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韵和
1个月前
粮库满盈却不准赈灾 1958年冬个别地方开始出现饿死人的情况,1959年饿死人的情况继续发展,农民是守着几百亿斤粮食库存饿死的。 原河南省信阳行署专员张树藩回忆:“当时信阳地区饿死那么多人,并非没有粮食,所属大小粮库都是满满的,但群众宁可饿死,也没有抢过一个粮库。”。 张树藩的秘书余德鸿 后来也证实,当时上面确实不准开仓放粮。他说:“我们当时整个地区还有11亿斤,那是国库的粮食,是不能动的。”。 1958年冬个别地方开始出现饿死人的情况,1959年饿死人的情况继续发展,1959年4月到1960年4月,是饿死人最多的一年。在这期间,不仅是信阳粮库是满满的,全国的粮库也是满满的,库存粮食最高达到887.03亿斤。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历史资料:粮食部计划司1962年统计表。库存粮食最高达887.03亿斤(1959年11月初),最少也有319亿斤(1960年5月)。1960年4月,是春荒最为严重的时候,这时粮食库存为403.51亿斤,这是贸易粮,折合原粮为482亿斤,按当时口粮标准计算,相当于1.4亿人一年的口粮。 也就是说:当时饿死人最多的时候,国库粮食也是最多的时候,如果拿出一半库存粮食来救人,也不会饿死人!农民是守着几百亿斤粮食库存饿死的。 再以某天为例,60年6月3日这一天,是最青黄不接,饿死人的时候,全国粮食库存是301.48亿斤。这些粮食存放在全国各地:北京有2.3亿斤、天津1.15、上海2.53亿斤、湖北8.26亿斤、山西8.16亿斤,各省都有。饿死一百多万人的信阳所在的河南省,至少有25.07亿斤粮食库存;在信阳附近的湖北省,还有13.22亿斤的粮食库存。如果开仓放粮,仅动用这两个省的粮食库存,800万信阳人每人可以得到50多斤的粮食,还是贸易粮,根本不会饿死人。中共的政策就是不去开仓放粮。 在中共之前历史上发生大饥荒时,官府要设粥厂,开仓放粮,允许饥民逃荒。但1960年大批农民饿死之际,并且国家还有数百亿斤的粮食库存,中共不仅没有开仓放粮,反而刻意继续增加粮食征购和粮食库存,其中的奥秘,只有中共最高层才知道。 1960年左右的大饥荒,在安徽省饿死了700多万人。安徽如此严重的灾害,是由于当时的省委书记曾希圣坚决“按党的方针办”。曾希圣后来又在1960年10 月兼任山东省委书记。在那场大饥荒中,山东省有900万人饿毙。1962年2月被调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曾希圣由于“跟党走”而饿死了几百万人,民愤极大,但毛说他是好人,把他保了下来。 ---大饥荒是中共有计划的屠杀手段 编写:爱德华
朱韵和
1个月前
华山救亲故事 1962年5月5日,鉴于饥荒蔓延的现实,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下令撤除岗哨,放开边境,允许内地饥民自由赴港,到5月25日时,中央下令关闭边卡。当时一个月内累计南逃15万人,在广东省的一些村庄,人们全数外逃,一个不剩。 这一波逃港过程中,有约三万逃港者集结在香港上水的华山,这里是逃 港的中转休息站,当时这座山尚未开发,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茂密树林,难民们饥饿疲惫,而且即将面临港英政府无法安置自己的新决定。 香港是个弹丸之地,短时间内涌入的大量难民令港英政府头疼,5月14日,港英政府决定放弃安置难民,并对涌入香港的难民采取“即捕即遣”的方针,没有什么消息会比这更让困在山上的难民们更加失望。 在港英政府忙于堵截和遣返偷渡者、不关注难民的生存状态的背景下,金庸旗下的《明报》于5月15日发表了首篇社评:“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的生命!” 5月16日,《星岛日报》也刊登了《百名难民寄语香港亲友》一文,此后宗教团体、乡亲组织、新闻媒体发起了“援助有困难的人民”行动,前后共有十多万人次,送衣、送食、送水到华山。香港市民用各种方法保护华山上的同胞,甚至包括接走并匿藏到自己家中,用实际行动与港英政府的遣返政策“对抗”。 香港市民对难民同胞的积极帮助也被当时的媒体所记载,5月17日的《星岛日报》刊载新闻《华山被包围送粮人不断》: “本港亲友及见义勇为市民,纷纷自购面包粮食,到上述地点寻找难民,山头上,呼儿唤母,一片混乱。” 后来,警察将这些越境者强行拖上卡车送到位于石湖墟的收容营地。港英政府决定,让这些难民进入收容所后获得两餐丰盛的免费自助餐,第二天再派车将他们从罗湖桥送回内地。 他们一旦被遣返,等待自己的将是和过去一样望不到头的忍饥挨饿,甚至会由于逃港而遭受致命的迫害...不少香港同胞不忍心看到这一幕成为现实,于是他们当夜就守在收容营外,据报载:“滞留(在营外)的市民不下三四千众。”“他们当晚就在露天卧睡。” 为了表示同情,连闹市区很多娱乐场所都主动停业了。 摄影机没有拍到的是,还有上百名香港市民冲出马路,躺在路上用身体阻挡车队前行,趁着这个过程,车内难民跳出车厢,成功逃跑。香港市民为了留住这些难民,不惜彻夜守候,自费物资,甚至敢于用自己的生命挡住遣返车辆的去路。 在香港市民的掩护下,不少难民纷纷跳出车厢,免于遣返,顺利走完逃港的最后一步 香港精神正如后来那首著名歌曲《狮子山下》的歌词一样: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 这首歌的作者罗文,正好也是1962年的逃港难民。在罗文的百度百科条目中,对于其逃港的描述只有“1962年,他离开广州,前往香港发展”这样一句话,但又有谁能体会这一笔带过的一句话背后有多少苦难?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山救亲发生的同一个时代背景下,中国大陆为了赚取外汇,即便顶着巨大的经济困难和粮食短缺压力,也保持着对香港大量的食品出口,每月货物价值达到当时的1000万美元。 香港同胞看到这些丰富又精美的食品,想到的是这些食品背后的血与泪。他们纷纷购买这些食品,然后立即寄回内地的亲友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香港商店的代寄邮包服务就此应运而生。 三年困难时期、改革开放初期、1998年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等无数场合,在需要帮助时,香港都没有缺席过。 图: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拉里.伯罗斯1962年5月在香港华山事件中拍下的逃港者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