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屠杀

1个月前
盛雪:黑暗在太阳升起前仓皇撤退 ——纪念1989年六四屠杀三十六周年 影子踉跄地追着脚步 唯恐背后的真相被风吹散 广场上褐色的方砖沉默如铁 始终沉默如铁 踏上去—— 是翻转的宇宙 呐喊 瞬间飘远 只剩下死神形只影单 坐立不安 比子弹更有穿透力的 是——漫不经心的等待 比鲜血更刺眼的 是——遗忘后的辩白 背朝北斗 我们一遍遍雕刻那些残缺的名字 那些名字却一次次沉入血泊的河流 是谁 每年都在石阶上小心地撒下诗句 是谁 每年都在镜中擦拭 母亲眼中不肯熄灭的泪水与哀愁 那些曾高举的手臂 早已化作丛生的十字架 在火焰的倒影中 理想与饥饿相依着等待朝霞 低头的人不敢直视 直视的人早已亡命天涯 每一块匍匐的石头 都铭刻着无法诉说的伤痛与挣扎 黑夜长长的指甲 警惕地翻阅我们的年华 我们将痛苦藏进槐树的树洞 等待它能在某个春夏长出新芽 自从那一夜枪声横扫了夜色 鸟群再也没有回来安家 子弹穿过的树 至今流淌着红色的泪滴 坦克在长安街碾碎的躯体 总是在夜深人静时起身站立 风吹过纪念碑的骨缝 惊起那些失踪者的足迹 我们走出历史 却走入更深的寓意 子弹绕开肉体, 却刺穿千座城池的良知与未曾愈合的记忆 有人说 太久了 早该忘记 但 正因为太久 大众的沉默愈发狰狞诡异 不肯愈合的伤疤 在雨天和晴天都疼痛不已 三十六个春夏默默的转换 每一年 我们都举起颤抖的喉咙 穿越长城防火墙呼唤失散的身影 用白花祭奠那些永远不再生长的理念 用烛光 照亮那个连梦都不敢抵达的夜晚 我们用记忆的指尖叩问 问子弹飞行的方向和枪托背后的姓名 问母亲白发间 藏了多少封没有寄出的信 岁月不是麻木的证据 而是时代仍未痊愈的病例 人们总是问我们——累不累 ……累 每一次聚集 都是用碎石 重新铺展一幅骨骼的地图 为了让失散的灵魂找到团聚的路标 我们高举起相片 迎着风 口号也被城市的喧嚣淹没无踪 但我们不敢停 因为停下 就是默认 就是背叛 就是把用生命点燃的烛光 拱手交还——那黑暗的魔影 我们仍在纪念—— 纪念被枪杀的誓言 纪念未曾放飞的理念 纪念我们自己—— 一座拒绝被拦腰斩断的森林 等孩子一代代长大 让他们从我们眼中的不屈 读懂 什么是不能放弃也不能让它随风而去 我们用真诚 筑起最后的防线 对抗一场持续至今的镇压 直到有一天 一抹朝霞从远山后升起 黑暗 慌乱撤退 在太阳升起之前 我们肃穆地放飞眼泪 将一束束白花 交到未来少年的手中 愿他们记住—— 是什么 陪我们走到今天 是不计代价的坚守 是不会发霉的心愿 是不媚流言的高傲 是不惧邪恶的勇敢 是记忆 不是遗忘 是坦率 不是恐惧 是在黑暗的荒野举起烛光 是从废墟中挺立把握方向 陪他们 一次次穿越死亡密布的罗网 走向那一轮 升起的太阳 2025年5月28日 《中国之春》首发
1个月前
24 吴向东 #八九民运 #六四屠杀 吴向东,21岁,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工人,北京理工大学工业企业管理专业成人夜校三年级学生。1989 年6月3日晚,吴向东从家中送女友回家,在木樨地桥头附近颈部中弹,子弹从后左边近脊椎处穿出,4日凌晨因血流尽死于复兴医院。 图三为吴向东在戒严后于天安门广场所写遗书。 吴向东,男,21 岁,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工人,北京理工大学工业企业管理专业成人夜校三年级学生。家庭所在地:北京市。 1989 年6月3日晚,吴向东从家中送女友回家,在木樨地桥头附近颈部中弹,子弹从后左边近脊椎处穿出,被送往医院时还活着,4日凌晨因血流尽死于复兴医院。在家焦急等待的父母4日到各大医院寻找,下午在复兴医院找到儿子的尸体。听说戒严部队要来抢尸体消灭罪证,为能顺利火化,吴向东父母赶紧办了一个病死证明信,借了一辆吉普车,于6月6日将其尸体从医院运出,直接送去火化。其骨灰安葬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人民公墓2区3排。 吴向东热爱生活,乐于助人。他积极参与八九民运,曾在厂门口贴出号召工人们支持学生的声援书。戒严后,他在天安门广场写过一份给家人的遗书,表示:“我作好了与学生同在的准备,就是死了也在所不惜,这是为了民主、自由”。 吴向东的父亲吴学汉、母亲徐珏均为“天安门母亲”群体成员,已先后过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