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很多人转发的Charlie Kirk的「极端言论」,我发现有不少是来自于一种辩论技术:给对方设计一种极端两难的问题,逼迫他做出二选一的选择,他选择任何一个,都会是道德上的重大缺失,你就可以火力全开了。 中国男人都被这么算计过😂,问你:女友和母亲都掉进河里了,你救哪一个。你回答救女友,你就是不孝,狼心狗肺!你说救母亲,他又说你:冷血,对爱人见死不救!都会落下重大把柄。 江湖传闻Charlie Kirk表达过:假如十岁的女儿被强暴怀孕,也要把孩子生下来,就是这种坑。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出处,请看后面所附的video👇 这不是、不是、当然不是(重要的事说三遍)Charlie主动设计的场景,是在和一位支持堕胎的女士辩论时,女士强行设计的一个二选一的场景,类似于“女友和母亲同时掉进河里,你救哪一个”。 视频中女士问:“如果你有一个女儿,10岁被强暴了,怀孕了...”提问过程中Charlie多次试图中止这样的假设,但女士坚持要Charlie做出二选一的选择,Charlie说:“ The answer is yes. Baby will be delivered" 当接下来Charlie说 "Let me tell you why?"让我告诉你为什么的时候,这段视频就停止了,可见剪辑这段视频的人,需要的只是逼迫Charlie做出一个看起来荒谬选择,一点不想给他机会,向听众解释。如果万能的网友能找到完整的视频,麻烦在留言里贴出来。 请注意Charlie说 Baby will be delivered. 他说的是“deliver"这个英文词,中文意思是:送交、送达。因为从Charlie的信仰出发,生命的主权在神,创造生命的是神,所以人职责是deliver,是像信使一样,把生命带来这个世上来。Charlie在许多场合说,他是“100% pro life",是以保全生命为底线,所以他说,如果是他做选择,baby will be delivered. 但是,设计一种在现实在发生概率极低的极端场景,这本身就不是要反映真实世界,真实世界里常常不是二选一。Baby will be delivered,也并不等于母亲的人生就毁了,也并不意味着母亲就一定铁心想流产掉这个婴儿。 看这段视频,我反而认为故意挖这种坑的人很极端,可在Charlie hater的同温层里,反而认为Charlie很极端,大家的认为提问者极端的,请在留言里写1,认为Charlie极端的,请在留言里写2.
泽连斯基离开华盛顿之后,前往了英国。英国是大西洋对岸(英国不属于欧洲)支持乌克兰最坚定的国家。小泽的意思是:从美国损失的援助,希望欧洲+英国能补上,他很快就会知道欧洲“坚定支持“的含金量。 事实是:欧洲自己并没有一致的军事战略,比如:陆军在军队的比例;陆军单位的配备,都没有一致的标准。欧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军事规划。 英国这样的国家忽视陆军,2015年以后英国陆军的规模缩减到只有80,000人上下; 德国虽然有经济实力,但深受二战负罪感的束缚,一直对提升军事实力持僵化消极的态度,每一任政府都不把提升军力当成自己的政绩,也不希望选民关注这个话题。2023年,德国陆军常备军只有62,000人。 因为欧洲大国们长期忽视陆军,造成陆军军事工业只保持极低的投资和产能。作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的德国,对增加远程打击力量也持非常消息的态度 2010年以后,德国的”金牛座“长程巡航导弹,再没有大规模采购过,处于可用状态导弹的大约只有2010年的一半,约300-350枚。 欧洲统一的军事战略,仅限于反恐、打击海盗等领域。完全不适合于面对一场大规模的陆地战争。在俄乌战争爆发前,客观讲欧洲陆军第一大国就是俄国斯。 欧洲的再一大硬伤是,没有在军事上能起领导作用的大国,分散不足的力量也难以整合起来。欧洲难以有一个国家有足够实力发号施令,把军工生产份额分配给各国 泽连斯基为什么会执著地认为欧洲会替代美国,成为他的主要后盾?让人很困惑。有时候我想,泽连斯基毕竟还是“先天不足”,在国际和历史视野方面有缺陷。如果欧洲国家能受这次川、泽吵架事件刺激而有所作为当然是好事,我们很快就会看到结果了。
在社交媒体上,出来谈《布达佩斯备忘录》的,大多可归入中国大陆的翻墙群体。因为墙内充斥着《布达佩斯备忘录》美国负有对乌克兰安全义务这种观点。但是你会发现,不论欧洲国家、还是乌克兰自己都不在正式场合提《布达佩斯备忘录》,为什么呢? 虽然不一定提到这件事的人都是网军,却也反映出中文圈的信息匮乏。在外交文件中的《备忘录》,约束力还弱于政府会谈的《联合声明》、或公报。 《备忘录》要么是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的信息——有这些这些事,是我们要解决的。另一方接受了《备忘录》不表示认同。 也可以是会谈后的会议记录,表示我们谈了这些事,有这些初步共识,以后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达成政府间的《联合声明》,或更进一步形成条约。它是一种过程中的文件,《布达佩斯备忘录》属于这种性质,它是一种协商后的、建议性质的文件。不代表政府确定的立场,所以弱于《公报》和《联合声明》。 政府公报、和联合声明,又弱于国际条约。条约需要签约国的立法机构(议会)批谁,视同于同国内法效力。 如果美国和乌克兰签有安全保障条约,类似于美日安保、美菲安保条约,则有硬约束力,任何一任总统都需要遵守。如果只是公报、或声明,下一任总统有完全的权力视需要而调整。不对前一任的政策性声明负责。《台湾关系法》是美国的国内法,对任何一任总统都有约束力。 以上只是科普,不代表立场。
这两天因为川普启动的与俄罗斯和谈,为他招来了许多骂,特别是说他抛弃了乌克兰和欧盟,要单独去和普京媾和,宰制乌克兰的未来。乌克兰反侵略三年,有巨大的付出,是当今世界上民主和专制对抗的前线之一,关心她的命运,担心她被逼接受城下之盟心情可以理解。不过很多意见还是情绪成分更重,而且断章取义的资讯,扭曲的资讯这两天充塞着各个角落。比如:说2月12日川普先给普京打了电话,再通知泽连斯基,这表示川普心里把普京放在第一位。 其实有记者问过这个问题,川普对此解释过了。因为在1月20日之前,川普已经见过了泽连斯基,在和普京通电话前,川普团队和泽连斯基已经有过了几轮磋商,甚至已经有了乌克兰稀土换军火的提议。川普就任前、和上任的头两个星期是先和乌克兰磋商,然后才给普京打电话的。但是在2月12日打电话当天,是普京在前、泽连斯基在后,只截取一个切片来说事,是不客观不全面的。 另外说谈判抛开了欧盟和乌克兰,事实是川普有两个特使,一个与俄罗斯谈判特使、也同时他的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另一个是他的乌克兰特使凯洛格。威特科夫在沙特的时候,凯洛格在欧洲。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也没停止。 所以现在舆论场中的声音有很大一部分是扭曲失真、是情绪的发泄。凯洛格将军表示自己来欧洲的使命是倾听,盟国有什么抱怨和担心都可以说,不是来传递什么立场的,也不施加威胁,说明美国政府目前并没有要抛开欧洲的既定想法。而冯德莱恩最新的表态,愿与美国携手(partner with),达成持久公正的和平,也意味着欧盟的思路也正在发生变化,从一部分成员国坚持普京必须被打败、乌克兰必须恢复她2014年以前的疆界,转到达成务实和平上来。只是这种和平是公正、可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