的震荡状态,等待下一个线索。 如果核心PCE ≥ 2.9%(年率)或月率高于0.3%:这将是一个负面冲击,会重新点燃通胀担忧,导致降息预期推迟,市场很可能继续承压下行。
奇迹
2个月前
9月美联储降息?别傻等了!鲍威尔周五或亲手戳破“降息幻想”,三大铁证+机构撤离信号必看 一、市场狂热背后:92%降息预期恐是集体误判 1、据CME FedWatch工具,交易员押注9月降息概率高达92%,但历史多次证明,市场预期越一致越易出错(2023年6月、2024年1月均出现类似误判)。 2、市场已严重分裂:散户疯狂涌入(单周210亿美元进美股基金,大举买地产股、加密货币赌“放水”),华尔街机构悄然撤退(巴克莱、美银、高盛等警告降息概率被高估,建议对冲风险)。 二、三大铁证:9月降息“门都没有” 1、核心通胀抬头,超级核心通胀暴涨:7月整体通胀2.7%,但核心通胀同比3.1%、环比0.3%;反映服务业的“超级核心通胀”环比涨0.55%,与工资增长挂钩,降息会加剧通胀。 2、关税滞后风险待释放:拜登政府对华加征关税成本未完全传导,PIMCO警告未来商品通胀或反弹,此时降息恐触发通胀二次爆发。 3、就业市场仍稳健:失业率低于4%,时薪增速4.1%,美联储已有两位理事反对降息,认为就业强劲会让通胀反弹。 三、鲍威尔周五重磅信号:打压降息预期是核心 1、目标明确:通过强调“数据依赖”给市场降温,证明美联储不受政治干扰(回应特朗普批评)。 2、关键表述方向: ① 9月降息需看8月数据(8月CPI、非农数据9月才公布),或让降息概率腰斩; ② 暗示通胀风险,警告市场勿过度乐观。 四、市场潜在反应:这些资产风险陡增 若鲍威尔释放鹰派信号,美股(尤其地产、科技股)或暴跌,美元走强,黄金、比特币短线恐崩盘,垃圾债、REITs等利率敏感资产承压。 五、普通人应对指南:别被情绪裹挟 1、警惕利率敏感资产波动风险; 2、密切跟踪后续宏观经济数据; 3、保持理性,避免跟风散户押注,借鉴机构“谨慎撤退”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