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率

Cald@LSE
1个月前
怎么从对冲基金的角度提升你的Crypto交易能力? 大家好,我是 Cald. 我看到 Crypto 圈的朋友们,痴迷于寻找下一个百倍币,研究各种链上 alpha,但他们的账户净值曲线却常常波动巨大,很多人明明看对了方向,却死在了黎明前。 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交易体系里,缺了一个最重要的角色:一个首席风险预算官。 第一课:停止“头寸管理”,开始“风险预算” 我们先抛弃“仓位管理”这个词,它有误导性。它让你关注“我下了多少本金”,而机构关注的是“我分配了多少风险”。 在对冲基金,我们不叫“仓位管理”,我们谈论的是 VaR (Value at Risk) Budgeting。 每个 Pod(交易小组)在年初就会拿到一份风险预算,也就是一个明确的 VaR Limit。这就像你玩游戏,开局只有100点血量。你的每一笔操作,消耗的不是你的金钱,而是你宝贵的“血量”(风险预算)。 这个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交易的性质: 1.从追求无限收益,变为在有限风险下的最优解。 2. 迫使你将每一笔交易都量化为“风险单位”。 如何量化? 就要用到那个核心公式:预期收益 / 波动率。 一个高夏普率的交易,就是用极小的风险预算,去撬动一个潜在的高回报。而一个你“感觉良好”的 all-in 操作,可能在开仓的瞬间就花光了你整周的风险预算。 第二课:资产的风险,是动态的、非线性的 Crypto trader 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把资产当成一个静态的东西。 在机构眼中,不存在“比特币”这个恒定的资产,只存在“此时此刻的比特币”。 1. ETF 决议前的 BTC,和横盘震荡期的 BTC,它们的波动率预期是天壤之别。前者的风险单位可能是后者的5倍、10倍。如果你的 sizing(头寸规模)一成不变,那你其实是在用完全不同的风险去赌博。 2. 同样是 $10,000 美金,满仓现货 SOL,和用 $1,000 美金开 10x 杠杆的 SOL 合约,虽然名义本金不同,但它们在某一时刻可能占用的是你同等级别的风险预算。 专业交易员的日常,就是不断地对场上所有资产进行动态的风险评估。一个资产在重大事件(比如 CPI 数据公布、项目重大升级)前后,会经历 Volatility Shock (波动性冲击),它的风险定价会发生剧变。你的 sizing 必须随之调整,否则就是对风险的傲慢。
看了很多交易员,估计你们也关注了不少,有没有发现震荡时候玩的飞起的趋势里就基本上多空都会出错。我以前还纳闷,怎么有人趋势来了,无论多空都判断错?为啥能每次都错?Why baby Why?后来学习了期权我发现,原来震荡玩的溜的人本质是做空波动率,既双卖期权,期权卖方,也就是合约中的网格,昨天我们科普期权的时候有讲过,卖方的本质是做回归,做空波动率,做逆趋势的逆转。而期权买方,趋势滚仓,追涨杀跌,才是做多波动率,做趋势延续。 说到这里,我必须得提一下这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不对称了。你在震荡里扛单扛不死,因为就在一个固定的小区间,你在这个小区间靠扛单止盈赚钱,养成这个思想,你在趋势中就会想要多空反手,而在趋势里这样做是几乎没有容错率的,一旦反手错误,面临的就是爆仓。而做趋势盈亏比的趋势策略,只要你能有效过滤震荡,震荡的磨损你是可控的,震荡杀不死趋势交易,但是趋势可以杀死震荡。这就是为啥网格策略在没有爆仓前都是赚的,期权卖方的敞口管理需要很好的原因了。 所以,推荐你在震荡末期选择双买策略,不要继续网格策略继续做空波动率了,波动率爆炸(gamma squeeze)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这也是为啥我有从数学原理讲解过趋势交易中反手的用处。 关于反手的数学原理的视频放在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