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1周前
转《外交事务》最新专文: 真正的中国模式/北京持久的财富与权力公式 王单(Dan Wang)、阿瑟·克罗伯(Arthur Kroeber) 2025年9/10月号(发表于2025年8月19日) 十年前,北京的规划者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一个雄心勃勃的方案,旨在引领未来产业。该计划确定了十个投资重点领域,包括能源、半导体、工业自动化和高科技材料。其目标是升级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制造能力,减少对进口和外国企业的依赖,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最终的目标是把中国转变为科技领导者,并将国有或民营的“国家冠军”企业推向全球。政府以巨额财政支持来推动这一愿景,每年投入国内生产总值的1%至2%,以直接和间接补贴、低息贷款和税收优惠的形式实施。 中国在这些努力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不仅在电动车和清洁能源发电方面领先全球,而且在无人机、工业自动化和其他电子产品领域也占据主导地位。其对稀土磁体的垄断曾迅速迫使美国总统川普达成一项贸易协议。中国企业正在逐步掌握美国、欧洲及其他亚洲国家生产的更高端技术产品。 然而,中国模式仍有许多质疑者。他们指出,大量资金投入导致浪费与腐败,形成了许多竞争者生产类似产品、却难以盈利的行业。由此引发的通缩使企业不敢扩张用工或提高工资,导致消费者信心不足、经济增速疲弱。曾被认为将超越美国的中国经济,如今陷入放缓,或许永远无法在总量上追上美国。 这些问题并非微不足道,但若因此认为中国的技术动能会因此脱轨,则是严重的错误。北京的产业政策成功之处,不仅在于选中了正确的产业并给予补贴,更在于它打造了支撑科技强国所需的深层基础设施。它建立了一个以强大电力和数字网络为中心的创新生态系统,并培养出庞大且具备先进制造知识的劳动力。这是一种“全方位技术战略”。这种模式使中国能比任何国家更快开发并大规模推广新技术。即便面临经济放缓或美国制裁,它也不太可能偏离轨道。 中国的工业与技术实力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永久特征。美国应当与中国竞争,以保持整体技术领导地位,并维持广泛繁荣与国家安全所需的产业。但美国决策者必须认识到,目前的做法——出口管制、关税和零散的产业政策——效果有限。仅仅试图拖慢中国是不会奏效的。华盛顿必须专注于建立自身的工业实力体系,通过耐心且长期的投资,不仅在关键产业,还要在能源、信息和交通基础设施上发力。否则,美国将面临更严重的去工业化,并失去技术领导地位。 走向强大 德国西部群山中的纽博格林赛道因其曲折的21公里赛道而被称为“绿色地狱”,这里是对最坚强的车手和最先进车辆的考验。历来表现最佳的车辆通常来自德国的BMW、保时捷和奔驰,或意大利、日本、韩国等老牌制造商。 然而在2025年6月,这条赛道见证了一个新的电动车速度纪录,而创造纪录的不是这些传统冠军,而是小米——一家以中低价智能手机与电饭煲闻名的中国公司。小米仅在一年前才推出首款汽车,但它却制造出了史上第三快的赛道跑车(不论电动或燃油)。 小米的赛道胜利象征着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迅速崛起。2024年,中国生产了全球近四分之三的电动车,占全球出口的40%。它垄断了太阳能供应链,制造了全球大部分电池(无论用于电动车还是其他用途)。同时,中国还生产了全球60%的电解槽,用于从水中提取氢,这是生产清洁氢能的最有效方式。 不是仅靠补贴 人们常见的解释是,中国中央政府选定一些产业,给予数千亿美元的补贴、税收减免与低息贷款,并帮助企业窃取或模仿他国技术。这部分确实存在,但并未揭示全貌。中国成功不仅因为补贴某些产业,更因为它投资于“深层基础设施”——支撑创新与高效生产的底层物理系统与人才专业。 其中包括交通系统:中国在30年间建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是美国州际高速的两倍,高速铁路总长度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有些年份甚至超过所有美国港口的总和。 更关键的是数字网络。起初,西方认为互联网会侵蚀专制政权,因为它打破了信息垄断。然而中国领导层得出相反结论:高质量的数据基础设施将加强政府对舆论与人口流动的监控,并大幅推动工业部门与科技生态。于是中国建立了一个快速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内互联网,同时屏蔽境外内容。这一赌注获得成功: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得先机,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成为世界级创新者,华为成为全球5G设备领导者。而中国人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中共依然牢牢掌控局面。 电力驱动未来 另一项核心基础设施是电网。过去25年,中国每年新增的发电量相当于整个英国的总供应量,如今中国的年发电量超过美国与欧盟总和。它建设了超高压输电线路和各类储能系统,使高铁和电动车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中国克服了电力作为主要能源的障碍——难以长距离输送、难以储存、难以推动交通。如今,中国正迈向全球第一个以电力为主的经济体。电力占全球能源使用比重约21%,美国22%,而中国已接近30%,仅次于日本,且增速最快。 一
陳軍
1周前
前天本人发了一篇批评许成钢教授关于“民主资本主义是否必然是科学创新的前提条件”的短文,并在文中指出其“中国没有遵循国际秩序”的说法,带有迎合西方主流叙事的倾向。 如何理解并解析由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当然可以从多个角度和方法论进行探讨。与其我们继续从“西方民主”与“中国专制”这种对立的意识形态框架中争论,不如听听美国学者对此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如果从他们的立场去审视其自身国家的历史和叙事逻辑,不仅比我们主观投射出来的美国制度优越更接近真相,也往往更具启发性和学术价值。 下面我来介绍这样一位美国学者——迈克尔·哈德森(Michael Hudson)给读者。他与许成钢一样是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但不同的是,他的学术与职业经历极其丰富,至今已出版近二十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涵盖经济帝国主义、债务史、金融化以及古代经济等主题。仅从部分书名即可看出其研究方向:《超级帝国主义:美国帝国的经济战略》;《援助的神话》;《全球断裂:新国际经济秩序》;以及《杀死宿主:金融寄生虫与债务如何摧毁全球经济》(更多书目见文末附录)。这些作品的核心在于揭示、解构并批判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如何建立符合其需求的国际经济秩序及背后的运行逻辑、商业利益与历史过程。 在整理哈德森的著作时,本人联想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马孔多》系列故事——从哥伦比亚等南美国家如何因早期殖民政策带来的破坏,到后来令他震撼的南半球国家试图摆脱美国方面压迫和要求的努力,他写出了整个拉丁美洲人身份认同的伟大寓言。当年本人沉浸于他的《枯枝败叶》和《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这些小说时,曾以为书里所描绘的香蕉共和国底下的经济衰弱、城镇凋敝、平民绝望的离奇故事只是在他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想象与隐喻。如今结合哈德森的分析和研究再回看,才发现这些故事的背后深刻地揭示了拉丁美洲超过一个世纪以来的现实:西方金融资本与国际财团为了攫取当地的资源与土地,在利用他们廉价劳动力牟取最大商业利益的同时,如何一步步摧毁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基础与民族尊严。 接下来,我将以小标题的方式,简要梳理哈德森在《文明的命运:金融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以及其他著作中,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历史形成及核心观点的阐述。 一、哈德森思考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在当代中国的思想界,尤其是在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学术语境中,存在一种独特的张力:一方面,对西方制度与理念存在根深蒂固的理想化倾向,认为只要“学习”西方、模仿其制度设计,国家就能自动获得繁荣;另一方面,缺乏真正深入到西方内部批判传统中的学术态度,缺乏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运行逻辑与内在危机的反思。这种“选择性借鉴”,往往导致学者们在批评中国问题时,不自觉地陷入了西方叙事所设定的框架之中。 中国发展“低人权优势论”的模式极具代表性。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靠的是极权体制对劳动力的剥夺式利用,是在低福利、低人权保障条件下,通过牺牲社会公正与环境成本换取的竞争力。这种论断看似尖锐,但其深层逻辑把中国的成功归因于“体制落后”,而隐含地把西方制度设定为“理想模型”。换句话说,这种批评仍然默认西方的制度优越,认为只要中国向西方靠拢,不挑战他们所代表的普世价值/国家利益,就能解决发展中的所有问题。 然而,若我们真正阅读美国学者的著作,尤其是像迈克尔·哈德森这样的学者,就会发现一种完全不同的知识态度。哈德森并非站在“外部”批判资本主义,而是作为一个美国内部的经济学家,毫不留情地剖析美国体制如何一步步自我掏空,从工业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蜕变为金融资本主义的寄生逻辑。他不仅揭露了美国如何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工具,把全世界纳入以美元为核心的依附结构,还进一步揭示了这种结构如何反过来掏空欧洲,乃至连英国这样的前帝国也不得不成为美国的附庸。 一
陳軍
1周前
说起来,许先生推文的根本问题在于其分析方法。许先生的论证体现出一种中国特色的本质主义,类似黑格尔的本体论,试图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然后将这一本质套用于一切相关事物,认为只要指明本质,便无需探讨细节、过程及其差异性。这种方法论倾向于用极少的事实支撑宽泛而抽象的符号体系。 对他而言,人不仅能两次踏入同一河流,甚至能一生反复踏入同一河流。 在他们看来,只要给中国贴上专制制度的标签,斯大林、毛泽东和习近平便可视为同类统治者。于是,过去专制时代的弊端无需进一步分析,即可套用既有理论模板和术语到中国今日的社会现实。 这种认知固然能在道德和政治正确方面带来某种优越感,却也反映了作者这一代人共同的问题,即认知能力的退化与对陌生事物的迟钝。他们要么因长期远离中国,成为“离岸的反华主义者”;要么身处大陆,却固守西方民主话语,成为其卫道士。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既不了解美国,也不甚了解当代中国。他们了解的多是早年书本中学来的观念,结合共产党当政以来的生活经验,这些观念在其意识中高度固化,导致思考范围和常用词汇变得狭隘且意识形态化。 从这点来说,他们都是本质论与制度决定论的信奉者,在历史专制制度的叙事上拥有丰富知识和严密逻辑,却因此对当下新生事物反应迟钝,缺乏描述事实的能力。这种认知偏差与扭曲,根本源于其前置观念多来自早年的共产党教育。原生社会对一代人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不容忽视,人是环境的产物大致不差。 此外,他们身上带有中国儒生的治学与生活方式——学问上体现“六经注我”的中国特色,仍怀有经世济民的抱负。他们所受现代思考的训练有限,同时对经验性与实验性比较轻视,另外学术自律也有所不足,习惯将某一领域的学术成就扩展至未经深入研究的其他领域,形成偏好宏大叙事的风格。 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理想情结和相对单一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流亡者,陷入了持续的认知困境——难以实现的政治抱负与和个人现实境遇的落差。这不仅是他们一代人的不幸,亦是中国社会的某种不幸。
陳軍
2周前
转彭博社专文:中国由工程师治理,而美国由太多律师治理 在他的新书中,王单(Dan Wang)认为,美国过于擅长制定规则,而更应向北京专注于技术创新的方式学习。 作者:Christopher Beam 2025年8月15日 当王单第一次听到川普总统把对美国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的日期称为“解放日”时,这个词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最近对我说:“‘解放’并不是一个很美国的词,它更像是一个中国的词。” 王单对此颇有体会。作为一家宏观研究公司的中国分析师,他曾多年钻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讲话和官方文件,从术语中寻找深层含义。 他说,如今他在川普和习近平身上看到了相似之处:对领导人的盲目忠诚、对外国人的妖魔化,以及通过威胁移民和少数群体的社会地位来制造不安。“美国现在有一种‘没有好处的威权主义’,”他说。而所谓“好处”,在他看来,是指高铁、运转良好的城市、政治与经济的稳定。 在他的新书《Breakneck:中国对未来的工程化追求》中,王单主张,美国若想继续保持超级大国地位,就必须认真研究中国。但要学到正确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建设。 在书中,他指出,中美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由工程师治理——200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九名成员全部有工程师背景;而美国由律师治理。中国的优先事项是建设宏大的公共工程,如桥梁、大坝、机场,以及生产玩具、iPhone等产品;美国则擅长制定和执行规则。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律师们曾发挥积极作用,抵制了损害环境、拆毁城市社区并把国家拖入越战的技术官僚政权。但如今,王单认为,规则制定已经走得太远,反而妨碍了美国与竞争对手保持同步。 从这一点上看,他的观点与Ezra Klein和Derek Thompson的畅销书《Abundance》不谋而合,该书呼吁美国削减繁文缛节,增加住房与交通供给。但与其说《Breakneck》是政策论著,不如说是对中国工程师主导社会的实地观察:有好的一面(高铁、无人机),也有坏的一面(独生子女政策、“清零”政策),更有丑陋的一面(侵犯人权、建造毫无意义的“欧洲小镇”复制品)。 如果美国要击败中国,王单建议,必须首先理解中国。这意味着放弃华盛顿和硅谷流行的简单叙事。他说:“我认为所有关于中国的叙事几乎都一直是错误的。”例如,有些人仍然坚持认为中国只能模仿,不能创新——在抖音、DeepSeek、比亚迪崛起的时代,这种说法已荒谬至极。他同样不认同另一种叙事:即中国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注定会超越美国。 他拒绝用“自由派与保守派”、“鹰派与鸽派”这样的标签来分析中国问题,也抗拒现成答案(除了火锅,他曾直言“很糟糕”)。这种独特的方法来自他的经历。在书中——以及我们一次他在巴黎度假时的Zoom对话中——他展现了对政治经济体制如何塑造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理解,包括他自己的命运。 离开旧金山 王单今年将满33岁,出生在中国西南的云南省,这里远离权力中心,因此相对自由。他的父亲是软件开发人员,母亲是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童年时,他因血液病和肺部问题而被同龄人孤立。 2000年,7岁的王单随父母移居多伦多,两年后又搬到渥太华。他进入当地公立学校,兴趣广泛:15岁时加入加拿大皇家陆军少年军校,还学习单簧管并梦想成为职业演奏家。他凭奖学金进入纽约州立大学罗切斯特分校学习哲学。 不过他从未考虑追随父亲的工程师道路,因为数学不好。他在大三时退学,去多伦多的Shopify做市场营销,之后于2015年搬到旧金山湾区,在Flexport从事类似工作。(后来他确实补齐了学位。) 他发现旧金山湾区视野狭窄。“人们说旧金山是世界的中心,但对我来说并不对。”他对那里的交通和饮食都不满意,也对加密货币、虚拟现实和网络平台这些热门技术缺乏兴趣。反而更被中国的“硬核工程”吸引,例如基础设施超级工程、半导体和绿色能源。 2016年,他搬到香港,加入经济研究公司Gavekal Dragonomics,为投资者解读中国政治和经济。“这家公司并不把中国当成一个纯粹的数据集,”他说,而是采取整体视角。他逐渐把中共视为一个“知识谜题”——一个“极其古怪的机构”,认为国家控制与资本主义并非对立。 2017年起,他开始每年写一封年度信,与朋友保持联系。他将旅行随笔、经济分析以及对科幻和歌剧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吸引了不少追随者,包括经济学家泰勒·科恩和科技作家Ben Thompson。科恩在采访中称,王单的“局外人视角”塑造了独特的世界观:既是加拿大人观察美国政治,又是云南人观察北京政策。 2018年,他搬到中国大陆,更近距离地了解体制运行。他如愿以偿。 一
陳軍
1个月前
“习近平有太多理由感谢川普。其中最根本的两个,影响的是整个全球格局。第一,特朗普正在将全球南方这盘大棋让给中国。川普摧毁了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又对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些最贫穷国家发动贸易战,结果只会把这些地区推向中国怀抱·······” 转《金融时报》副主编专文: 川普给了中国源源不断的馈赠 作者:Edward Luce 2025年才刚刚过半,中国就已然是今年的最大赢家。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川普源源不断地将巨大利益拱手送上。川普对习近平的敬畏之情似乎随着后者的强硬立场而日益增长,以至于让人不禁怀疑,川普是不是故意想让中国一直赢下去。在华盛顿一片两党对华强硬的氛围中,川普是唯一的“对华鸽派”——然而,他的声音却是唯一重要的。 川普对中国的“尊敬”可谓独树一帜。战略大师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曾指责基辛格对“敌人充满迷恋,对朋友却无动于衷”。川普对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朋友们也是如此。这一切并非始于今日。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川普心心念念的“敌人”是日本,而不是苏联。如今他偶尔批评中国时,也总是指出真正该被责备的是美国公司。川普表示,如果他是中国,他也会“吃掉美国的午餐”。 川普第二任期可能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不可小觑。自本世纪初以来,历届美国政府都在努力支持中国周边国家。而川普正以惊人的速度将这些努力一笔勾销。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印度。印度总理莫迪在国内扮演强人角色,但对川普却表现得极其谄媚。然而,这种奉承并未带来任何好处。上周,川普扬言要对印度征收25%的关税,并指责新德里通过进口石油资助俄罗斯的战争。接下来,对印度征收高达100%的“次级制裁关税”也不是不可能。 在过去25年中,协助印度崛起为一个强大且具有制衡能力的国家,是美国在对华战略中最重要的一步棋。但川普不断用实际行动让人怀疑这步棋是否还算数。他曾声称(印度方面否认)自己在今年5月阻止了印巴之间的一场战争,如今又一边邀请莫迪访问华盛顿,一边在同一天与巴基斯坦陆军总司令阿西姆·穆尼尔共进私人午餐。美国总统极少单独会见外国军队领导人,但川普为巴基斯坦破了这个例。他邀请莫迪访美,后者礼貌拒绝。如今川普又讽刺印度“经济已死”,甚至说未来可能还得从巴基斯坦进口石油。这就是失去朋友、挥霍影响力的方式。 台湾的处境也和印度一样值得担忧,世界的秩序似乎正在被彻底颠覆。川普对这个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中心征收了20%的关税,并指责台湾在“薅美国的羊毛”。上周,他甚至不允许台湾总统赖清德在纽约过境,理由是“不要惹怒中国”。基辛格时代对台湾采取的“战略模糊”——即让中国无法确定美国是否会协防台湾——如今已经被“战术短视”取而代之。川普完全可能为了从中国获得贸易让步,而出卖台湾的安全。 川普的“疯狂”是否有其地缘政治逻辑?若真有,也不过是粗糙的“大国势力范围”观念。他尊重中国的势力范围,也希望中国尊重美国的。在他眼里,每个大型掠食者都有权在自己的“丛林区域”自由活动。川普想要格陵兰岛、仍然觊觎巴拿马运河,是因为他认为中国正向北极圈和西半球渗透。但对于中国周边的动向,他几乎毫不关心。菲律宾总统小费迪南德·马科斯最近向川普抱怨中国在“单方面改变世界秩序”,却被他轻描淡写地回绝:“我们和中国相处得非常好。” 习近平有太多理由感谢川普。其中最根本的两个,影响的是整个全球格局。第一,特朗普正在将全球南方这盘大棋让给中国。川普摧毁了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又对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些最贫穷国家发动贸易战,结果只会把这些地区推向中国怀抱。 第二,正如亚当·图兹所说,川普正在让中国赢得绿色工业竞赛。他还在放松拜登政府对中国获取先进半导体的限制。去年,中国新增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今年以来,川普大幅削减美国的绿色能源补贴,重新将“钻井、继续钻井”(drill, baby, drill)定为其能源政策核心。这种对化石燃料的怀旧,是中国最大的意外之喜。世界的未来正在中国书写,而川普正无意间成为了这本剧本的共同作者。 Edward Luce,《金融时报》副主编,美国作家/专栏作家。
陳軍
1个月前
雅虎因泄露用户数据多年后,将向中国异议人士赔偿数百万美元 一场关于“雅虎人权基金”管理不善的长达八年的法律诉讼,以540万美元和解告终,其中至少300万美元将用于建立新的援助基金。 作者:Eileen Guo 2025年4月21日 来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一场指控雅虎“故意对人权基金管理不善视而不见”的诉讼在上周达成了和解,金额为542.5万美元,结束了这场持续八年的法律拉锯战。根据和解文件,其中至少300万美元将用于设立一个新基金,“为因言获罪、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囚禁的人士提供人道援助”。 这起案件的起因可追溯至2000年代初,雅虎将中国用户的信息移交给国家安全部门,导致多位网民被监禁、甚至遭受酷刑。事件曝光后,雅虎遭到广泛批评,于是设立了“雅虎人权基金”(Yahoo Human Rights Fund, 简称YHRF),投入1730万美元,旨在资助那些因行使网络言论自由而被关押的个体。 然而,后续基金的运作却问题重重。雅虎所选择的非营利合作伙伴——劳改研究基金会(Laogai Research Foundation)严重失职,仅将不到65万美元(不到总额的4%)直接用于帮助异议人士。大部分资金被已故的吴弘达(Harry Wu)——这位与政治关系密切、曾是中国异议人士的基金会负责人——挪用于其个人项目和利益。 2017年,一组中国异议人士提起诉讼,将劳改研究基金会、其领导层、雅虎及当时的高级管理人员一并告上法庭。理由是雅虎始终在YHRF董事会中占有席位,并对基金的预算和活动有监督责任。此外,一家与劳改基金会合作的律所Impresa Legal Group也列为被告之一。 根据和解协议,六位曾被囚禁的中国异议人士将获得赔偿,其中五人将各获5万美元,首席原告将获5.5万美元。除去法律费用及其它开支后的剩余部分,将用于设立新基金,继续YHRF原本“援助因言获罪中国人”的使命。 新基金将由“小型非营利组织”**人道中国(Humanitarian China)**负责运营。该组织由三位1989年民主运动参与者于2004年创立,至今已向中国异议人士及其家属发放超过200万美元的现金援助,主要来源为个人捐款。 这些援助常常至关重要——政治犯通常需服刑多年甚至数十年,出狱时身体状况堪忧,且缺乏适应当今就业市场的技能。他们还常常遭受国安持续监控和“上门关怀”,这使得本地雇主对他们避之唯恐不及。原告之一徐万平(Xu Wanping)曾告诉《MIT科技评论》:“我们感受到那种孤独和无助……如果这场诉讼真的能重启这个项目,那将非常有意义。” 正如早期报道所描述的那样:“徐住在重庆老家的一间低收入住房里;另一位原告何德普与妻子及成年儿子则靠政府发放的每月1500元人民币(约合210美元)‘困难补助’为生,条件是他保持沉默。但他知道,即便不发声,这笔钱也随时可能被撤销。” 根据和解条款,所有各方不得向媒体发表超过简短声明的言论。但原告律师Times Wang此前曾对《MIT科技评论》表示,这项基金意义重大。除了经济援助,“对他们(异议人士)来说,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在中国之外还有人站在他们这边。”
陳軍
1个月前
华尔街日报独家报道: 司法部在五月告知川普:他的名字出现在爱泼斯坦文件中 邦迪还在会议上告诉总统,司法部决定不再公开更多与爱泼斯坦有关的文件,因为其中包含儿童色情内容以及需要保护受害者 2025年7月23日下午3:08(美东时间) 记者:Sadie Gurman、Annie Linskey、Josh Dawsey、Alex Leary 今年早些时候,司法部长邦迪称司法部审阅了“一车”与杰弗里·爱泼斯坦相关的文件。据多位高级政府官员透露,这些文件中多次出现唐纳德·川普的名字。 在5月,邦迪与她的副手在白宫的一次会议中告知总统,他的名字出现在爱泼斯坦档案中。据称,川普被告知还有许多其他知名人物的名字也被提及。官员强调,名字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有任何不当行为。 官员表示,这次会议是例行简报,涵盖了多个议题,川普在文件中被提及并非会议的重点。 部分官员称,他们告诉总统,文件中包含了大量未经核实的传闻,涉及过去与爱泼斯坦有社交接触的许多人,包括川普。一位了解这些文件的官员称,文件中涉及的名字多达数百个。 他们还告诉川普,司法部高级官员不打算再公开更多与这名被定罪的性罪犯相关的文件,因为其中包含儿童色情材料及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川普在会议中表示,他会尊重司法部不再公开这些文件的决定。 这场会议为随后终结该案件的高调审查铺平了道路。邦迪在今年2月曾表示:“爱泼斯坦的客户名单此刻正放在我的办公桌上。”然而,上周川普在回应记者提问时称,邦迪没有告诉他他的名字出现在文件中。 政府直到数周后的7月7日才正式对外宣布该决定,当时司法部在其官网发布了一份未署名的备忘录。声明称,经过彻底审查,没有发现爱泼斯坦的“客户名单”,也没有发现可用于调查未被指控的第三方的证据,更没有发现需要公开的额外文件。声明还指出,大部分资料在审判中将会被封存,以保护受害者并防止儿童色情资料扩散。 通常,FBI 不会公开与已起诉罪名无关的材料。 白宫通讯主管史蒂文·张(Steven Cheung)表示:“这又是一个假新闻,就像《华尔街日报》之前的报道一样。” 2025年7月18日,一条投影信息出现在白宫对面的美国商会大楼上。 照片:Alex Wroblewski / 法新社 / Getty Images 邦迪与副司法部长托德·布兰奇(Todd Blanche)在上周五给《华尔街日报》的声明中表示,文件中没有任何内容值得进一步调查或起诉。“作为例行简报的一部分,我们已让总统了解相关发现,”他们表示。 周二,布兰奇在X平台上称,司法部正试图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安排与马克斯韦尔(Ghislaine Maxwell)会面,讨论她是否掌握有关与爱泼斯坦一同犯罪的其他人的信息。 马克斯韦尔于2021年被判协助爱泼斯坦进行性贩运罪成立,获刑20年。她自2020年被起诉以来一直被羁押,并未在审判中作证。 马克斯韦尔的律师之一大卫·奥斯卡·马库斯(David Oscar Markus)确认双方正在接触,并表示:“我们感谢川普总统致力于揭露本案真相。”马克斯韦尔一直寻求推翻其定罪,称她未获得公正审判。 爱泼斯坦与川普多年前就已断交。周三,在本报道发布后,川普发言人张表示:“事实是,总统因为他行为怪异而把他赶出了自己的俱乐部。” 川普曾表示,两人的友谊在爱泼斯坦2006年因拉皮条被起诉前就已经结束。爱泼斯坦于2008年承认招募未成年少女卖淫罪名成立,在佛罗里达服刑,并被登记为性犯罪者。2019年爱泼斯坦再次被捕时,川普称他已约15年未与其联系。爱泼斯坦于当年在狱中死亡,当时正等待联邦性贩运指控的审判。 据接近政府的人士透露,FBI 局长卡什·帕特尔曾私下向其他政府官员表示,川普的名字确实出现在这些文件中。 帕特尔拒绝回应《华尔街日报》关于爱泼斯坦案的问询,但表示,司法部官网发布的备忘录与FBI和司法部所进行的“彻底审查一致”。 邦迪与川普的会议内容此前从未公开过。川普的顾问们在过去数月(包括竞选期间)曾承诺要公布这些文件。川普有时表达不明确,但也曾表示支持公开。 川普的支持者,包括现任政府中的高级成员,坚称这些文件将揭露与这位声名狼藉的金融家有往来的全球精英与权势民主党人。 但决定不公开文件,引发川普政治阵营自其十年前竞选总统以来最强烈的反弹。一些总统亲信认为此举是一次严重的背叛。 据知情人士透露,川普近来告诉政府官员,他希望公众对爱泼斯坦的关注能尽快消退。周二,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中止了立法会议,一些议员正要求就更多与爱泼斯坦文件相关的材料进行投票。 大陪审团证词 上周四,《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报道一封署名川普的信曾被收录在2003年爱泼斯坦的生日纪念册中,该册是在他首次被起诉之前制作的。周五,川普起诉了该报的记者、《华尔街日报》出版商道琼斯公司、母公司新闻集团及其高管,称该信“根本不存在”,并指控该报道对他构成诽谤。 道琼斯发言人回应:“我们对自身报道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充满信心,并将积极应诉任何诉讼。” 一
陳軍
1个月前
转:《外交事务》专文: 川普正在摧毁美国情报系统 将情报政治化让危险的失败更有可能发生 作者:大卫·V·焦伊(David V. Gioe)与迈克尔·V·黑登(Michael V. Hayden) 大卫·V·焦伊是伦敦国王学院情报与国际安全的英国科学院全球教授,曾任美国中情局分析师和行动官员。 迈克尔·V·黑登是美国空军退役上将,曾任国家安全局局长(1999–2005)和中央情报局局长(2006–2009)。 2022年2月,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混乱的全面入侵前夕,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一场电视转播的国家安全会议上怒斥他的对外情报首脑谢尔盖·纳雷什金:“说清楚点!”纳雷什金明显紧张。最终,在支吾地表达了支持承认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地区为“独立国家”之后——也就是普京想听的话——他被粗暴地喝令坐下,如同一个口试失败的学生。纳雷什金对于支持普京战争借口的犹豫,很可能源自缺乏可靠情报来支持所谓“特别军事行动”会将基辅重新纳入莫斯科的帝国版图。但他没有表达任何保留意见,而是选择了顺从和迎合。情报或许模糊不清,但违抗普京的代价非常明确。 普京深信乌克兰会迅速投降,这成为他25年执政期间最大的情报失败。他在入侵未按预期发展后勃然大怒,甚至逮捕了一些高级安全官员。然而,这一切正是普京自己设下的陷阱。像许多专制者一样,他营造了一种属下只告诉他想听之事的环境。理想的情报工作应该促使政治领导人提出正确的问题、挑战自我假设并预判可能出错之处。尽管情报人员确有义务适应其服务对象的兴趣、外交政策重点和汇报风格,但有时情报机构最重要的职责,正是让政治首脑认清那些根深蒂固但错误的信念。 美国拥有世界最强的情报体系。然而在川普总统治下,一些专制国家常见的情报失败病灶,正使美国系统同样变得脆弱。他的民粹主义、个人化领导风格使他无视情报价值,并滥用提供这些情报的机构。今年6月下旬,就在他命令美军轰炸伊朗核设施前一天,川普公开否定了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在国会的证词。加巴德表示伊朗并未接近拥有核武器,这一评估与川普自己的说法相矛盾。川普回应道:“我不在乎她怎么说。”轰炸后,他夸口称伊朗核设施已“完全彻底摧毁”,而国防情报局(DIA)的一份初步报告却给出了更为保守的损毁评估。 问题不仅在于川普轻视情报,他的政府还正在制造一种环境,使高级官员的评估更倾向于取悦总统。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重复了川普夸张的“彻底摧毁”说法,完全无视自己情报机构的报告。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称DIA的所谓“评估”是“完全错误”。加巴德与中情局局长约翰·拉特克里夫很快宣称找到了“新的情报”以支持川普的说法,但拒绝公开这类信息。 装聋作哑 即使在健康的系统中,情报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发掘并准确评估秘密信息在最理想的条件下也极其困难;而人的局限性则注定会在过程和分析中产生错误。但当体系内部发生扭曲时,失败的几率将大大增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专制政权中的独裁者,他们容不得不同意见。在这类环境下工作的情报人员无法“直言不讳”,顺从比专业更被欣赏,阿谀取代了洞察,维持领导人希望的叙述往往要求提供所谓“另类事实”。那些出于诚信而提出与领袖观点相左评估的行为,会被视为不忠,并受到惩罚。在缺乏分析分歧与真实意见表达空间的体制中,领导人极可能根据错误情报做出决策,正如倒霉的纳雷什金所能证明的那样。 今天的美国正面临类似风险。川普的民粹主义带有对专家和专业权威的根本怀疑,并且不能容忍那些提出不合他心意事实或分析的声音。像专制者一样,川普周围聚集的是通过意识形态“忠诚度测试”的追随者,比如那些坚持2020年总统大选是被“窃取”的人。这种政治化分析、自我审查与压制不利事实的文化,几乎是那些会酿成情报灾难的专制国家情形的复制。 获取并准确评估秘密信息在任何时候都是困难的。 在川普眼中,任用官员的首要资格是“个人忠诚”,而不是能力或相关经验。当然,美国总统应能合理期待联邦员工的忠诚,但川普政府的期待将个人效忠置于真相之上。一些资深职业官员被问及投票给谁,这是过去传统上保持政治中立的国家安全职位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这类忠诚测试剥夺了有能力者的任用机会,也向在职员工传达一个信息:继续任职等于完全顺从。 当情报高层在服务民粹领导人或专制者时,往往会按领导人可能愿意听的内容来调整机构运作。这会导致情报资源被从真正的威胁上移开。例如,联邦调查局局长卡什·帕特尔已重组FBI,将特工和分析人员从反恐、网络犯罪、中俄间谍活动等领域调去负责移民执法和减少暴力犯罪。虽然打击暴力犯罪本身值得肯定,但保护美国国家安全需要FBI及其他机构处理更广泛的风险。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