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迈克尔·哈德森
关注
陳軍
12小时前
前天本人发了一篇批评许成钢教授关于“民主资本主义是否必然是科学创新的前提条件”的短文,并在文中指出其“中国没有遵循国际秩序”的说法,带有迎合西方主流叙事的倾向。 如何理解并解析由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当然可以从多个角度和方法论进行探讨。与其我们继续从“西方民主”与“中国专制”这种对立的意识形态框架中争论,不如听听美国学者对此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如果从他们的立场去审视其自身国家的历史和叙事逻辑,不仅比我们主观投射出来的美国制度优越更接近真相,也往往更具启发性和学术价值。 下面我来介绍这样一位美国学者——迈克尔·哈德森(Michael Hudson)给读者。他与许成钢一样是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但不同的是,他的学术与职业经历极其丰富,至今已出版近二十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涵盖经济帝国主义、债务史、金融化以及古代经济等主题。仅从部分书名即可看出其研究方向:《超级帝国主义:美国帝国的经济战略》;《援助的神话》;《全球断裂:新国际经济秩序》;以及《杀死宿主:金融寄生虫与债务如何摧毁全球经济》(更多书目见文末附录)。这些作品的核心在于揭示、解构并批判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如何建立符合其需求的国际经济秩序及背后的运行逻辑、商业利益与历史过程。 在整理哈德森的著作时,本人联想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马孔多》系列故事——从哥伦比亚等南美国家如何因早期殖民政策带来的破坏,到后来令他震撼的南半球国家试图摆脱美国方面压迫和要求的努力,他写出了整个拉丁美洲人身份认同的伟大寓言。当年本人沉浸于他的《枯枝败叶》和《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这些小说时,曾以为书里所描绘的香蕉共和国底下的经济衰弱、城镇凋敝、平民绝望的离奇故事只是在他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想象与隐喻。如今结合哈德森的分析和研究再回看,才发现这些故事的背后深刻地揭示了拉丁美洲超过一个世纪以来的现实:西方金融资本与国际财团为了攫取当地的资源与土地,在利用他们廉价劳动力牟取最大商业利益的同时,如何一步步摧毁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基础与民族尊严。 接下来,我将以小标题的方式,简要梳理哈德森在《文明的命运:金融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以及其他著作中,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历史形成及核心观点的阐述。 一、哈德森思考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在当代中国的思想界,尤其是在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学术语境中,存在一种独特的张力:一方面,对西方制度与理念存在根深蒂固的理想化倾向,认为只要“学习”西方、模仿其制度设计,国家就能自动获得繁荣;另一方面,缺乏真正深入到西方内部批判传统中的学术态度,缺乏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运行逻辑与内在危机的反思。这种“选择性借鉴”,往往导致学者们在批评中国问题时,不自觉地陷入了西方叙事所设定的框架之中。 中国发展“低人权优势论”的模式极具代表性。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靠的是极权体制对劳动力的剥夺式利用,是在低福利、低人权保障条件下,通过牺牲社会公正与环境成本换取的竞争力。这种论断看似尖锐,但其深层逻辑把中国的成功归因于“体制落后”,而隐含地把西方制度设定为“理想模型”。换句话说,这种批评仍然默认西方的制度优越,认为只要中国向西方靠拢,不挑战他们所代表的普世价值/国家利益,就能解决发展中的所有问题。 然而,若我们真正阅读美国学者的著作,尤其是像迈克尔·哈德森这样的学者,就会发现一种完全不同的知识态度。哈德森并非站在“外部”批判资本主义,而是作为一个美国内部的经济学家,毫不留情地剖析美国体制如何一步步自我掏空,从工业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蜕变为金融资本主义的寄生逻辑。他不仅揭露了美国如何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工具,把全世界纳入以美元为核心的依附结构,还进一步揭示了这种结构如何反过来掏空欧洲,乃至连英国这样的前帝国也不得不成为美国的附庸。 一
#许成钢
#国际秩序
#迈克尔·哈德森
#西方批判
#金融资本主义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