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制造业发展
关注
人民网-人民网-人民日报
4个月前
税惠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超六成惠及民营经济
本报北京2月26日电(记者王观)国家税务总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26293亿元,其中民营经济纳税人(包括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享受相
#税惠政策
#科技创新
#制造业发展
#民营经济
分享
评论 0
0
lidang 立党 (劝人卖房、劝人学CS计算机、劝人投美股SP500/纳斯达克100第一人)
4个月前
这些年,我一直脑海中有一个猜想,这个猜想就是, “本轮全球贸易自由化和产业链转移,将终结于中国” 以前人们研究国际贸易,20世纪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和消费电子最先强盛于美国,然后转向德国和日本,然后德国转向东欧,日本向韩国,然后是东南亚四小虎和台湾,然后是中国大陆, 特点就是, 发达地区人力成本高,工程师素质和团队一流,于是就把组装逐步转移到下一级的国家, 下一级的国家最开始拥有大量低廉的劳动力,比较好的基建、交通物流、港口和水电网,大量承接从纺织到中低端制造业,逐步实现了城市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培养出了本土制造业研发和工程师团队,开始抢占消费电子、白色家电、机电产品和汽车等核心产业,人力成本开始飙升,然后组装工厂再转移到下下一级国家, 于是产业转移的链条,从美国,到日本,到韩国,到东南亚四小虎,到台湾,到当今的中国大陆, 很多人开始预测,中国大陆最终也会转移,目标无非是目前人力成本更低的印度、孟加拉、越南、掉队的四小虎、墨西哥, 尤其是过去几年美国对中国贸易战,用关税逼迫了大量制造业转移出中国,一部分进入墨西哥(为了享受对美国0关税),一部分进入了越南(比如被迫要求全球布局产业链的苹果、三星),一部分进入了印度(满足印度合规本土要求), 总体看上去,从2020年开始,从中国转移出制造业的链条还在继续,但是有五个问题: 1. 所有从中国转移出去的制造业环节,没有一个是因为成本比中国更低而自下而上主动转移的,往往都是中美贸易战的结果,是自上而下的压力, 也就是说,企业愿意花额外的成本,去满足中美贸易战或者美国企业的合规要求,而不是因为“离开中国更便宜”, 实际上,中国劳动力成本(时薪的性价比)、基建、物流、港口甚至一些税收减免政策,依然是全球最顶级的——目前越南、印度、印尼、马来西亚、墨西哥这些地方,还远远落后; 2. 外贸制造业上游留在中国,生根发芽,拥有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态,这个生态是由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培养的工程师、蓝领工人、资本、政府、基金、基建和交通物流等等一起构成的,是同一语言,同一政策,同一价值观,同一市场,并且内部已经形成了充分完全的竞争和协调, 而在中国大陆之前的日、韩、台、亚洲四小虎、德国,是没有这种制造业生态的;未来有机会承接转移出中国的这些经济体,也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3. 中国还存在非常激烈的内部竞争和内部转移,比如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的地方政策优势竞争,比如河南、湖北、川渝大量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能和制造业生产线, 在中国内部高强度的外贸制造业生态竞争下,无论是日韩台,还是越南、印度、印尼这些地方,都拿不出更大的优势来对比; 4. 中国还赶上了机电智能化的高峰,也就是所谓“工业机器人”,实际上大量自动化设备进入中国工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虽然和自媒体鼓吹的“黑灯工厂”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但是在之前的美日韩的转移链中,确实还不够成熟,而中国这一轮属实是完完全全吃上了红利; 5.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本土是一个14亿人、单一语言、单一文化、单一价值观的巨大社会,既是市场,也是人才库,更是大公司, 所以中国在制造业生态里,完全有能力、有资源、有机会先进行内部孵化,等孵化成功后出海,必然势如破竹, 最典型的就是手机市场,从2010年之前的上百家山寨机百团大战,淘汰率99%,经过一轮轮死亡厮杀,到最后中国本土跑出华为、小米、oppo、vivo,然后逐步实现国际化,抢占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一半的份额, 再比如中国的白色家电、电视、机电产品、光伏和电池等等,很多长三角和珠三角企业,都在一轮轮本土厮杀和竞争中先存活下来,然后走向国际市场,赢得优势。 总之,依然很多人认为,一些制造业尤其是消费电子组装将一步步转移出中国,但是目前看起来,都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和合规要求, 然而当年美国、欧洲、日韩企业在中国疯狂落地,可不是什么政策要求,是实打实地看中了中国廉价的蓝领工人成本,看中了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廉价的土地和完善的基建,看中了各种落户税收减免政策,是实打实地来互利共赢的。 现在看来,越南总体体量太小,尼日利亚和印尼自身社会还有大量问题,印度不仅腐败且行政官僚,而且一个熟练掌握英语的高中生根本不甘心干制造业,总之各个国家都还有各自的问题, 而中国自己还拥有一个14亿人口的人才库和大市场,本身就是自己最好的备份和缓冲区,河南、山东、湖北、四川、重庆还在抢长三角和珠三角舍弃的产业,还有大量劳动力(可能比8小时工作制的越南更便宜)等待投入市场,还有一个14亿人的、稳定、统一、共同价值观、自上而下管理的稳定大市场,还有各种过剩的产能眼巴巴地等待内部消化, 我这里提出几个大胆的猜测: 1. 产业链转移到中国大陆,是全球贸易的最后一站,是全球市场的最优解——不会再因为成本、税收和基建的问题,再一次大规模向外转移了; 2. 墨西哥、越南、印尼、印度、埃及、尼日利亚、土耳其,可能会分到一些地区政策红利的制造业,或者大量承接纺织业这种纯手工行业,但不可能、没能力、没机会大范围承接来自中国的外溢出来的中低端制造业产能; 3. 随着中国大陆上游的发达地区(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日韩、台湾等等)逐渐制造业空心化,中国大陆未来20年会逐渐吃掉最后的制造业山头(汽车、半导体制造、精密仪器、新能源、大飞机); 4. 对中国的光刻机制裁,可能会减缓中国半导体制造完全国产自主可控的进度,但这个目的最终会达到终点, 对中国的关税制裁,可能会让更多的制造业分流出中国大陆,但是不会从根源上打击中国的制造业地位, 对中国制造业带来巨大波动的,更有可能是能源和矿产(铁、铜)等原材料价格的波动。
#全球贸易自由化
#产业链转移
#中国制造
#制造业发展
#国际贸易
分享
评论 0
0
新华网-新华网
4个月前
超2.6万亿元!2024年我国有力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超2.6万亿元!2024年我国有力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2024年
#科技创新
#制造业发展
#经济支持
#国家政策
分享
评论 0
0
勃勃OC
6个月前
数据显示,中国留守儿童数量居世界首位,2020年为6,700万。2023年,中国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城市居民的一半,约为3,000美元,而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000美元。 这就是我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大力发展制造业”能让中国普通人欢欣鼓舞、拍手称赞、弹冠相庆,乃至最终实现生活幸福的原因 全产业链,制造业,和你有什么关系? 你住的鸽子笼变大了,还是月薪增加了? 制造业和农业一样,是社会经济的最底层,最上游。谁会拿“大而全”来引以为傲啊? 说的不好听,制造业创造的社会价值,还不如人家服务业、信息业、AI业、金融业的一根脚趾头 都说美国金融业是“脱实向虚”。请问,有人知道金融背后所代表的价值是什么吗? 流动性、融资都是次要的。法治和诚信才是关键。这些都是无价之宝,这也是中国永远不可能具有的东西 没有法治,没有诚信,没有思想家,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没有liberal arts。无路可走,所以才去卷制造。 制造制造,这难道不是牛马才干的活? 不以为耻,竟然反以为荣?和亩产万斤,大炼钢铁一样。卷制造,将是大一统政权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第二大错。 认为制造业能强国,而服务业、金融业全部清零的 该国必亡
#中国留守儿童
#城乡收入差距
#制造业发展
分享
评论 0
0
Eason Mao☢
6个月前
中国制造2025一个坏消息,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中国制造2025没人提了。 好消息是没人提的原因是它基本上已经完成了。 中国制造2025在去年,也就是2023年基本上已经完成。大部分超标完成。所以2025中国制造已经是一个历史文件,不具备现实意义。可以放进档案馆了。 我们来细数一下这份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的重点领域的发展情况。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方面中国的市占率目标是从43%到65%,截止到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达57.2%。 航空航天装备:中国的C919大型客机开始服役,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市场垄断,现在的订单已经高达1200架。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现已登顶全球,中国造船业的生产能力是美国的200多倍。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中国高铁独步天下。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毫无疑问,世界第一,全产业链都很强。 电力装备: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发了目前世界上最高效、最清洁的燃煤发电机组,我们还建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力发电机组、最高效的太阳能发电站、最剽悍的风力涡轮机,以及最先进、最大规模的远距离输配电网络。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中国企业现在可以自主设计和制造世界上最先进的超导磁共振系统,而且其价格仅为西方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拥有中国核心技术,比例从2020年的43%预计提高到2025年的65%。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通信设备、工业软件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大部分既定目标。 本来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是到2025年中国的产业层次要到第三等的制造业强国水平也就是韩国这个层次。 结果到了2024年的今天中国几乎是在同时挑战第三等的韩国,第二等的日德以及第一等的美国。 十年前,我们还是太保守了。
#中国制造2025
#高档数控机床
#工业机器人
#制造业发展
#战略完成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