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

🔥 暴跌50%!中国第一睡城,十年前上车的人都哭了! 凌晨四点半的进京高速依旧堵,但燕郊车主的话题早变了——十年前聊“房价再涨5千”,现在骂“430万的房只剩230万”! 这个曾靠“北京后花园”噱头把房价从4千炒到4万的“睡城”,如今用腰斩的房价,给炒房客上了最狠的一课。 2016年的燕郊疯得离谱:开发商推盘即售罄,炒房客组团抢房,连拆迁户都揣着补偿款往里冲。没人怀疑泡沫会破,毕竟“离北京近”“地铁要通”的故事太诱人。可2017年限购一刀下去,非本地户籍要缴三年社保,北京外溢需求直接断供,房价转头就跌,三年跌没43%,如今二手房均价只剩1.3万。 最惨的是高位接盘侠。福城上上城从4万跌到不足1万,跌幅超75%;有人卖掉老家房凑首付,结果六年房贷白交,房子被法拍还背上20万债。2025年更夸张,二手房挂牌量涨35%,成交量却跌42%,中介店空无一人,售楼处改卖生鲜,置业顾问全转开网约车了。 “睡城”的命早写死了。90%的人跨城上班,凌晨五点出门晚上十点到家,生活全耗在路上;承诺的地铁、学区全是画饼,一个班80个学生,医院排队能排到崩溃。没产业、没就业,光靠“近北京”的概念,根本撑不起虚高的房价。 现在倒有人喊“抄底”,说地铁22号线快通了。可110万人口里,大多是来蹭低价房租的北漂和老人,没几个真买房的。那些“免费送房只还贷款”的广告还挂着,没人接盘的真相摆在这:没有产业托底,再近的地铁也救不了崩盘的楼市。 燕郊的灯越来越暗,亮灯率不足三成。当年赌房价逆天改命的人,如今成了给楼市上课的“教训者”。这哪是一个镇的退潮?分明是给全中国敲警钟:房子不是摇钱树,没有烟火气的“睡城”,迟早变“空城”。 阿波罗网评论员王笃然指出:燕郊暴跌是中共“土地财政+信贷泡沫”模式的必然后果。地方靠卖地,银行纵容加杠杆,城市成了提款机。一旦产业断供、人口流失,泡沫瞬间崩塌。这不是燕郊的失败,而是中共经济模式的塌陷。 没有烟火气的城市,终会把房价的泡沫,变成房贷的泪水。 来源:人三一
之前我一直讲两个宏观财经叙事:土地财政没钱了,地方政府卖不出去地;地方债城投债太高,但是中央决心低息中央债置换高息地方债,实际上在帮地方背锅。 最近两年的趋势是,恒大碧桂园万科万达破产不拍地了,地方政府指挥地方城投公司买地,把土地财政转换为城投债,政府先把地卖出去,把钱收了, 至于城投公司怎么办,一般有三种出路,一种是豪赌未来房地产市场,继续盖房,然后继续卖城投公司的商品房,甚至卖期房; 一种是逐渐转向租房市场,一次投入,收租回本,赌以后房租逐渐上涨,租售比逐渐合理化,这样建成城投集团的大型租房公寓; 第三种就是烂在城投公司的债务里,继续扔给未来低息(甚至接近零息)的中央债务背。 第三种概率也是最大的,毕竟从未来的经济形势下,根本看不到房租和房价有任何回暖的可能性,只能继续下跌,按照今天的土地拍卖价格,根本没有盈利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核心问题是央地财政矛盾没有解决,土地成了输送地方政府财政的中介——地方先卖地,收一笔土地出让金,债务留在城投公司,未来逐渐置换成零息中央债务,中央未来30年一点点帮忙还钱。 中国未来最大的叙事,就是老龄化逐渐迈入深水区,必须逐渐从各级财政中拿出一大笔钱补贴社保养老金,如果不在财政上留出这个富余量,到未来会非常麻烦。 不过还是那句话,虽然嘴上说着“吸取资本主义教训”、“不会走资本主义老路”、“不用摸着石头过河”,估计现阶段会把日本1990年代开始走过的所有坑全部踩一遍,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