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经济转型
关注
东方网-东方网
3周前
市政府常务会议部署加快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推进...
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今天(6月10日)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按照市委部署,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建设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推进商务楼宇更新提升。
#市政府常务会议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上海发展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央视网-人民网
1个月前
财经观察:制造业持续向高向智向绿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工业经济延续向好向优发展态势,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推进。
#财经
#制造业
#智能制造
#绿色发展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环球网-环球时报
1个月前
电车电池成主力,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增长并“转向”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和美国智库荣鼎咨询最新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对欧盟和英国的直接投资比上一年增长47%,达到100亿欧元。这是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七年来首次增长。
#电车电池
#中国对欧投资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新浪新闻-新浪网
1个月前
长三角,也开始“东北化”了?
文|凯风人口东北化,不再是传说。01全国最“老”的地方,不全在东北。 走在深圳、上海街头,最大感受是,一个遍地都是年轻人..._新浪网
#长三角
#东北化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佛瑞德里希4th😷
1个月前
我并不会象很多人那样担忧解体后的中国,中华沦陷区各新兴国家,会象古代中国的地方割据势力一样开始彼此攻伐。 因为改开四十年已经重塑了沦陷区的人口结构,已经令这片曾由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主导的土地基本完成了工业化改造。 这里已经是一座世界工厂,不再是一片农田。 农民会为争地、争水械斗。 但工人之间的争斗不是这样的,在工厂之间,卷的是效率,争的是订单,竞争激烈但几乎不可能牵涉武力。 而解体,事实上,是中华沦陷区在无法完成整体转型时的无奈选择,是一群无法既保留现有产业生态规模又保留现行政治秩序的人,为尽量保留现有产业生态规模,对现实作出的让步。 是在改开时代形成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受益者群体,通过在政治上的重新设计和重新构建,尽可能保留既得利益的尝试。 帝国解体,本质上是什么? 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亿万生灵,要舍政权而保经济。 对许多掌握着在地资源的人来说,则是舍特权而保财富。 因此由他们主导构建的新秩序,只会是为保经济、保生产、保民生服务的新秩序。 只能是和平秩序。 尤其是对那些沿海富裕省份来说,对江浙沪闽粤桂港等地来说,在现有的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上构筑一种前现代的,类似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秩序,并为维持这种秩序类型放弃与欧美甲方的经贸合作,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在经济层面已经工业化的新兴国家无法不成为工业国家,无法不成为现代化国家,因为在既有的经济基础上构建前现代的、基于帝国意识形态的旧式国家,等于全盘重起炉灶。 促成中共帝国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承认我们独派的努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不是我们,是中华沦陷区在经历四十多年的改开,经历经济层面的发展之后出现的,经济基础与政治秩序越来越明显的不适配。 是中共坚持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而这笔中共政权对历史欠的债,需要它以命偿还。 中共不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肯承担构建一份全新的、能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秩序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所以,虽然它竭力维稳,在社会因经济基础与政治秩序不适配导致的一次次震荡中,它只能被推翻。 经济基础在呼唤一份与自身适配的政治秩序,在这种时刻敢承接历史使命的人,能构建起恰当政治秩序的人,才是历史选择的人,才是“天命所归”。 我一直希望,即使中共帝国的覆亡不可避免,在其覆亡期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的发生和叠加不可避免,生活在沦陷区的亿万生灵也能少遭些劫难,少受些苦楚。 因此我反复思考,在中华沦陷区现有的经济基础上应该构建怎样的政治秩序。 因为越快找到适配的政治秩序,因经济基础与政治秩序不匹配导致的社会震荡就能越快平息。 如果没有人提前思考这些问题,提前拿出可供大众参考的建议,社会就只能“艰难探索”,只能在一次次试错中,一次次走上弯路再掉头的迷茫中,不断支付代价。 那都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 而且不仅是底层平头百姓会支付代价。 试图逐鹿中原并在已半成型的工业社会基础上构筑古代皇朝的豪强,一样会付出代价。 历史也是会收“智商税”的,死神的镰刀收割强者的生命,并不比收割韭菜更艰难。 我相信在中共中央变得更加衰弱之后,在沦陷区因经济基础与政治秩序的不适配持续震荡,帝国趋于解体,旧秩序即将崩溃之际,能脱颖而出的,会是些聪明人。 会是能在现存的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上顺势而为的人。 因此,我相信在沦陷区成功构建起新兴国家的各地建国者,都会是以建设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和有意愿并有能力与邻国保持现代化国际关系的人。 道理很简单。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华沦陷区在全球市场上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不是低人权优势,是已经形成的产业生态规模。 而这个规模是通过各省各地的经贸合作实现的。 在政治上,中共帝国必须解体,必须分裂成规模足够小,不致令欧美列国有安全担忧的多个小国。 但在经济上,世界工厂需要尽可能保留其现有规模,才能既符合乙方的需求也符合甲方的需要。 因此,不是攻城略地,而是与邻国合作,才是各新兴国家的致富之道、强国之道和生存之道。 看不透这个道理的人在乱世中就算能乘时而起,也不可能笑到最后。 时代不同了,按中国古代构建皇朝秩序的思维模式去构想后中共时代的局势发展,一定会离题万里。 在别人修现代化高楼的同时,拿同样甚至更多资源去修猪圈的人,会输掉所有。 而真正懂得趋势的建国者,会学会象世界工厂的车间主任一样去思考,去构建不影响生产的厂区秩序。
#中国解体
#地方割据
#工业化
#经济转型
#社会变革
分享
评论 0
0
勃勃OC
3个月前
特朗普认为,要按照他的设想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改造美国,关键在于重振全国各地的工厂和铸造厂。然而,这种复兴不仅极不可能实现,而且推动这一目标的努力将给美国人带来高昂代价和损害。 “美国应该制造更多产品”这一理念颇具吸引力。我们都习惯将一个富裕而强大的国家想象成一个拥有庞大工厂、浓烟滚滚、生产并向全球销售商品的工业巨头。但它反映的是过去,而不是未来。 如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体几乎都以服务业为主导。在全球最富裕的工业化国家中,服务业占据了绝大多数就业岗位。在美国,服务业占据了80%以上的非农就业岗位,而制造业的比例不到10%。美国向世界出口的标志性产品是软件及软件服务、娱乐、金融服务等无形资产——在这些领域,美国与全球的贸易并非逆差,而是顺差。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因为当人们变得更富裕、更受教育时,他们在服务上的消费增加,而对商品的需求减少。1960年,美国消费者在商品上的消费支出占比超过50%。到2010年,这一比例已降至33%。对企业而言,利润也更多来自服务,而非商品。 在过去40到50年间,制造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占比以及制造业就业在总就业中的占比,在几乎所有发达工业国家都稳步下降。1973年,美国的制造业就业占比约为25%。如今,这一比例已降至约8%。英国、加拿大,以及德国、法国和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强国也经历了类似的下降趋势。 那些努力振兴制造业的国家,如日本和德国,以及那些通过严格劳动法保护工人的国家,如法国和意大利,都见证了制造业的衰退。而且,它们也错失了如今主导全球经济的服务业机遇。德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在数字经济领域几乎没有任何领先企业——除非你愿意把一家已有50年历史、排名仅属二线的软件公司SAP算作例外。 相比之下,美国更加开放,因此也更具创新力。正如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所说,美国已悄然成为全球服务经济的主导力量,每年出口1万亿美元的服务。她指出,在美国,专业和商业服务行业的平均时薪为43.60美元,而制造业的平均时薪仅为34.83美元。因此,不要再沉溺于对制造业的怀旧情结了。现实是,服务业是全球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创造了更高的利润和优质的就业机会。 试图通过保护主义复兴制造业,本质上是在违背基本经济规律。在自由市场中,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不断进行专业化调整。我之前引用了万斯在“美国活力峰会”上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表示,特朗普政府将通过关税来保护国内产业,并承诺提供大量税收减免和政府支持以促进创新。但资本主义的历史一再表明,国家和企业的创新动力并非来自税收优惠和折旧政策,而是源于竞争。这正是市场的运作机制:它强制提高效率。如果让美国企业和工人避开竞争,最终得到的不会是活力,而是停滞。
#特朗普
#美国经济
#社会改造
#政治变革
#工业复兴
#制造业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红网-央视新闻客户端
3个月前
钢铁大省“变身”算力大省 河北如何吸引大数据产业扎堆落户?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4年)》显示,河北省综合算力指数排名跃居全国首位。我们将依托全省算力优势,以大模型在制造业领域规模化应用为牵引,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河北
#大数据产业
#算力大省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蔡慎坤
3个月前
美银指出,过去美国经济增长一直依靠不可持续的政府支持和保护主义政策。特朗普政府正尝试将美国经济增长从低效、靠债务驱动的政府增长模式,转向高效、自筹资金的私营部门增长模式。美银认为,这是一个艰难但必要的过程。 为了“排毒”,美国经济正处于痛苦但必要的转型期:从过度依赖政府支出转向更具生产力的私营部门增长。美银在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了美国的改革动因:美国经济对政府的依赖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85%的就业增长来自政府,政府支出占GDP的三分之一,以及创纪录的6-7%预算赤字(不包括危机和战争时期)。 美银研究投资委员会负责人Jared Woodard在最新报告中揭露了过去几年美国经济表面繁荣的真相: “美国经济增长一直依靠不可持续的政府支持和保护主义政策。而特朗普在尝试将美国经济增长从低效、靠债务驱动的政府增长模式,转向高效、自筹资金的私营部门增长模式时,正面临着一场高风险的赌博。” 政府主导型增长向私营部门的痛苦转型:美银数据显示,一年前,美国85%的就业市场增长来自政府以及依赖政府支出的部门,如医疗和教育。虽然这一数字现在已下降到70%,但仍处于不健康的高水平。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政府支出占GDP的三分之一,创下了除战争或危机时期外的历史新高。这种增长是由6-7%的预算赤字支撑的,这在和平时期是异常危险的。 美银的分析认为,将美国经济从政府主导转向私营部门将是一个艰难但必要的过程:“从大政府到自由市场的全球交接可能会充满风险,但考虑到庞大的赤字和债务负担,这种过渡似乎不可避免。” 而且,这种转变并非美国独有。根据美银报告,从公共部门到私营部门的转变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在日本,加速的企业改革(回购和资本支出)正在释放206万亿日元(占GDP的33%)来支持今年春季的股市反弹。 在德国,默茨总理准备放开债务刹车,为1万亿欧元的国防和基础设施支出提供资金。 在阿根廷,价值GDP 5%的财政削减已经平衡了预算,使通胀下降25个百分点,并推动股市上涨 痛苦但必要:市场经济重启的长期收益。 美银承认,私营部门就业增长加速、政府工作人员重新安置、企业利润广泛增长以及全球贸易找到新平衡可能需要时间,效果不会在一夜之间显现。这也与特朗普经济团队成员Howard Lutnick的观点一致,后者表示美国人可能要到2025年第四季度才能感受到特朗普经济政策的力量。 尽管短期内会有阵痛,但美银的结论仍然偏向乐观。分析师表示:“市场的经济重启可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大于风险,而维持以债务融资、低迷且狭窄的经济增长现状的风险则相当严重。”
#美国经济
#政府支持
#保护主义政策
#特朗普政府
#经济增长模式
#私营部门
#经济改革
#政府支出
#生产力
#债务驱动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日經中文網
3个月前
【中國在做中美分裂的準備】桃井裕理:致力於創新的中國政策正是著眼於「無美國經濟」的産業結構轉型的戰略。中美的貿易戰不會僅限於關稅的單線博弈。將會是包括台灣問題和烏克蘭停戰談判等以世界為棋盤的遊戲中的多線交易之一。世界面臨的是一場圍繞世界新秩序的爭奪……
#中国政策
#中美分裂
#经济转型
#贸易战
#台海局势
#乌克兰局势
#世界新秩序
分享
评论 0
0
头条热点
3个月前
川普发言人LEAVITT刚刚说: 股票市场数字是某一时刻的快照。我们处于经济转型期
#川普
#经济转型
#股票市场
分享
评论 0
0
AusMini
3个月前
川普总统经济顾问贝森特: “市场和经济已经变得依赖于过度的政府支出,接下来将会有一个戒断期。” 也就是美国正一个从过度依赖政府支出的经济模式向更可持续的私人驱动模式过渡。短期内,这种调整可能表现为经济增长放缓、市场波动、就业和消费压力,但长期来看,如果政策得当,可能促进更健康的经济发展。
#美国经济
#政府支出
#经济转型
#市场波动
#就业压力
#经济增长放缓
#私人驱动
#川普总统
#经济顾问
分享
评论 0
0
谷风
4个月前
我朋友開40多家网吧,有錢就投資房地產,身家早已過亿,卻被習近平的疫情擊敗,現在除了當一家私校老師,休息時还去摆地摊。
#网吧行业
#房地产投资
#疫情影响
#经济转型
#中国经济
#职业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央视网-央视网
4个月前
省域经济观察:从腹地到“高地”,四川何以实现 “华丽转身”?
2024年,凭借突破6.4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四川稳坐中国经济第五大省位置,这里拥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消费品制造3个万亿级的产业,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内陆腹地,变成了新的开放高地。
#省域经济
#四川发展
#经济转型
#区域发展
#腹地经济
#华丽转身
分享
评论 0
0
红网-央视网
4个月前
奋进的春天|传统产业竞逐新赛道
#奋进的春天
#传统产业
#新赛道
#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
分享
评论 0
0
澎湃新闻-金改实验室
4个月前
央行行长: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2025年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应邀出席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沙特联合主办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研讨会,并作主旨发言。 潘功胜指出,近年来,许多新兴市场经济
#央行
#宏观经济政策
#逆周期调节
#经济增长
#经济转型
#中国经济
分享
评论 0
0
中国网-中国青年报
4个月前
“中国皮都”涅槃记:小县城何以托起几十亿宠物产业
#中国皮都
#宠物产业
#经济转型
#小县城发展
#产业涅槃
分享
评论 0
0
环球网-环球时报
4个月前
外贸挑战下,“厂二代”如何积极应对?
开年之初,美国加征关税的冲击波,扩大到全球多国,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正经历“厂二代”接班、加速数字化转型、拥抱AI技术应用和尝试跨境市场。全国工商联下属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的报告显示,在中国民营企业中,85.4%为家族企业。从2017年到2022年,中国迎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批家族企业交接班。《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对话这些接班“厂二代”,在他们身上看到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信心。
#外贸挑战
#厂二代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voa-美国之音
5个月前
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看法大变:从立足长远转向“短平快”市场
长期押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全球投资者正在放弃有关中国长期繁荣的宏大叙事,转而采取更为温和的观点,认为中国市场可以提供一个押注小回报快的机会。
#全球投资
#中国市场
#短期投资
#经济转型
#市场变化
分享
评论 0
0
新浪新闻-央视
5个月前
强国之路|由“大”到“强” 流动的中国充满活力
“春运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2023年1月,在癸卯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_新浪网
#强国之路
#中国发展
#经济转型
#活力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