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文化变革
关注
澎湃新闻-舆论场
1个月前
新华每日电讯:博物馆正以可亲可近替代“高冷范儿”
#博物馆
#可亲可近
#高冷范儿
#文化变革
#公众参与
分享
评论 0
0
东方网-上观新闻
3个月前
赖声川、丁乃竺、倪妮发起的戏剧季,如何改变了一座赣南小镇...
#赖声川
#丁乃竺
#倪妮
#戏剧季
#赣南小镇
#文化变革
#艺术影响
分享
评论 0
0
佛瑞德里希4th😷
4个月前
当人们误以为正在发生冲突的是文化,观念体系之间的冲突就会看似无解。 因为文化,是社区的源代码,是族群的身份证,是每一代人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进行的辩护。 但正在发生冲突的不是文化,是文明。 争辩更多地发生在试图为自己辩护的上一代人和同样试图为自己辩护的下一代人之间,而不是在族群之间 。 争辩的焦点是在“我们要不要改变自己的文化观念体系”上,而不是“我们要不要去灭绝别人的文化观念体系”上。 这些争辩的导火索,从来都是文明,是文明的不同模式给两代人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截然有异。 当你以为这些冲突是文化冲突,当你以为要改变文化观念就等于必须让一些族群放弃自己的“身份证”,放弃自身的独特性,放弃存续于天地之间的权利,你就会让争辩走进死胡同。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当你意识到这争辩不仅发生在族群之间、社区边缘,更发生在同一族群的两代人之间,同一个社区的两代人甚至三代人之间,发生在内部而不是外部,你就会恍然悟到这争辩的要点,其实并不是为多元文化理念辩护的人声称的那样,是要不要尊重不同族群的存在权利,要不要尊重每个族群保留其独特性的权利。 这争辩的要点其实是每个具备自身独特性的族群要不要拥抱现代文明,要不要发展出一套由他们自己的孩子们创建出的,适应现代企业、现代国家环境的生活方式。 是具有古老起源的族群,有没有权利现代化,这些族群的后裔有没有权利改变他们自己。 是孩子们有没有权利拒绝父母的控制,成为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 是文化到底该一成不变,还是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吸收各种新观念,生成各种新内容。 这不是文化的冲突。 是文化要不要文明化、现代化的抉择。 因为若我们肯睁眼看看事实,我们就得承认每种文化都是“活体”,每个族群用于构建社区的源代码都会在社区本身的存续发展过程里被不断修整。 我们该以保护的名义阻止这些修整吗? 当反感父母那代人坚持的观念体系的年轻人,试图让自己的想法成为本族群观念体系的主导要素时,我们该劝他们服从父母,以保育本族群的古老文化传统吗? 不。 在我看来,每一代人都是文化的建构者,都拥有打造自己观念体系,并凭自己的族群身份让个人观念体系成为族群观念体系一部分的权利。 文化的内容是庞杂的,同一种文化可以包含自相矛盾的观念。因为文化的载体是人,是组成社区的众人,是虽然观点迥异也可以在同一个社区甚至同一个家庭里共存的,活生生的人。 所谓文化,从来都不是只活在书本上的知识,是传承者必须一丝不苟遵循的礼俗。 它是活的,它会变。 在双链争持的大势中,它正从伤害链一侧走向产业链一侧。 正凭着无数文化载体的自由意志,开辟自己的道路,奔向自己的目标。 制度告诉人们该如何做事,文化告诉人们该如何做人。 制度可以是被设计的,文化却只能被归纳被总结。 当一个国家开始文明转型,它在制度层面需要从立法到行政各部门的支撑,但在文化层面,它需要的是人的改变,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这样的改变通常只能由谋生方式的大规模改变达致。 工业化。 越是细究“转型”这回事,我们就越能看到,这是一个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各层面的复杂系统,从一种稳态向另一种稳态的切换。 文明的匮乏模式和繁荣模式,都是由自身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共同维持的稳态。 在形成新稳态的条件仍不充分时,旧稳态会呈现“超稳定”状态,也就是即使崩溃也将一次次复苏,社会经历过血与火的浩劫,却会一次次回到原本的模样。 在宏观层面,我们会因此看到国家的不变,政体的不变,文化观念的“不变”。 在微观层面我们会看到的则是生活的不变,族群生活方式的不变,家族和个人困境的不变。 是的,不变。 我们中的许多人正是因为这“不变”,才跳不出命运设下的陷阱,才只能在个人的苦难里一路挣扎,最终在泥潭里沉底。 因为陷住你的不只是那些你看得见摸得着能想象得到的因素,更是文明的超稳态。 和在这个超稳态的自我维持机制下,整个社会对你的思想、生活能力的全面阉割。 如果你不能切换阵营,如果你只能陷在继续按匮乏模式运行的国家和族群里,你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渴望,你对文明的向往,你为自己做的所有辩护,就都会被淹没,成为生错了阵营者无意义的挣扎。 连你的家庭都会让你窒息。 这不是文化冲突,这是文明冲突。 双链争持,是一场发生在两种文明模式之间的争战,是人类社会从一种稳态向另一种稳态的切换。 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当转型之潮到来,没有人,没有国家,没有族群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也没有哪种文化能不受冲击,不因应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变化,作出改变。 因为不肯改变是一种选择,是选择成为旧稳态的定海神针,和新稳态的绊脚石。 这就是正徘徊在在代沟两侧的人们需要知道的。
#文化冲突
#文明冲突
#代际争论
#文化变革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4个月前
李晓斌: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各地的公园里都有青年人聚到一起跳交际舞,有的是用录音机播放音乐,也有人自己伴奏。在北京,每逢星期天,一些文艺青年经常到当时还很荒凉的圆明园聚会、跳迪斯科、喝啤酒。 但是好景不长。1980年6月,公安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取缔营业性舞会和公共场所自发舞会的 通知》。到了1983年,社会上开始严打,很多人因跳交谊舞而获罪,甚至没命。西安有位叫马燕秦的妇女,因为在家里组织朋友聚会、跳舞、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最后被枪毙。著名歌星迟志强也是在1983年因为和舞伴跳贴面舞等原因被判 “流氓罪”、入狱四年。
#改革开放
#交际舞
#圆明园聚会
#迪斯科
#取缔舞会
#1983年严打
#文化变革
分享
评论 0
0
勃勃OC
5个月前
时代变了 时代真的变了
#时代变迁
#社会进步
#科技发展
#文化变革
分享
评论 0
0
谷风
5个月前
您死了,中国大陆始终没有出现另一个你!唉,我是悲观的,即使出现另一个您,但人一走茶就凉,你一生时间绝不足够!中国人必须要持续地强制性地「脱亚入歐」,就像强迫小孩背誦八股文那样,等他们长大后才慢慢明白其中道理。我之前多次说过,日本版的麦克阿瑟只需6年,但中国版的必须要60年!
#脱亚入欧
#文化变革
#历史人物
#社会变迁
#中日对比
分享
评论 0
0
诺坎普溜达帝
5个月前
对于胡适,我聊几句: 我始终以为要判定一个历史人物是不是正面角色,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自己的抉择是什么,在一切的历史重要时刻的选择是会给这个人定义出最终的历史定位。再复杂的历史人物我们其实就是要看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重要历史选择和历史行为,而在这些选择与行为之后,我们其实就可以给这个人物做一个相对客观的判定。 而胡适之先生,不管他的35个博士头衔还是他破除文言古汉语推行简化汉语亦或者他颇具争议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都永远挽救不了他在1935年和1937年所做的两次关键人生选择。 胡适1935年在得知日本继续策划华北自治妄图继续分裂中国之时,发出了两次完全不同的声音,一个就是胡适非常著名的《沉默的忍受》,这篇文章最精彩之处就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听的那句“把国家的耻辱化成我们的骨血志气,使骨头硬,使血热,使志气坚韧刚毅”,而同时胡适向王世杰(国民政府时任教育部长)提出必须主动承认“伪满洲国”独立,以能换取日本归还我们热河地区并且摒除何梅协定的条件......而这些建议被胡适自己称为有“代价的让步”...... 而37年七七事变后,胡适和陶希圣(后来成了真汉奸)再次向蒋公进言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以放弃东三省为最高牺牲求得其他以外领土的保全与行政的完整并求得中日两国关系的彻底调整......并且专门提到“解决中日两国间一切悬案的原则为根本调整日中关系消除两个民族间敌对仇视的心理,建立两国间之友谊与合作以期能建立东亚的长期和平” 请问什么叫消除日中两个民族间敌对和仇恨的心理?日本占领了中国的东三省,日本侵略了中国,我们还要消除日本对中国的仇恨和敌对吗?当时东三省的民众怎么看? 有人还得替胡适说,胡适是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忍辱负重文人,这是为了救国....还有人说胡适是人民的良心,敢于说真话的“人类良知”,你们是真TMD无耻.......“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的道理估计跟你们也说不明白,选择性失明呗。这么汉奸的理论,你们反正也一样能洗的干干净净。无所谓....... 胡适的经典语录“我情愿亡国,也不愿对日作战”其实也是今日那些汉奸公知和他们的徒子徒孙的真实心理写照,也是在推特上这些所谓反贼的真实心里写照。
#胡适
#历史人物
#历史选择
#博士头衔
#文言文改革
#文化变革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