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

曾志参加“革命”时只有十五岁。为甚么有那么多少男少女陶醉于革命呢?她回忆道: 面对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我热血沸腾,再也坐不住了。我从一个深居简出的教员家眷,一下成为抛头露面的知名人物。我还作了刻意的打扮,把留长的头发又剪短了,脱下旗袍,换上了男学生装,包扎上红腰带, 有时头上裹了块 红头巾,背著红缨大片刀, 看起来十分威武神气,人称红姑娘。 “革命”给了这个十五岁的小丫头甚么样的权力呢?是“抄家分浮财,包括放火”: 那时我身上有一种红的狂热、革命的狂热。最为可笑的是,有一回,我路过城门楼,突然觉得这庞然大物太可恨。工农红军攻城时,国民党部队就是倚仗这门楼阻挡革命军进城,这样的地方应该毁掉它。于是,一阵热血冲动,我一人抱来一堆干草跑上城楼,把二楼给点著了。 当我狼狈地从著火的门楼里跑出来时,一头撞见朱德和一大群围观的群众,朱师长不解地问我怎么回事。我说:“这个城门楼太可恶!妨碍革命,我把它给烧了。” 奇怪的是,朱师长竟没有说什么,只是很慈祥地笑了笑走了。(51页) 论者称: 朱德年长,不会以为门楼必须烧掉,他没有赞扬曾志,也许他认识到革命所需要的狂热并不定要表现为烧掉城门楼。但他没有纠正曾,也许正是因为革命必须有狂热,循蹈规矩、谦虚谨慎的人不会是称职的革命者,直到1959年庐山会议,他还说:“热是革命的基础。”(180页) 众所周知,在国人传统道德观念中,“杀人放火”属于极度凶残的恶行,完全违背孟子所云“人皆有之”的“恻忍之心”。那是“不把人当人”的兽性发作导致的。如果说,歌剧《白毛女》宣扬的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便成人”;那么,中共“革命”就是把人变成兽! ---张青:灭绝人性的“革命”及其“领袖”——读《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
朱韵和
1个月前
其间最为辛苦的,要数庐山的工作人员。最难张罗的,是各种五花八门、违背时令的食品。中共大员们来到山上,各住一栋小别墅,各有各的生活习性。 有一回,少林寺和尚出身的中共著名将领、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山避暑,庐山宾馆的一级厨师出于一片至诚,使出浑身解数,制作出了一席小碗小蝶的精美餐 点,恭请许司令员享用,大师傅一边站在餐室门口,净了双手,静候首长握手道泛。可是身体肥胖的许司令员一到餐室,见了餐上的小碗小蝶,便勃然大怒,一挥手,将满席菜肴扫到地上,骂道:“你们要喂猫呀?叫俺来吃你们的猫食?” 骂着一甩手回了房间,还气不打一处出。倒是许司令员身边一位秘书模样的人,忙向赫坏了的宾馆负责人解释:许司令军武出身,习惯用大餐,在中共的领导人中,以朱德、陈云、周恩来三位生活最为简朴,待人最为平易; 可是曾经在庐山管理局服务过二十余年的张先生却说:“我们最尊敬的德高望重的朱德总司令。他老人家几次来庐山,都是在七八月份。他老人家生活的确简朴,吃得也最节俭,规定中餐和晚餐,各要吃一个新鲜的蒸红薯。可是江西地方,包括整个中国南方,地里的红薯正在长藤,而上一年埋在地窖里的红薯又都早长了芽,不得不请党中央派专机去东北运来;红薯到手,已成了金红薯了。” 我们也晓得,在党中央领导人中,陈云副主席是真正的工人阶级出身,参加革命前是上海的印刷工人。他来庐山,从不要求给做特殊菜肴。基本上是大师傅们做什么,他就吃什么。他只是有一个习惯,大师傅每上一道菜,他必定要十分严肃递上一双筷子,让大师们自己吃第一口! ---灵犀青眼:舌尖上的“中共伟人”周恩来
朱韵和
8个月前
朱德遣妾 一九二二年,曾任滇军旅长的三十六岁朱德倦勤离职,带着六万大洋与四位姨太太由川至沪,想过一段快活赛神仙的悠闲日子。不巧,朱德接触上中共人士,迷恋上马列红,认为找到救国真理,决心脱胎换骨参加革命。其时时髦留洋,朱德决定留德,看看人家到底先进在哪里。不过,革命与赴德,可是一个 与原设计180度大转身的弯子,总不能带着四个老婆一齐去吧?为了处置四位姨太太,朱德与四位姨太太召开了家庭圆桌会议。朱德对她们说:现在我不想作军阀了,要做一个革命者,凡是革命者,只许一个太太;我尚有存款五万多元,留下两万作出国留学之用,还有三万多元,分作四份,每份八千元,你们每人一份;但我只能留一个太太,谁愿意跟我?请你们自己决定。 四位太太自然都抢着要“跟”,争闹起来,无法解决,只得采取最公平的抽签,结果最美丽的何太太抽中,其余三位各发八千大洋,予以“遣散”。 八千大洋可是一注大进帐,至少相当今天八十万,省俭一点,一辈子衣食无虞。三位太太跟了朱德这些年,也算回报颇丰,领回一笔不菲的“青春损失费”。后来,朱德在延安对范长江说自己“半生军阀半生红军”,这半生军阀可不是虚的,而是有四位姨太太及六万大洋作注脚的“实质内容”。 图:朱德和何芝华(贺治华) ---朱德遣妾:军阀造反的故事 作者: 裴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