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困境

Morris
3周前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曹操行刺董卓失败,仓皇逃亡至中牟县,被守关军士擒获。时任中牟县令的陈宫,在灯下审视这个被通缉的要犯,心中翻涌的却不是对权贵的畏惧,而是对天下忠义的向往。他认出了曹操,也看懂了曹操刺董之举背后那份匡扶社稷的征途。我愿弃此官印,随公共图大事。这一夜,陈宫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他抛弃了安稳的仕途、妻儿与名节,仅凭对一份理想的认同,便与一个逃犯踏上了吉凶未卜的征途。这份决绝的追随,源于他相信眼前这个人是能抵挡乱世的英雄。此刻,他们是真正的生死之际,是亡命天涯的同路人,是彼此唯一的火光。 然而,这份刚刚缔结的信任,很快在成皋吕伯奢的庄院外,被击得粉碎。因误听磨刀声而疑心被害,曹操挥剑屠戮了吕伯奢的家人。在得知误杀后,面对此孤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唯恐他回家见惨状后报官追捕,为绝后患,竟挥剑将吕伯奢也斩杀于道旁。陈宫惊呆了,因为你弃官献命,原以为你是忠义之士,不想竟是如此不仁不义之徒。那一刻,他手中的剑几乎要挥向曹操,但他最终没有下手。是出于旧情,是出于对未来的茫然,还是乱世中无奈的妥协,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从那一刻起,他心中的曹操已从英雄变成了枭雄。他转身离去,背影如刀。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在徐州为报复仇而进行的大屠杀,彻底击碎了陈宫最后的幻想。他亲眼见证吕伯奢一家的悲剧,在徐州被放大至无数平民身上。他意识到曹操骨子里的那种为达目的不惜代价的冷酷并未改变,只是随着权力的增长而愈发膨胀。于是,他做出了最决绝的反击,联合张藐迎吕布入兖州,几乎颠覆了曹操的基业。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背离初心的故友,最激烈的控诉与惩罚。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下邳城破,白门楼上,这对恩怨交织了近十年的故人再次对峙,曹操试图用现实利益挽回。宫台,今日之事如何?卿老母妻子,又当如何?陈宫的回应冷静而锋利:我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而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反而用曹操标榜的孝治仁政将其架起,迫使他必须善待自己的家人。最后,他直面曹操,也直面他们共同的过去,请出就戮,以明军法。他不要宽恕,不要妥协,他要用自己的死,来完成对吕伯奢事件以来内心道德困境的终极解脱,完成对那个曾在吕家灵魂震颤的年轻县令的交代。他的死,是对曹操“宁我负人”的哲学最彻底的否定。 陈宫赴死时,曹操弃而送之,《三国志》记载,他照养其母,嫁其女,皆厚代之。这些举动,与其说是虚伪,不如说是对那个曾经干净的自己的告别。陈宫要的从来不是权谋与疆土,而是世人道统高于正统的精神坚守。他先投曹操,因其看似能匡扶汉室;后迎吕布,因其需要制衡曹操。他始终在寻找能承载理想的容器,哪怕这个容器布满裂痕。然而,人生南北多歧路,君向潇湘我向秦,曹操早已明白,在这乱世中,首先要活下来,要掌握权力,然后才谈得上理想。他屠城徐州是为立威,放弃原则是为集权,所有的不择手段,都是为了那个天下归心的终极目标。 白门楼上那四声公台,第一声轻,第二声重,第三声急,第四声怕。可以说,这时候曹操眼里的陈宫是最好的陈宫,而陈宫眼里的曹操却是最恶的曹操。事实是,曹操给的台阶很宽,宽到能容下一个时代的转身;然而陈宫的退路却很窄,窄成白绫一丈,刚好能悬住文人的傲骨。原来这世间最痛的挽留,不是留不住喜欢的人,而是留不住曾经那个干净的自己;这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从阶下囚到坐上宾,而是理想主义者与妥协之间那半步始终不肯迈出去的距离。 从此往后,曹操麾下仍有荀彧的守正、郭嘉的奇谋、贾诩的明哲,但再也不会有陈宫这样用生命与他辩论理想该用什么代价换取的诤友。当曹操最终统一北方,在邺城泛舟玄武湖时,不知是否还会想起,很多年前在兖州有个叫陈宫的谋士,曾与他并肩而立,那时他们相信可以共同结束这个乱世,却没想到最终先结束了彼此的信任。 千载之后,陈宫的抉择依然如镜,映照着我们每一个人。他所坚守的是世人之道,不可屈从于现实之势的精神气节。人生的道路虽常需权衡与进退,但总有一些底线值得守护,总有一些坚持高于成败。他的背影不只是史书中的一页,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告诉我们在现实的重压之下,人依然可以选择站着,并且有尊严地走向自己的结局。在每个人都难免妥协的事件中,陈宫的坚守或许显得格格不入,但正是这样的“不合时宜”,恰恰照见了我们内心最深处对崇高的向往。当我们为现实所困、为生计所累时,不妨想想那个在白门楼上从容赴死的陈宫,理想主义或许会受伤,但不会死亡;道义或许会暂时失落,但永远不会过时。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未必都要做陈宫,但我们应当懂得敬重陈宫,因为它的存在,证明了人类精神可以抵达的高度,证明了在世俗得失的边界之外,还存在着更值得奔赴的生命远方。
唐柏桥
1个月前
刚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心情很难平复下来。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很想跟大家分享。 大约一小时前,我在一个购物中心看见一位老太太在扶梯上突然站立不稳摔倒了,而且还在缓慢地向下滑。她前面有一位比她年轻的女士不知如何是好。我在离她大约十米左右的距离,于是不加思索地冲上去扶住了这位处在万分危急中的老太太。还好很快有一位工作人员跑过来按住了扶梯停止键。否则,我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这时候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围了过来。没想到没有一个人夸我伸出援手,反而有一位中年男子指责我不应该去帮她。他说我不是专业人士,这样做还有可能导致对方伤得更重。他还指着老太太脚底的擦伤,似乎是在暗示那是我造成的。我当时真的生气了。我说,是不是我现在应该放手,因为当时我还在用腿和身体挡住她下滑。他似乎意识到了自己这样说不妥,不再做声了。然后保安很快来了。我也就松开了手。没有一个人说谢谢,包括旁边那位看起来像这位老太太的亲人的人。她甚至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我像做了坏事一样“溜”走了。。。。 我一路上在想,我到底应不应该这样做?如果下次遇到同样情况,我是否还应该这样做?我第一个念头是,当然应该这样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可是当我再仔细想一想,下次不能再这样做了。道理很简单,这个社会已经烂了,我这样风险太大。就如上次纽约地铁那位见义勇为的英雄,不仅没有得到嘉奖,反而被控杀人罪。如果我这次伸出援手,最后这位老太太不幸出事了。是不是也会怪罪在我身上,指控我过失杀人?对方家人如果再对进行民事起诉,向我索赔巨额罚款,我就惨了。想一想都后怕。。。。 我此刻的心情非常沉重。不是为自己受到冷遇—-我本来就不是为了那一声谢谢,也不是为这位老太太身体受伤——这样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而是为这个社会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而感到悲哀。中国人曾经哀叹社会变得越来越冷漠,有人遇到危险时无人伸出援手。我们也曾经指责过路人的冷血无情。没想到如今美国社会也变成了这样。呜呼哀哉! 如果你是我,下次遇到同样情况还会伸出援手吗?请你说出你真实的想法。
说到很多人转发的Charlie Kirk的「极端言论」,我发现有不少是来自于一种辩论技术:给对方设计一种极端两难的问题,逼迫他做出二选一的选择,他选择任何一个,都会是道德上的重大缺失,你就可以火力全开了。 中国男人都被这么算计过😂,问你:女友和母亲都掉进河里了,你救哪一个。你回答救女友,你就是不孝,狼心狗肺!你说救母亲,他又说你:冷血,对爱人见死不救!都会落下重大把柄。 江湖传闻Charlie Kirk表达过:假如十岁的女儿被强暴怀孕,也要把孩子生下来,就是这种坑。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出处,请看后面所附的video👇 这不是、不是、当然不是(重要的事说三遍)Charlie主动设计的场景,是在和一位支持堕胎的女士辩论时,女士强行设计的一个二选一的场景,类似于“女友和母亲同时掉进河里,你救哪一个”。 视频中女士问:“如果你有一个女儿,10岁被强暴了,怀孕了...”提问过程中Charlie多次试图中止这样的假设,但女士坚持要Charlie做出二选一的选择,Charlie说:“ The answer is yes. Baby will be delivered" 当接下来Charlie说 "Let me tell you why?"让我告诉你为什么的时候,这段视频就停止了,可见剪辑这段视频的人,需要的只是逼迫Charlie做出一个看起来荒谬选择,一点不想给他机会,向听众解释。如果万能的网友能找到完整的视频,麻烦在留言里贴出来。 请注意Charlie说 Baby will be delivered. 他说的是“deliver"这个英文词,中文意思是:送交、送达。因为从Charlie的信仰出发,生命的主权在神,创造生命的是神,所以人职责是deliver,是像信使一样,把生命带来这个世上来。Charlie在许多场合说,他是“100% pro life",是以保全生命为底线,所以他说,如果是他做选择,baby will be delivered. 但是,设计一种在现实在发生概率极低的极端场景,这本身就不是要反映真实世界,真实世界里常常不是二选一。Baby will be delivered,也并不等于母亲的人生就毁了,也并不意味着母亲就一定铁心想流产掉这个婴儿。 看这段视频,我反而认为故意挖这种坑的人很极端,可在Charlie hater的同温层里,反而认为Charlie很极端,大家的认为提问者极端的,请在留言里写1,认为Charlie极端的,请在留言里写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