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经济转型
关注
Ken Wong
5天前
人口红利 —> 人才红利
#人口红利
#人才红利
#发展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新华网-新华网
1周前
同心聚力促“质”变——江浙沪民营经济发展一线调研
同心聚力促“质”变——江浙沪民营经济发展一线调研-
#江浙沪
#民营经济
#发展调研
#经济转型
#共同发展
分享
评论 0
0
宝玉
1周前
转译:耶鲁大学新研究揭示AGI时代的残酷现实: 一半人明天不上班,GDP也不会掉一点。 当人类不再重要 有一篇耶鲁大学最新的研究论文《We Wont be Missed: Work and Growth in the Era of AGI》,描绘了一幅让人震惊的未来图景: 在通用人工智能(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驱动的新经济中,人类的经济角色几乎完全丧失意义。一半以上的人明天停止工作,经济规模都不会受到影响。 过去几百年来,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推动了世界不断进步。我们建造城市、开拓科学前沿、创造财富。工作,不仅让我们赚钱,更让我们感到自己有价值、有贡献。 但是,AGI经济时代的到来,彻底斩断了“劳动与进步”之间的联系。 未来,我们仍然会有工作,却失去了经济上的意义,不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瓶颈型 vs 辅助型工作 论文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瓶颈型工作”(bottleneck work)与“辅助型工作”(accessory work)。 •瓶颈型工作: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关键劳动。 •辅助型工作:并非真正必需,只是锦上添花。 AGI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可以轻松地自动化所有的“瓶颈型工作”,因为这些工作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人类之所以还能保留一部分“辅助型工作”,比如心理咨询师、手工艺人、高档餐厅服务员等,并不是因为AI无法完成,而是因为劳动力已经过剩了,花费大量计算资源去自动化这些工作根本不划算。 简单地说,我们之所以还有事可做,只是因为用AI取代我们不值得。 工资的天花板:算力成本 一旦这个过程发生,我们的工资也不再取决于个人技能或贡献,而是由“计算机复制你工作的成本”决定,并且一分钱也不会多给。 随着算力指数级地增长(比如摩尔定律所预言的),复制人类劳动的算力成本将变得极其微不足道。人类劳动占GDP的比例逐渐下降,趋向于零,而所有的财富则流向了那些掌握算力资源的人。 经济仍然蓬勃发展,可绝大多数人的地位却原地踏步。 转型过程的剧烈与平缓 论文指出,经济如何过渡到这种状态,取决于技术发展速度与算力扩张速度之间的关系: •技术领先于算力增长:经济会剧烈波动,某些行业的人短期内暴富,但很快就跌入谷底,造成不公平的剧烈冲击。 •算力领先于技术发展:工资将逐渐下降,造成平缓但持续的衰退。 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要面对一个新问题: 我们不应该再想着如何“拯救就业”,而应该认真考虑如何重新分配由计算资源创造的巨大财富。比如,提供全民基本收入,或者将计算资源视作公共资源进行分配,可能成为未来不可避免的方案。 最终的灵魂拷问 在一个人类劳动经济价值趋于零的时代,人们还会主动选择工作吗? 当你清楚地知道: •你的工作对经济不再重要; •你的贡献对于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没有意义; 你还愿意继续吗?
#AGI时代
#劳动力价值
#经济转型
#算力成本
#社会意义
分享
评论 0
0
红网-央广网
1周前
光耀太行·红土巨变 | 灵丘:从“红色热土”到“算力高地”
#光耀太行
#灵丘
#红色热土
#算力高地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凤凰网-凤凰网综合
1周前
所有东南亚国家都应理解,一个靠军人干政、拉动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东南亚国家
#军人干政
#经济转型
#民主政治
#负面
分享
评论 0
0
中国网-人民网
2周前
经济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权威发布)
中国经济:楼市承压,整体稳中向好· 120 条信息
#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
#经济发展
#稳步推进
#政策支持
分享
评论 0
0
中国网-新华社
2周前
循绿而进 向绿而兴——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中感受绿色转型脉动
海兰江稻花香引发农文旅融合热潮· 36 条信息
#绿色转型
#活力中国
#绿色发展
#可持续发展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新浪新闻-新浪网
3周前
“中国助力下,沙特正崛起为太阳能发电大国”
【文/观察者网陈思佳】自沙特阿拉伯2016年提出“2030愿景”以来,这个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国正寻求转型,试图减少对石油产..._新浪网
#沙特阿拉伯
#2030愿景
#石油出口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Olivert
4周前
推荐美国本土电商专栏!国内经济形势不好怎么办?不如像美国人一样做美国本地生意。我们只需注册一个美国公司,在美国境内进货、卖货即可。最重要的是,这个副业无需打广告引流,无需售前售后服务,也无需操心派送与退货,核心工作是联系经销商,选品上架。 平时300多的专栏现在只需19元,尽快购买哦
#AI掘金:知识付费新机,流量为王时代· 196 条信息
#美国电商
#本土生意
#经济转型
#副业推荐
#限时促销
分享
评论 0
0
陳軍
1个月前
转《外交事务》最新专文: 真正的中国模式/北京持久的财富与权力公式 王单(Dan Wang)、阿瑟·克罗伯(Arthur Kroeber) 2025年9/10月号(发表于2025年8月19日) 十年前,北京的规划者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一个雄心勃勃的方案,旨在引领未来产业。该计划确定了十个投资重点领域,包括能源、半导体、工业自动化和高科技材料。其目标是升级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制造能力,减少对进口和外国企业的依赖,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最终的目标是把中国转变为科技领导者,并将国有或民营的“国家冠军”企业推向全球。政府以巨额财政支持来推动这一愿景,每年投入国内生产总值的1%至2%,以直接和间接补贴、低息贷款和税收优惠的形式实施。 中国在这些努力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不仅在电动车和清洁能源发电方面领先全球,而且在无人机、工业自动化和其他电子产品领域也占据主导地位。其对稀土磁体的垄断曾迅速迫使美国总统川普达成一项贸易协议。中国企业正在逐步掌握美国、欧洲及其他亚洲国家生产的更高端技术产品。 然而,中国模式仍有许多质疑者。他们指出,大量资金投入导致浪费与腐败,形成了许多竞争者生产类似产品、却难以盈利的行业。由此引发的通缩使企业不敢扩张用工或提高工资,导致消费者信心不足、经济增速疲弱。曾被认为将超越美国的中国经济,如今陷入放缓,或许永远无法在总量上追上美国。 这些问题并非微不足道,但若因此认为中国的技术动能会因此脱轨,则是严重的错误。北京的产业政策成功之处,不仅在于选中了正确的产业并给予补贴,更在于它打造了支撑科技强国所需的深层基础设施。它建立了一个以强大电力和数字网络为中心的创新生态系统,并培养出庞大且具备先进制造知识的劳动力。这是一种“全方位技术战略”。这种模式使中国能比任何国家更快开发并大规模推广新技术。即便面临经济放缓或美国制裁,它也不太可能偏离轨道。 中国的工业与技术实力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永久特征。美国应当与中国竞争,以保持整体技术领导地位,并维持广泛繁荣与国家安全所需的产业。但美国决策者必须认识到,目前的做法——出口管制、关税和零散的产业政策——效果有限。仅仅试图拖慢中国是不会奏效的。华盛顿必须专注于建立自身的工业实力体系,通过耐心且长期的投资,不仅在关键产业,还要在能源、信息和交通基础设施上发力。否则,美国将面临更严重的去工业化,并失去技术领导地位。 走向强大 德国西部群山中的纽博格林赛道因其曲折的21公里赛道而被称为“绿色地狱”,这里是对最坚强的车手和最先进车辆的考验。历来表现最佳的车辆通常来自德国的BMW、保时捷和奔驰,或意大利、日本、韩国等老牌制造商。 然而在2025年6月,这条赛道见证了一个新的电动车速度纪录,而创造纪录的不是这些传统冠军,而是小米——一家以中低价智能手机与电饭煲闻名的中国公司。小米仅在一年前才推出首款汽车,但它却制造出了史上第三快的赛道跑车(不论电动或燃油)。 小米的赛道胜利象征着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迅速崛起。2024年,中国生产了全球近四分之三的电动车,占全球出口的40%。它垄断了太阳能供应链,制造了全球大部分电池(无论用于电动车还是其他用途)。同时,中国还生产了全球60%的电解槽,用于从水中提取氢,这是生产清洁氢能的最有效方式。 不是仅靠补贴 人们常见的解释是,中国中央政府选定一些产业,给予数千亿美元的补贴、税收减免与低息贷款,并帮助企业窃取或模仿他国技术。这部分确实存在,但并未揭示全貌。中国成功不仅因为补贴某些产业,更因为它投资于“深层基础设施”——支撑创新与高效生产的底层物理系统与人才专业。 其中包括交通系统:中国在30年间建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是美国州际高速的两倍,高速铁路总长度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有些年份甚至超过所有美国港口的总和。 更关键的是数字网络。起初,西方认为互联网会侵蚀专制政权,因为它打破了信息垄断。然而中国领导层得出相反结论:高质量的数据基础设施将加强政府对舆论与人口流动的监控,并大幅推动工业部门与科技生态。于是中国建立了一个快速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内互联网,同时屏蔽境外内容。这一赌注获得成功: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得先机,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成为世界级创新者,华为成为全球5G设备领导者。而中国人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中共依然牢牢掌控局面。 电力驱动未来 另一项核心基础设施是电网。过去25年,中国每年新增的发电量相当于整个英国的总供应量,如今中国的年发电量超过美国与欧盟总和。它建设了超高压输电线路和各类储能系统,使高铁和电动车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中国克服了电力作为主要能源的障碍——难以长距离输送、难以储存、难以推动交通。如今,中国正迈向全球第一个以电力为主的经济体。电力占全球能源使用比重约21%,美国22%,而中国已接近30%,仅次于日本,且增速最快。 一
#中国模式
#科技创新
#产业升级
#电力驱动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iPaul
1个月前
一篇好文! 中国并非在经历经济不景气,而是在偿还一笔早已预支的繁荣。
#中国经济
#经济转型
#预支繁荣
#风险 осознание
#挑战与机遇
分享
评论 0
0
Bitcoin.不求人
1个月前
关注“增市量场”而非“存市量场”,经济行下很多都人想守住一亩分三地,问是题你根守本不住的,找到发并现增长行业才是现在及未来要做的
#增量市场
#经济转型
#增长行业
#积极
#未来
分享
评论 0
0
徐冲浪
1个月前
别看了,就出海一条路
#出海
#经济转型
#企业发展
#挑战与机遇
#战略选择
分享
评论 0
0
凤凰网-凤凰网综合
2个月前
摆脱石油依赖见成效,沙特首次非石油收入与石油收入持平
#沙特
#非石油收入
#石油依赖
#经济转型
#积极
分享
评论 0
0
美国上海农场
2个月前
【美国之声--8月斯德哥尔摩会谈的三个议题】2025年7月22日财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 下周与中共代表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会谈,要谈三个问题:1. 中共国要建立消费型经济;2. 与中共国讨论他们正购买的俄罗斯和伊朗石油;3. 中共国在俄乌战争中对俄罗斯的支持。 #斯德哥尔摩会谈议题 #美国之声 #美国上海农场
#斯德哥尔摩会谈
#中美对话
#俄乌战争
#能源合作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澎湃新闻-舆论场
2个月前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卷价格”转向“优价值”才是正道
人民日报高层震荡:公信力遇挑战· 54 条信息
#人民日报评论员
#价格战
#优价值
#经济转型
#高质量发展
分享
评论 0
0
易富贤Yi Fuxian《大国空巢》
2个月前
印度专注数据分析的Indiaspend发表对我的采访。我认为年轻劳动力是真正的人口红利,将推动印度的经济繁荣。但印度的制造业难以复制中国的成功。当年中国依靠美国市场而成为世界工厂。现在美国市场日益封闭,印度制造业必须依靠内需发展,这需要时间,但会成功。
#印度经济
#人口红利
#制造业发展
#内需市场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多伦多方脸
2个月前
中国现在的各种数据,都已经显示中国开始进入了衰退期 以前高速发展的时代,短时间内是不会到来了 那么在这个衰退期,哪些行业会有机会呢? 这一期节目,结合日本失去三十年和拉美失去十年的经验来分析一下这问题! 方脸说:衰退时代-普通人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经济:CPI回升难掩下半年需求隐忧· 46 条信息
#中国经济衰退
#经济转型
#行业机会
#方脸说
#普通人出路
分享
评论 0
0
东方网-东方网
3个月前
市政府常务会议部署加快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推进...
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今天(6月10日)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按照市委部署,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建设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推进商务楼宇更新提升。
#市政府常务会议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上海发展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央视网-人民网
4个月前
财经观察:制造业持续向高向智向绿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工业经济延续向好向优发展态势,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推进。
#财经
#制造业
#智能制造
#绿色发展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环球网-环球时报
4个月前
电车电池成主力,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增长并“转向”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和美国智库荣鼎咨询最新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对欧盟和英国的直接投资比上一年增长47%,达到100亿欧元。这是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七年来首次增长。
#电车电池
#中国对欧投资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新浪新闻-新浪网
4个月前
长三角,也开始“东北化”了?
文|凯风人口东北化,不再是传说。01全国最“老”的地方,不全在东北。 走在深圳、上海街头,最大感受是,一个遍地都是年轻人..._新浪网
#长三角
#东北化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佛瑞德里希4th😷
4个月前
我并不会象很多人那样担忧解体后的中国,中华沦陷区各新兴国家,会象古代中国的地方割据势力一样开始彼此攻伐。 因为改开四十年已经重塑了沦陷区的人口结构,已经令这片曾由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主导的土地基本完成了工业化改造。 这里已经是一座世界工厂,不再是一片农田。 农民会为争地、争水械斗。 但工人之间的争斗不是这样的,在工厂之间,卷的是效率,争的是订单,竞争激烈但几乎不可能牵涉武力。 而解体,事实上,是中华沦陷区在无法完成整体转型时的无奈选择,是一群无法既保留现有产业生态规模又保留现行政治秩序的人,为尽量保留现有产业生态规模,对现实作出的让步。 是在改开时代形成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受益者群体,通过在政治上的重新设计和重新构建,尽可能保留既得利益的尝试。 帝国解体,本质上是什么? 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亿万生灵,要舍政权而保经济。 对许多掌握着在地资源的人来说,则是舍特权而保财富。 因此由他们主导构建的新秩序,只会是为保经济、保生产、保民生服务的新秩序。 只能是和平秩序。 尤其是对那些沿海富裕省份来说,对江浙沪闽粤桂港等地来说,在现有的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上构筑一种前现代的,类似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秩序,并为维持这种秩序类型放弃与欧美甲方的经贸合作,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在经济层面已经工业化的新兴国家无法不成为工业国家,无法不成为现代化国家,因为在既有的经济基础上构建前现代的、基于帝国意识形态的旧式国家,等于全盘重起炉灶。 促成中共帝国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承认我们独派的努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不是我们,是中华沦陷区在经历四十多年的改开,经历经济层面的发展之后出现的,经济基础与政治秩序越来越明显的不适配。 是中共坚持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而这笔中共政权对历史欠的债,需要它以命偿还。 中共不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肯承担构建一份全新的、能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秩序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所以,虽然它竭力维稳,在社会因经济基础与政治秩序不适配导致的一次次震荡中,它只能被推翻。 经济基础在呼唤一份与自身适配的政治秩序,在这种时刻敢承接历史使命的人,能构建起恰当政治秩序的人,才是历史选择的人,才是“天命所归”。 我一直希望,即使中共帝国的覆亡不可避免,在其覆亡期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的发生和叠加不可避免,生活在沦陷区的亿万生灵也能少遭些劫难,少受些苦楚。 因此我反复思考,在中华沦陷区现有的经济基础上应该构建怎样的政治秩序。 因为越快找到适配的政治秩序,因经济基础与政治秩序不匹配导致的社会震荡就能越快平息。 如果没有人提前思考这些问题,提前拿出可供大众参考的建议,社会就只能“艰难探索”,只能在一次次试错中,一次次走上弯路再掉头的迷茫中,不断支付代价。 那都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 而且不仅是底层平头百姓会支付代价。 试图逐鹿中原并在已半成型的工业社会基础上构筑古代皇朝的豪强,一样会付出代价。 历史也是会收“智商税”的,死神的镰刀收割强者的生命,并不比收割韭菜更艰难。 我相信在中共中央变得更加衰弱之后,在沦陷区因经济基础与政治秩序的不适配持续震荡,帝国趋于解体,旧秩序即将崩溃之际,能脱颖而出的,会是些聪明人。 会是能在现存的经济基础和人口基础上顺势而为的人。 因此,我相信在沦陷区成功构建起新兴国家的各地建国者,都会是以建设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和有意愿并有能力与邻国保持现代化国际关系的人。 道理很简单。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华沦陷区在全球市场上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不是低人权优势,是已经形成的产业生态规模。 而这个规模是通过各省各地的经贸合作实现的。 在政治上,中共帝国必须解体,必须分裂成规模足够小,不致令欧美列国有安全担忧的多个小国。 但在经济上,世界工厂需要尽可能保留其现有规模,才能既符合乙方的需求也符合甲方的需要。 因此,不是攻城略地,而是与邻国合作,才是各新兴国家的致富之道、强国之道和生存之道。 看不透这个道理的人在乱世中就算能乘时而起,也不可能笑到最后。 时代不同了,按中国古代构建皇朝秩序的思维模式去构想后中共时代的局势发展,一定会离题万里。 在别人修现代化高楼的同时,拿同样甚至更多资源去修猪圈的人,会输掉所有。 而真正懂得趋势的建国者,会学会象世界工厂的车间主任一样去思考,去构建不影响生产的厂区秩序。
#中国解体
#地方割据
#工业化
#经济转型
#社会变革
分享
评论 0
0
勃勃OC
6个月前
特朗普认为,要按照他的设想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改造美国,关键在于重振全国各地的工厂和铸造厂。然而,这种复兴不仅极不可能实现,而且推动这一目标的努力将给美国人带来高昂代价和损害。 “美国应该制造更多产品”这一理念颇具吸引力。我们都习惯将一个富裕而强大的国家想象成一个拥有庞大工厂、浓烟滚滚、生产并向全球销售商品的工业巨头。但它反映的是过去,而不是未来。 如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体几乎都以服务业为主导。在全球最富裕的工业化国家中,服务业占据了绝大多数就业岗位。在美国,服务业占据了80%以上的非农就业岗位,而制造业的比例不到10%。美国向世界出口的标志性产品是软件及软件服务、娱乐、金融服务等无形资产——在这些领域,美国与全球的贸易并非逆差,而是顺差。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因为当人们变得更富裕、更受教育时,他们在服务上的消费增加,而对商品的需求减少。1960年,美国消费者在商品上的消费支出占比超过50%。到2010年,这一比例已降至33%。对企业而言,利润也更多来自服务,而非商品。 在过去40到50年间,制造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占比以及制造业就业在总就业中的占比,在几乎所有发达工业国家都稳步下降。1973年,美国的制造业就业占比约为25%。如今,这一比例已降至约8%。英国、加拿大,以及德国、法国和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强国也经历了类似的下降趋势。 那些努力振兴制造业的国家,如日本和德国,以及那些通过严格劳动法保护工人的国家,如法国和意大利,都见证了制造业的衰退。而且,它们也错失了如今主导全球经济的服务业机遇。德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在数字经济领域几乎没有任何领先企业——除非你愿意把一家已有50年历史、排名仅属二线的软件公司SAP算作例外。 相比之下,美国更加开放,因此也更具创新力。正如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所说,美国已悄然成为全球服务经济的主导力量,每年出口1万亿美元的服务。她指出,在美国,专业和商业服务行业的平均时薪为43.60美元,而制造业的平均时薪仅为34.83美元。因此,不要再沉溺于对制造业的怀旧情结了。现实是,服务业是全球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领域,创造了更高的利润和优质的就业机会。 试图通过保护主义复兴制造业,本质上是在违背基本经济规律。在自由市场中,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不断进行专业化调整。我之前引用了万斯在“美国活力峰会”上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表示,特朗普政府将通过关税来保护国内产业,并承诺提供大量税收减免和政府支持以促进创新。但资本主义的历史一再表明,国家和企业的创新动力并非来自税收优惠和折旧政策,而是源于竞争。这正是市场的运作机制:它强制提高效率。如果让美国企业和工人避开竞争,最终得到的不会是活力,而是停滞。
#特朗普
#美国经济
#社会改造
#政治变革
#工业复兴
#制造业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红网-央视新闻客户端
6个月前
钢铁大省“变身”算力大省 河北如何吸引大数据产业扎堆落户?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4年)》显示,河北省综合算力指数排名跃居全国首位。我们将依托全省算力优势,以大模型在制造业领域规模化应用为牵引,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河北
#大数据产业
#算力大省
#经济转型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