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登录
#陈云
关注
中日政经评论
2周前
陈云想让自己的孩子们接班,貌似也没啥毛病,毕竟这是他们的动物本性。
#陈云
#接班
#动物本性
#家庭
#子女继承
分享
评论 0
0
海外爆料
2周前
🔥 看看陈云这个老国贼提议的 中共统治人民的阴招……
#陈云
#中共
#统治
#阴招
#老国贼
分享
评论 0
0
东方网-东方网
3周前
文献纪录片《风范:陈云的故事》 9日起在东方卫视播出
#文献纪录片
#陈云
#故事
#东方卫视
分享
评论 0
0
中日政经评论
1个月前
陈云的孙女陈晓丹和他的麦先生。
#陈云
#陈晓丹
#家庭
分享
评论 0
0
悉尼閑人
2个月前
陈云的外孙 董巍 这才是真正的接班人! 陈云名言: 接班人还 是要自己 子孙,给 就是权贵们的私 别人会挖我们祖坟。
#陈云
#接班人
#权贵
#权力传承
#董巍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华国锋倒台之后,中共党内的实际一把手和二把手无疑是邓小平和陈云。邓小平不住在中南海内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当时的台前表面上的一、二把手胡耀邦和赵紫阳也不住在中南海里,家在中南海深处的只有陈云和李先念。与李先念在中南海的家相比,陈云的家无论是面积还是档次都要高上好几个数量级,扩建和装 修的开销在当年都堪称天文数字。 王若水先生说,当时中纪委内部对此事议论纷纷,时任中纪委第三书记李昌把“党内群众反映”委婉地转达给了陈云,从此招致陈云的记恨。 胡绩伟先生顺此话题谈起自己女儿和陈云的女儿有过交往,一次应邀到中南海陈家作客,陈云女儿主动问胡绩伟的女儿“要不要见我爸爸?” 胡绩伟女儿回家后向胡绩伟描述说:她和陈云的女儿被秘书引着转了好几圈,进了好几道院门才达到陈云本人的住处。终于知道什么叫“深宅大院”,深不可测,让人直觉得瘆的慌。 接着,胡绩伟先生又说起了陈云另一项“搞特殊化”的例子。说的是项南在福建省委的前任廖志高在任时期,即已经开始了福建省对陈云的特殊供应,平时专门由公安部九局的一位科长负责,定期从福州、厦门等地向北京空运当地出产的时令水果及几种土特产。 至于廖志高与陈云之间是否还有更密切的关系,很少有人说得清楚,只能从廖志高下台后被调回北京,充当中组部顾问一职看出一点蛛丝马迹。整个邓小平时代陈云一直对中组部系统掌握着相当程度的控制权,而从省委一把手上退下来的老干部,绝不是随便抓出一个便可以出任中组部顾问的。 项南到任后,福建省此项专为陈云进行的“特殊任务”依“惯例”继续进行。项南正式到任的时间是一九八二年二月,大约过了一年多时间,他才无意中知道了这件事情。当他意欲探听个究竟时,那位公安部九局的科长居然虎着脸对他讲:“项南同志,这件事情你不要过问。” 堂堂一个省委第一书记,居然在自己的辖区内对公安部一个小小的科长所从事的“特殊任务”无权“过问”,项南怎么可能不恼火? 事后,项南到北京分别与胡耀邦等人谈起过这件事情,认为于党的形象不利,于陈云个人的形象不利。 当时的陈云不但是中央政治局常委,而且还兼任着中纪委第一书记。状告中纪委第一书记搞“生活特殊化”,岂不是“太岁头上动土”?更何况陈云生前向来是以“生活简仆”、“严于律己”著称于党内。把福建省给他的特供服务暴露出来,岂不是令人联想起当年在陕西华清池中享用广东新鲜荔枝的杨贵妃? 所以,深知此事份量轻重的项南,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把这件事情写成书面材料正式向上反映,更没有敢登中纪委的衙门。而项南的好心之所以传至陈云的耳朵,党内有一种说法是胡耀邦曾经向陈云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暗示过“注意影响”之类的内容。没想到陈云领导的中纪委方面居然先下手为强,想方设法给项南的政治仕途设障。 笔者当时把胡绩伟先生讲述的这一段向李锐先生求证,李锐先生好象是说了一句“陈云这个人很不真实”,,, ---李锐先生眼中的习近平(高新) 图: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和陈云在天安门城楼上交谈。
#中共权力结构
#中南海居住
#邓小平
#陈云
#胡耀邦
#赵紫阳
#李先念
#中纪委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赵紫阳提出请假休息 五月十九日上午,赵紫阳提出要会见邓小平,并提出请假休息。邓小平通过办公室主任王瑞林作出答复:“已作出决定的事,不能凭个人意志去否定、改变。请假休息,随意,不勉强。” 五月二十二日,陈云、彭真、李先念、王震等与邓小平会见,部分政治局委员列席在座。众老人就局势的发 展表示忧虑。邓小平表示:“事态恶化到这种程度,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但也不必忧虑。如果事态不能好转,我们只有采取平息措施。” 五月二十三、二十四日,分别有八十多名和一百二十多名党政军‘老人(以中顾委委员为主体)给邓小平写信,要求迅速平息政治风波,恢复社会主义正常秩序。 五月二十五日,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由李鹏主持,从上午九时开到下午七时,对北京局势恶化以及全国一些大城市发生暴乱事件,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平息,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意见和决策。 邓调江泽民到政治局参加领导工作 五月二十六日,邓小平接受政治局、中顾委的委托,召开了政治局、中顾委联合会议。 邓小平在会上讲了四点意见: 一、赵紫阳对事态的变化,要负青任。 二、动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已演变成反革命暴乱,目的是要打倒共产党,经查证,有外国(主要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卷入,也有境外人士卷入。 三、政治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是采取坚定措施、平息暴乱的时机了。 四、建议调江泽民到政治局参加领导工作。 五月二十七日,政治局召开会议,由杨尚昆宣布:经政治局讨论决定,停止赵紫阳党内外一切职务,接受审查;停止胡启立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职务。 ---邓小平“六·四”言行录(部分) ·黎自京·
#赵紫阳
#邓小平
#请假休息
#政治局
#陈云
#彭真
#李先念
#王震
#会议
#政治局会议
分享
评论 0
0
谷风
2个月前
选自己人接班不会变修,陈云同志果然老司机。
#陈云
#接班
#政治
#老司机
分享
评论 0
0
中国人研究院
2个月前
中美关税大战,中国肯定稳赢美国; 习近平有14亿人矿,川普有什么? 毕竟陈云说了,中国人饿死都不造反, 王岐山说了,中国人吃草也能活三年, 毛泽东还说了,中国人死一半还有一半, 朝鲜战争中的志愿军被冻成冰雕,也要跟美帝死磕到底。 美帝怎么跟中国玩?
#中美关系
#关税大战
#习近平
#特朗普
#陈云
#王岐山
#毛泽东
#朝鲜战争
#美中竞争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赵紫阳又对胡耀邦下台,,,进行解释。他说,重要人事问题不是我这一层所能定的,耀邦时也是如此。有时连参与意见的机会也没有。“六人小组” 也没有决定权。他们只能到几个老人那里听取意见。小平、陈云两人达成一致意见以后就能定下来。邓小平认为这个人不错,就调上来,认为不行,就让下去 。毛主席当年也是这样。“赵孟能使贵之,亦能贱之。”这是东方政治,也是中国政治的特点。这是无法改变的。 我当总书记,组织部长我能动吗?宣传部长我能动吗?不能。对宣传部长王忍之我很不满意,我还骂了他一次。我只能骂骂而已,我换不了他,因为有人支持他。耀邦一下台,他很快提出“第二次拨乱反正”。我问他:“拨谁的乱?反谁的正?拨胡耀邦的乱?不能全算是胡耀邦的问题吧?”我还说:“我知道,这话不是出自于你。”他急忙说:“是我说的,是我偶尔失言。”我批评他:“听到小平说‘主要是反左’,你们宣传部如丧考妣。这是什么精神状态?”和他在一起听批评的还有王维成。我骂他时胡启立也在场。 这一层人都不是在前台的人所能决定的。总书记耀邦不能决定我能不能当总理。在最高领导层的人事上我们前台的人没有发言权。真正有发言权的就是两位老人 (邓、陈)。第三位(先念)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只要两位老人达成了一致,就成了。稍微了解中国政治的人,不会相信耀邦下台我起了作用。 ---《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附录三《二访赵紫阳》 作者杨继绳
#赵紫阳
#胡耀邦
#中国政治
#人事问题
#六人小组
#邓小平
#陈云
#政治老人
#总书记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2个月前
邓胡赵体制,是这样的一种体制:胡耀邦和赵紫阳身处第一线,一个出任党中央领导,一个出任国务院领导。在他们后面,由老人们掌握着重大事情的最终决定权。第一线的胡、赵只不过是负具体执行之责而巳。这些以老人们邓小平为核心,以陈云、李先念、杨尚昆、彭真、邓颖超、薄一波、宋任穷、王震等人为主体。人们用汉代的“八老安刘”来戏称这种情况。然而,这“八老”对改革的目标并不一致,陈云和邓小平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就“谈不拢”。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牢牢地掌握着三军指挥权。他实际控制了国家的权力,却没有担任党和国家的最高职务。这成为邓小平时代的一个奇特的权力结构。当时他已经77岁,怕出现毛泽东、斯大林那样晚年的接班人危机。把胡赵推到第一线,有利于他身后的权力交接。但是,这种领导体制,有名义权力的人没有实际权力,有实际权力的人没有名义权力,而且第一线和第二线难免发生矛盾。一旦第一线和第二线发生矛盾,势必是有实权的第二线压倒没有实权的第一线。再加上第二线的邓小平和陈云“谈不拢”,在第一线工作的领导人就更难了。所以,“邓胡赵体制”是一种不能长期稳定的体制。 ---杨继绳:邓胡赵体制自相矛盾注定失败
#邓胡赵体制
#政治体制
#老干部影响
#改革分歧
#邓小平
#陈云
#胡耀邦
#赵紫阳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3个月前
如果说,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第二号领导人陈云的长子的话带有理论色彩的话,那么,中国第一号领导人邓小平长子的话就有实践的操作性。邓小平的长子邓朴方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原所长陈一谘曾有一段对话: 邓问:“一谘,你说说看,改革是什么?” 陈答:“任何改革都是利益和权力的再分配。要使那些穷 苦老百姓富裕起来,政府就要给每个人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和环境。” 邓笑着说:“你说的是原则。现实地说,我觉得改革就是:谁有本事,谁就从国家那儿捞一块!”邓朴方接着说:“过去国家把什么都管起来了,现在国家要松绑,要放权,就是要利益共享,谁能捞一块,就让他捞一块。” 陈说:“照你这个说法,那谁离权力近不就可以捞得多,还是一般老百姓吃亏吗?” 邓说:“你看历朝历代,总是能人先得利嘛!” 陈说:“不然,现代社会的实现,是要给每个人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 邓说:“你说的不错,但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开始能做到的。总是一部分能人先富起来,再达到共同富裕。”(《陈一谘回忆录》,香港新世纪出版社,2013年,第294-295页) “从国家那儿捞一块”,“离权力近的人捞得多”,这正是中国改革中发生的真实情况。中国的巨富多半是离权力近的人。离权力远的人不仅捞不着,还会被剥夺。“统治阶级的统治意识”就是“赵家人”搞特权的意识,就是“从国家那里捞一块”意识。特权阶层其所发能“捞一块”,是因为有制度条件。这个制度就是“权力市场经济”(也可称为“权控市场经济”),即权力操纵和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由于对公权缺乏必要的制衡,掌权者利用手中公权进行权钱交换、权权交换,一个个权力中心成为吸金“黑洞”,财富快速地向有权者和买权者集中。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宣扬,会召唤出“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所以,我对陈元校友的“阶级自觉性”十分震撼。近年来中国民间的“仇官”“仇富”情绪就是“被统治阶级”“阶级意识”的萌发。如果“统治阶级”还继续以“统治阶级的统治意识”大搞特权,就会逼出“被统治阶级”为保护“阶级利益”采取“自觉的行动”。试想一下,这时的中国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杨继绳:《进出中组部》前言
#邓小平
#陈云
#改革
#中国经济
#权力再分配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3个月前
“夺妻之恨” 毛、邓时代的中南海里男人和男人之间曾经有过的夺妻之仇也同样是以“仇将恩报”为结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所谓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里,邓小平和陈云为别为事实上的第一、二把手,巧合的是此二人在中共马上打江山的年代即都曾与党内同志有过“夺妻之恨”。 邓小平一生中结过三 次婚,第二次婚姻的女主角大名金维映,两人一九三二年在中共江西根据地结为夫妻。婚后一 年整,邓小平即因右倾机会主义路线问题受到内部整肃,金维映在由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李维汉主持的“清算”会议上登台揭发邓小平的“严重罪行”,继而干脆对李维汉投怀入抱,其“爱情的果实“即是已经退位的前中共中央领导人李铁映。不过日后李维汉另寻新欢,金氏则落得和毛泽东当时的妻子贺子珍同样的下场,被以治病为名强行送往当时的苏联。 (据公开资料介绍,金维映与邓小平离婚后,令邓小平痛苦万分,在邓小平生前,没有人敢在邓面前提“金维映”三个字;邓也只字未提金维映。 金维映1938年春被送往苏联,更由于“精神失常”而住进莫斯科郊区的精神病院。1941年秋,德军进攻莫斯科,金维映被砸死在精神病院内,时年37岁。 ---“夺妻之恨” 邓小平、陈云与中共党官) 中共建政之后,分管党内统战工作的李维汉一直是在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直接领导下工作,邓小平时代开始后,在考虑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时,亲自出任第一届主任职务的邓小平点名说“副主任要有维汉同志一个”。至于金维映为李维汉所生的儿子李铁映更是因为邓小平的大力提携,在一九八七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上成为那一届里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 也就在那次十三大上,邓小平和陈云之间达成的政治协议是邓小平保留军委主席职权,把中央顾问委员主任职务让给陈云,陈云则提出邓时代的顾委副主任薄一波留任,另外一个副主任位置留给宋任穷同志。而这位穷任穷的妻子子陈月英年轻时本是陈云初恋对象。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陈云在长征途中被派往莫斯科,不久陈月英便成了长征队伍里的中央纵队干部团政委宋任穷的妻子。 而陈月英为宋任穷生下的女儿宋珍珍长大成人后又嫁给了陈云的二儿子陈方…… ---当年若不是陈云力阻 江青脑袋已经被邓小平砍了(高新)
#夺妻之恨
#中南海
#毛泽东
#邓小平
#陈云
#中共历史
#婚姻纠葛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3个月前
邓小平与陈云,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仅存的两位第一代领导核心成员,如双峰对峙构成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的双核。双头政治,双峰政治,在有着一山不容二虎传统的中国,是少有的。邓小平和陈云势均力敌,互相制衡,谁也推不倒谁,谁也离不开谁。一些重大问题,需要两人都同意才行得通。所以,中共改革年代 的政治力量呈双峰状态。由于邓小平是实际上的一把手,这个山峰稍高一些。邓小平的队伍中有胡耀邦、赵紫阳、万里、胡启立、习仲勋、李昌、周扬、乔石、项南、任仲夷、田纪云以及一大批支持改革的干部。陈云的队伍中有李先念、宋任穷、姚依林、宋平、王震、余秋里、胡乔木、邓力群等左派以及党国元老中若干人士。 毛泽东逝世后,中国有两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经济上贫困,政治上专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办法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毛泽东逝世后,有四股政治力量企图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中国未来的道路。 第一种选择是,政治和经济都维持毛泽东晚年的路线,即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和计划经济体制。 第二种选择是,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原来的意识形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走50年代的路。持这种态度的人们的主张是:放弃毛泽东晚年的路线,回到50年代。他们认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成功的,只是“大跃进”搞坏了,以后又接着“四清”、“文革”,使得计划经济没有搞好的机会。陈云是这一主张的代表。 第三种选择是,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原来的意识形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走市场取向的改革。邓小平是这种主张的代表。 第四种选择是,在经济上放弃计划经济体制,搞市场经济;在政治上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政治民主化。我们称它为自由民主派。这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改革主张,也是希望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的思路。 中共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实际上是上述四种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改革大幕即将拉开的时候,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是后三种政治力量合成一支力量来反对第一种力量,即粉碎“四人帮”和推倒“凡是派”。“四人帮”已被粉碎,“凡是派”被赶出权力中心,第一种选择也就失去了可能。第四种选择的力量还处于边缘地位,对国家大事没有发言权。只能在发生学潮时表现其力量的存在。因此,政治斗争主要是在第二种选择和第三种选择之间发生。 这个连续的政治光谱中。有两处能量最强,这就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三种选择和以陈云为代表的第二种选择。 双峰政治下两个基本点的碰撞,就演化为两种势力的政治斗争。在这两种力量的斗争中。“凡是派”的残余势力支持陈云阵线;自由民主派支持邓小平阵线。当自由民主派的活动威胁到“四项基本原则”时,邓小平阵线和陈云阵线就联手对其实施打压。 对于中共十二大形成的“邓胡赵体制”,陈云阵线是格格不入的。可以不十分确切地说,“邓胡赵体制”和“陈云阵线”是中共十二大以后政治上明争暗斗的两端。最后还是“邓胡赵体制”被瓦解。在这一轮斗争中,陈云阵线取胜。邓小平阵线的失败以两个总书记落马为代价。1992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的改革目标,完全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可以说是邓小平阵线取胜,陈云阵线失败,以放弃自己的选择目标为代价。 如前所述,贫困是毛泽东留下的难题之一。由此产生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就是改革开放,即经济自由化。然而,经济自由化的发动机一经开动,政治民主化的要求就会提上日程。一方面,中国人不能只要经济自由而不要政治民主(先知人士是这样,如魏京生、任畹町等70年代末期的态度);另一方面,从经济自由的运动逻辑来说.没有政治民主,经济自由也难以进行下去。所以,经济改革越是深化,市场经济的本身会对政治民主提出强烈的要求(党内改革派是这样的,如安志文、杜润生等90年代中期以后的态度)。因此,不管是自由民主派,还是党内改革派,都认为解决政治专制问题刻不容缓。这正是毛泽东留下的另一个难题。 就中国共产党最高层而言.无论是陈云阵线还是邓小平阵线,都不想搞彻底的政治改革。邓小平虽然多次讲过政治改革,但他的政治改革是在“四项基本原则”框架之内。其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彻底政治改革的底牌就是改变一党专政,这必然伤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因此,在解决专制问题上,中国人分为两条战线,一条战线是要求政治民主化,一条战线是要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陈云阵线和邓小平阵线就变成了一条战线——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他们不仅和自由民主派,而且和一切要求民主化的中国人成了对立面。对立双方,一方拥有强大的暴力,另一方只有日益强烈、不可违抗的民意。今后的“两点碰撞”不再是“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碰撞,而是专制和民主的碰撞。这是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两点碰撞”,它比经济自由化过程中的“两点碰撞”更具有刚性、更为激烈。 ---彻底政改这张底牌邓小平陈云都不敢碰 作者: 杨继绳 图:邓小平(右)与陈云(左)摄于1952年。
#邓小平
#陈云
#中共第二代领导
#双峰政治
#改革年代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3个月前
华国锋倒台之后,中共党内的实际一把手和二把手无疑是邓小平和陈云。邓小平不住在中南海内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当时的台前表面上的一、二把手胡耀邦和赵紫阳也不住在中南海里,家在中南海深处的只有陈云和李先念。与李先念在中南海的家相比,陈云的家无论是面积还是档次都要高上好几个数量级,扩建和装 修的开销在当年都堪称天文数字。 王若水先生说,当时中纪委内部对此事议论纷纷,时任中纪委第三书记李昌把“党内群众反映”委婉地转达给了陈云,从此招致陈云的记恨。 胡绩伟先生顺此话题谈起自己女儿和陈云的女儿有过交往,一次应邀到中南海陈家作客,陈云女儿主动问胡绩伟的女儿“要不要见我爸爸?” 胡绩伟女儿回家后向胡绩伟描述说:她和陈云的女儿被秘书引着转了好几圈,进了好几道院门才达到陈云本人的住处。终于知道什么叫“深宅大院”,深不可测,让人直觉得瘆的慌。 接着,胡绩伟先生又说起了陈云另一项“搞特殊化”的例子。说的是项南在福建省委的前任廖志高在任时期,即已经开始了福建省对陈云的特殊供应,平时专门由公安部九局的一位科长负责,定期从福州、厦门等地向北京空运当地出产的时令水果及几种土特产。 至于廖志高与陈云之间是否还有更密切的关系,很少有人说得清楚,只能从廖志高下台后被调回北京,充当中组部顾问一职看出一点蛛丝马迹。整个邓小平时代里陈云一直对中组部系统掌握着相当程度的控制权,而从省委一把手上退下来的老干部,绝不是随便抓出一个便可以出任中组部顾问的。 项南到任后,福建省此项专为陈云进行的“特殊任务”依“惯例”继续进行。项南正式到任的时间是一九八二年二月,大约过了一年多时间,他才无意中知道了这件事情。当他意欲探听个究竟是,那位公安部九局的科长居然虎着脸对他讲:“项南同志,这件事情你不要过问。” 堂堂一个省委第一书记,居然在自己的辖区内对公安部一个小小的科长所从事的“特殊任务”无权“过问”,项南怎么可能不恼火?事后,项南到北京分别与胡耀邦等人谈起过这件事情,认为于党的形象不利,于陈云个人的形象不利。 当时的陈云不但是中央政治局常委,而且还兼任着中纪委第一书记。状告中纪委第一书记搞“生活特殊化”,岂不是“太岁头上动土”?更何况陈云生前向来是以“生活简朴”、“严于律己”著称于党内,把福建省给他的特供服务暴露出来,岂不是令人联想起当年在陕西华清池中享用广东新鲜荔枝的杨贵妃? 所以,深知此事分量轻重的项南,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把这件事情写成书面材料正式向上反映,更没有敢登中纪委的衙门。而项南的好心之所以传至陈云的耳朵,党内有一种说法是胡耀邦曾经向陈云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暗示过“注意影响”之类的内容。没想到陈云领导的中纪委方面居然先下手为强,想方设法给项南的政治仕途设障。 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八日至七月二日,福建省召开省党的四大,项南和胡平连任省委一、二把手。于此同时,由陈云亲自委派的中纪委的工作组已经进驻晋江地区,借口当地出现当地一些企业单位大量制造假药,并利用各种手段行贿销往各地的罪案,查处省、地两级领导“渎职”的问题。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三日,中纪委以“致福建省晋江地委、行署的公开信”的形式,将此事件对外曝光,立刻被一些敏感人士嗅出了异乎寻常的味道。 共产党中央的纪委要处理下面一个地区的领导班子问题,无论问题的性质有多严重,至多派出工作组前往调查,在有了处理结果后,或是内部通报;或是把处理结果在党报上公布。而在对某一事件作出调查处理之前,由中央纪委采用“公开信”的形式要求下面的责任单位如何如何,在中共建政史上无疑是空前绝后。其目的显然是要扩大声势,为借此追究省委书记项南的责任进行舆论上的铺垫。 当年十月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一批年事已高者退出中央委员会,项南的名字并不在其中。与此同时,包括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兼省长的胡平等人则被增补为中央委员。 不过,也就是在这次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当时一直是与胡耀邦和项南共为政治知己的李昌已经被迫从中纪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书记则相当于现在的副书记)的职务上“退居二线”。而在政治路线上拼命追随陈云的王鹤寿却被提升为中纪委第二书记,地位仅次于陈云。 当时,由陈云亲自下令逼迫李昌退居中顾委委员,借口是“干部年轻化”和“新老交替”,但是生于一九零九年的王鹤寿比李昌年长五岁,在这次会议上不但没有退出一线,反而还升了一级。陈云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整肃项南才进一步重用王鹤寿,但李昌的下台,无疑是令中纪委内再无人为项南说公道话。 ---中共高官典型陈云廉洁背后的“特供” 作者: 高新
#中南海
#中共领导
#陈云
#邓小平
#胡耀邦
#赵紫阳
#李先念
#中纪委
#党内斗争
#华国锋倒台
分享
评论 0
0
谷风
4个月前
陈云連毛泽東的屠刀也能躲,你們還有誰是他的對手!从這個角度来看,胡耀邦确实不會「帶眼識人」!
#陈云
#毛泽东
#胡耀邦
#历史人物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4个月前
陈云遗言:“主义”治国 陈云对彭真说: 我们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等方面是脱节了。这是我们工作上的一个大的错误和教训。我们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是不小的。如果我们在今后若干年内对这些方面的教育不抓好,不摆正位置,我们的建设事业 、国家持久稳定都会受到严重挫折,整个党的事业和国家前途都有夭折的危险。 这段话清晰暴露“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赤伤根源——以“主义”治国、以“理想”治国。他们寄望用红色教育改变国人的价值标准,似乎只要抓了红色教育,就能改变本私人性,变“利益优先”的自然序列为“主义第一”、“集体第一”。 可见,中国共运从一开始就被领歪,成了唐吉诃德式愚蠢的“与风车作战”。红色教旨并非尊重人性,并非以人民之是为是,以人民利益为标准,而是以红色“主义”为标准,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要人民全心全意为“主义”服务。 从历史理性的价值顺序上,当代文明政治当然民众选票第一,因为选票表示多数民众的利益诉求,政治人物只能顺应民众的利益诉求,怎么可以用自己的“主义”去强行规范民众?这不是标准的价值倒置么? ---从《陈云遗言》看赤疮 作者: 裴毅然
#陈云
#四项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教育
#国家稳定
#无产阶级革命
#党和国家前途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4个月前
总之,80年代的局势对耀邦来说,很难办,上面两个老人压着。邓小平赞成“权威主义”,他认为中国总得有“一个人说了算”。耀邦告诉过我,邓小平与陈云这两位政治老人的关系,按邓小平的话说,是“谈不拢”,胡耀邦在位时,就开不成常委会;“只能有一个婆婆”,这是邓小平让薄一波向陈云传达的。改革开放,邓 小平在经济上比较坚定,如成立“特区”,这是一个创举。而陈云仍坚持“鸟笼政策”,这是原则性分歧。在意识形态上,邓小平“不问姓资姓社”,“不管黑猫白猫”,“摸着石头过河”,不为既往的正统理论所限制,敢于突破,这是有极大功劳的。而陈云仍跳不出旧框框,1989年,中顾委发了个“一号文件”,刊载了陈云同赵紫阳、胡启立、李瑞环1987年以后的谈话,他说:“列宁帝国主义论没有过时”。对“六四”风波,陈云则有自己的看法。当时在中顾委,我们四个人(杜润生、李昌、于光远和我)反对镇压,几个月批斗,将要开除党籍,是陈云挽救了我们;他说,这种事不能再干了,否则,以后还要平反。 陈云对胡耀邦有看法,认为他在人事上用“青红帮”(青年团、红卫兵)。1982年初我已经65岁,决定在电力部退下来。这时陈云要我到中央组织部组建青年干部局,意见极其坚决,促我上任,还误会我是“能上不能下”、不愿当局长。于是我只好服从,于该年3月调入中央组织部。上任后我只见他一次,见了面就说要“顶住”,言下之意就是顶住胡耀邦。1987年耀邦在 “生活会”上被以前的战友王鹤寿揭发,非常伤心,他曾对王鹤寿讲过一些心里话。王鹤寿的侄女后来向我透露,揭发耀邦是陈云的命令。 除了两个老人,当时还有两个“左王”看不起他,在两老之间讲闲话,一个是胡乔木,一个是邓力群。胡乔木这个人,“一日无君则惶惶然”。改革开放以后,主要在意识形态上,胡乔木仍坚持毛泽东“政治挂帅”的路线,实质上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不过不明说罢了。他是个两面派,真正的两面派,今天这样明天又翻过来。我跟胡乔木的渊源很深,对他比较了解。解放初我在湖南工作的时候,曾收集了毛主席20几篇旧作,印了50本,给中宣部1本,胡乔木要求全部上交,责备我“此种事,有害无益。”我年少气盛,写了一本《毛泽东的初期革命活动》。1952年我调到北京的时候,他给我打电话,居然又要我到中宣部管党史。没有他支持,《庐山会议实录》也出不来啊!张闻天纪念文集出版前,夫人刘英写信要我写篇文章,后来胡乔木把书的主编叫去加以训斥:“你干嘛让李锐写文章?”主编说是刘大姐让写的,他才不吱声了。像胡乔木那样的人,不当奴才不行啊!他愿意当奴才,因为有好处。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种人物。 1986年,邓力群把陆铿同胡耀邦的访谈交给邓小平,引起邓的震怒,这也成为1987年1月“生活会”后胡耀邦下台的一根导火索。1987年春,陈云让王震等人活动,把邓力群抬出来当总书记。我在1987年 7月11日给邓小平、赵紫阳写了一封信表示反对,除了揭发他抵制改革开放外,还述及他在延安抢救运动时犯的一件严重政治错误。邓小平14日批示,撤销邓力群的职务,陈云、李先念、薄一波三人也画圈了,制止了这个危机。 除了一些小事,胡耀邦和赵紫阳合作比较融洽,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全面改革的看法也基本一致。但邓小平、陈云两位老人对全面改革却有不一致的看法。那两个“左王”趁机在邓小平、陈云两位老人中穿梭,大进谗言。这两个“左王”对改革开放起了很坏的作用,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先搞“清除精神污染”,后又批“资产阶级自由化”。清污只搞了28天,幸好被胡、赵联手制止了。 1987年的“生活会”上,耀邦被迫作了检查,听说离开会场后即失声痛哭。一个人如果不是因受大委屈而伤心透了,是不会这样大哭的,尤其是在这种场合。他在担任总书记时就说过:我尊重老人,又独立思考。他尽力在两位老人之间沟通协调,遇大事必请示,同时还要面对两个“左王”的明枪暗箭与各种阻挠,最后遭到两方面夹击,个人事小,全局堪忧,他怎能不放声大哭! ---李锐:不当奴隶,更不当奴才——纪念胡耀邦
#邓小平
#胡耀邦
#改革开放
#特区
#权威主义
#鸟笼政策
#陈云
#政治老人
分享
评论 0
0
悉尼閑人
4个月前
陈云:中国人好管,饿死不造反⋯⋯
#陈云
#中国历史
#政治观点
#社会稳定
#人性观察
分享
评论 0
0
谷风
4个月前
党内有陈云,党外有钱书钟,比鬼精,比蟮滑,我是认同余杰的观点。
#陈云
#钱书钟
#余杰
#党内
#党外
分享
评论 0
0
朱韵和
5个月前
陈云:毛泽东吃鸡是革命任务 据中共党史专家司马璐回忆: 当时,陈云写过一本小册子,叫《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是早年中共学习的必读文件。陈云当年作这项政治报告时,司马璐也坐在下面听。当时,司马璐坐在前面的地上。陈云讲完问道:“同志们有什么问题吗?” 一位比司马璐年纪略长的官员从他身边 走过去向陈云递了一张条子,随后,陈云说:“刚才这位同志问,既然共产党是讲平等的,为什么我们大家的生活这么苦,毛主席却总有鸡吃?” 陈云接着做出回答说:“是的,毛主席总有鸡吃,这不是毛主席愿意的。毛主席希望和我们大家过一样的生活,但是同志们想想,毛主席的健康对中国革命多么重要!所以,毛主席不愿吃鸡,党中央的命令一定要毛主席吃鸡。和我们每一个革命同志一样,毛主席吃鸡也是一种革命任务。” 据司马璐后来说,在他的印象中,当时一般的党员对陈云都相当敬重,觉得他为人正派,他所见到的陈云为毛泽东吃鸡作解释的这段话,中共任何文件中都找不到了。 ---原文出自:老年日报 2007年6月5日刊
#陈云
#毛泽东
#中共党史
#共产党员
#革命任务
分享
评论 0
0
谷风
5个月前
外网每天都传习近平失势,看看是他失势还是你们失望!蔡奇既做姚文元更做康生,还做汪东兴,累吗?当年姚文元主管文宣,康生主管党内镇压,汪东兴主管毛泽东人身安全。康生特别招人恨不是中国人恨他,而是毛泽东的对手恨他。毛泽东是宏观战略家,毒招没周恩来、陈云们想得绝,但他懂用人,一个康生足矣
#习近平
#蔡奇
#姚文元
#康生
#汪东兴
#毛泽东
#周恩来
#陈云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