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财经
科技
虚拟货币
其他
登录
#科学发现
关注
凤凰网-凤凰网综合
2周前
中国科学家惊人发现:土豆的妈妈是番茄
#中国科学家
#土豆
#番茄
#科学发现
#植物学
分享
评论 0
0
中新网-中国新闻网
2个月前
国际最新研究观测发现尘云地外行星和新形成地外行星
#国际研究
#尘云
#地外行星
#行星形成
#天文学
#科学发现
分享
评论 0
0
央视网-光明日报
2个月前
线虫草起源时间向前推进约3000万年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国外科研人员合作,对距今约1亿年前的缅甸克钦琥珀中被线虫草感染的蚂蚁和蝇类化石开展深入研究,揭示了线虫草的早期演化历史,为探索真菌与昆虫的协同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线虫草
#起源时间
#历史研究
#科学发现
#古生物学
分享
评论 0
0
央视网-央视新闻
2个月前
琥珀现最古虫草!寄生蚂蚁历史达亿年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科研团队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对缅甸克钦琥珀(约1亿年前)中被线虫草感染的蚂蚁和蝇类化石开展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线虫草的早期演化历史,为探索真菌与昆虫的协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6月11日在学术期刊《皇家学会会刊B辑》(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在线发表。
#琥珀
#古虫草
#寄生蚂蚁
#历史
#科学发现
分享
评论 0
0
央视网-科技日报
2个月前
40年前南极“空洞”的发现拯救了地球
40年前,3位英国科学家报告称,南极洲上空正发生着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彼时,他们未曾料到,自己竟意外成就了20世纪最伟大的地球物理发现之一,翻开了一页意义非凡的科学篇章。
#南极空洞
#环境保护
#科学发现
分享
评论 0
0
央视网-中国青年报
2个月前
青年学者发现已知最早轮藻化石 陆地植物起源有了关键证据
此次发现的化石样本,是来自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早期(凯迪早期)及鄂尔多斯盆地晚奥陶世早期(凯迪中期)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的海生的轮藻钙质叶状体化石。
#青年学者
#轮藻化石
#陆地植物起源
#科学发现
#古生物学
#植物演化
分享
评论 0
0
背包健客
2个月前
💥震惊!高蛋白饮食竟会加速衰老? ✨【研究背景】 衰老一直是科学界的热门话题~2025年《Cell》甚至把衰老特征更新到了14个!其中DNA损伤积累被认为是衰老的"元凶"😱 近日,荷兰玛西玛公主小儿肿瘤中心的最新研究发现:吃太多蛋白质可能加速衰老、缩短寿命!这个发现简直颠覆了健身圈和养生圈🤯 🐁【实验真相】 研究者用早衰小鼠做实验(这类小鼠天生DNA修复能力差): ✅ 蛋白质限制组 - 限制50%蛋白时,雄性小鼠寿命延长19%! - 限制93%时,平均寿命延长15%,但再少吃就会营养不良啦~ ❌ 高蛋白组 - 吃比标准饮食多30%蛋白质的小鼠,雄性寿命缩短18%,雌性更惨达36%! - 肝脏还出现炎症、氧化应激反应,甚至触发"基因长度依赖性转录衰退"(简称GLTD,和细胞衰老直接相关!) 🌍【跨物种实锤】 别以为只影响小鼠!分析人类和大鼠数据发现:高蛋白饮食普遍和GLTD相关,也就是说——咱们天天狂炫蛋白质,可能正在悄悄加速衰老😭 ⚠️【这3类人尤其要注意】 1. 健身狂热爱好者:追求增肌狂吃蛋白粉,小心适得其反! 2. DNA修复能力较弱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高蛋白可能加剧身体负担 3. 爱美抗衰人士:抗老别只盯着护肤品,饮食才是底层逻辑! 💡【科学饮食建议】 ✔️ 蛋白质摄入要适量:根据体重计算,普通人每天1-1.2g/kg,健身者1.6-2g/kg足够 ✔️ 优先选优质蛋白:鸡蛋、鱼类、豆类比红肉更友好 ✔️ 搭配抗氧食物:多吃深色蔬菜(菠菜、羽衣甘蓝)、莓类水果,中和氧化应激 🌟【小tips】 想抗衰的宝子可以试试"间歇性蛋白质限制",比如每周2天适当减少蛋白摄入~但一定要保证营养均衡哦!
#高蛋白饮食
#衰老
#DNA损伤
#寿命
#健身
#养生
#实验研究
#蛋白质限制
#科学发现
分享
评论 0
0
中工网-人民日报
2个月前
科学家发现太阳系外“超级地球”
科学家发现太阳系外“超级地球”
#太阳系外行星
#超级地球
#天文学
#科学发现
#宇宙探索
分享
评论 0
0
程鹗 Eddie Cheng
2个月前
借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被发现的100和30周年,重发旧文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周年纪念
#科学发现
#历史回顾
分享
评论 0
0
中国网-新华社
2个月前
世界首次!我国科学家确证存在史前母系社会组织
#世界首次
#我国科学家
#史前母系社会
#首次确认
#科学发现
分享
评论 0
0
背包健客
2个月前
科学家发现一颗超级地球,可能存在类地生命。
#超级地球
#类地生命
#科学发现
#天文学
#行星
分享
评论 0
0
新浪新闻-央视
2个月前
我国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幽灵祖先”遗传起源之谜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团队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西北..._新浪网
#科学发现
#青藏高原
#遗传学
#幽灵祖先
#中国科学家
分享
评论 0
0
中新网-中国新闻网
2个月前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获三方面新发现
#南极考察
#中国南极探索
#科学发现
分享
评论 0
0
央广网-央视新闻客户端
2个月前
50年!解锁地球之巅的“身高密码”!
2025年,是中国首次自主完成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50周年。50年前的今天,1975年的5月27日,中国登山队9名登山队员首次将测量觇标矗立于珠峰之巅,精确测得海拔高程,随后我国又于2005年、2020年组织实施了珠峰高程测量。
#地球之巅
#身高密码
#科学发现
#珠穆朗玛峰
#研究
分享
评论 0
0
央广网-央视新闻客户端
3个月前
涉及海冰研究、海洋生物等 我国南极科考有了新发现
目前,“雪龙2”号船正在返回国内,此前,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罗斯海进行了首次秋冬航次的探索之旅。
#海冰研究
#海洋生物
#南极科考
#科学发现
分享
评论 0
0
Nick
3个月前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可以在5分钟内让你入睡的“睡眠开关” 这不是褪黑激素 这是海豹突击队使用的一种隐藏的神经系统技巧 以下是其工作原理:
#科学发现
#睡眠开关
#神经系统技巧
#快速入睡
#海豹突击队
分享
评论 0
0
宝玉
3个月前
路透社: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强证据,外星生命可能真的存在! 摘要: - 发现的行星名为K2-18 b,质量是地球的8.6倍。 - 距离地球约124光年。 - 在大气中发现的气体与地球上藻类释放的气体相同。 - 但科学家们尚未宣布发现真正的外星生命。 --- 近日,科学家们借助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取得了一个重大发现,他们在一颗遥远的行星K2-18 b的大气层中,探测到了一些特殊的气体——这些气体在地球上只会由生物活动产生。这项发现可能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宇宙中可能真的存在着其他生命! 科学家们检测到的两种气体分别叫做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基二硫(DMDS)。在地球上,这两种气体通常由海洋里的浮游植物——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藻类所产生。 虽然这听起来令人振奋,但研究团队也强调,他们还没有真正发现外星生命本身,而只是发现了可能生命存在的标志——科学术语称为“生物信号”(biosignature)。因此,目前还需要谨慎看待这个发现,并等待更多观测数据的确认。 不过,即便如此,科学家们依然十分兴奋。剑桥大学天文学研究所的天体物理学家、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尼库·马杜苏丹(Nikku Madhusudhan)表示: > “这是人类在太阳系外探索生命的历史性时刻,我们首次证明了现有的望远镜已经能够在潜在宜居的星球上探测到生命迹象,我们已正式进入了观测天体生物学的时代!” 马杜苏丹补充道,目前科学界正在太阳系内多个地点,如火星、金星和一些冰冷的卫星上探索可能存在生命的迹象,而K2-18 b则提供了太阳系外可能存在生命的新希望。 K2-18 b是一颗“超级地球”,它的质量是地球的8.6倍,直径是地球的2.6倍,位于距离地球约124光年的狮子座方向,围绕着一颗比太阳更小、更暗淡的红矮星公转。这颗行星处在“宜居带”,也就是液态水可能存在的位置——这是生命产生的关键条件。 什么是“海洋行星”(Hycean World)?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发现了约5800颗太阳系外行星(也称“系外行星”)。科学家推测其中可能存在一种被称为“海洋行星”的特殊行星——其表面覆盖着广阔的液态水海洋,并且拥有以氢气为主的大气,非常适合微生物的生存。 早在2022年,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就首次在K2-18 b的大气中发现了甲烷和二氧化碳,这是人类第一次在系外行星宜居带的星球上发现含碳的分子。 马杜苏丹表示: > “到目前为止,根据韦伯望远镜所获得的数据,唯一能完全解释所有观测现象的情景,就是K2-18 b是一颗拥有生命的海洋行星。但我们仍然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并继续探索其他可能性。” 行星上会有什么样的生命? 关于这类海洋行星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马杜苏丹认为: > “如果它们真的存在,最可能的是微生物生命形式,类似于地球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这些行星的海洋可能比地球更温暖。” 当被问到是否存在更复杂的生命,比如多细胞生物或智慧生命时,他表示: > “现阶段我们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目前的基准假设还是比较简单的微生物生命。” 这些气体有多特别? 科学家指出,这次探测到的二甲基硫(DMS)和二甲基二硫(DMDS)气体的浓度高达千万分之十以上,比地球大气中高出数千倍。目前已知的自然条件下,没有生物活动是无法产生这么高浓度的气体的。 尽管如此,研究之外的科学家们仍建议保持谨慎态度。美国德克萨斯州西南研究院太空科学部门的首席科学家克里斯托弗·格莱因(Christopher Glein)表示: > “K2-18 b的数据非常丰富,让人十分兴奋,但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对这些数据进行严格的检验。我很期待下周开始其他科学家对数据进行的独立分析。” ## 如何探测这些气体? 科学家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凌星法”的观测方式:当行星经过其恒星的前方时,望远镜可以检测到恒星亮度的微小下降,同时少量恒星光线会穿透行星大气层,这就使得科学家能够分析出行星大气中有哪些气体成分。 马杜苏丹表示,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追问“宇宙中只有我们自己吗?”,而如今距离找到外星生命的证据可能只有短短几年。但他依旧强调: > “首先,我们需要重复观测两到三次,以确保信号足够强大,降低误差的可能性到百万分之一以下;其次,我们也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排除任何非生物途径产生这些气体的可能性。” 所以,目前的结论依然是一个谨慎的“大前提”,没有人希望过早宣布发现外星生命而引起误导。 配图: [1/3] 插图展示了一颗被称为“海洋行星”(Hycean World)的系外行星,这类星球表面覆盖着液态水海洋,上方有一层以氢气为主的大气,环绕一颗红矮星运行。根据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系外行星K2-18 b可能就属于这一类。此插图由路透社于2025年4月16日获得。(来源:A. Smith, N. Madhusudhan / 剑桥大学,通过路透社提供) [2/3] 这幅艺术概念图展示了根据科学数据所描绘的系外行星K2-18 b的可能外观。这幅插图于2023年9月11日发布。(来源:NASA、加拿大航天局CSA、欧洲航天局ESA、J. Olmsted (STScI)、科学数据提供:N. Madhusudhan(剑桥大学),经由路透社提供) [3/3] 这张图展示了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MIRI光谱仪测得的系外行星K2-18 b的大气透射光谱。图中纵轴显示的是行星大气层中的分子吸收恒星光线的比例。黄色圆圈代表实际观测数据,附带1σ的不确定性区间,曲线则代表拟合观测数据的理论模型。(购买图片授权请联系原来源)
#外星生命
#K2-18b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科学发现
#地外文明
分享
评论 0
0
背包健客
4个月前
一种能复活的水母,或许掌握着人类永生的密钥。
#水母
#再生
#永生
#科学发现
#生物学
#不老
分享
评论 0
0
央视网-央视新闻
4个月前
睡着时记忆如何巩固?我国科学家发现“回声”效应
记忆在大脑中的存储与演化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其中一些记忆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清晰,而另一些则逐渐模糊甚至消失。
#记忆巩固
#回声效应
#科学发现
#睡眠研究
#中国科学家
分享
评论 0
0
新华网-新华社
4个月前
西湖大学科学家在大脑中“定位”抑郁症
西湖大学科学家在大脑中“定位”抑郁症-
#西湖大学
#科学发现
#抑郁症
#大脑研究
#定位技术
分享
评论 0
0
凤凰网-凤凰网综合
4个月前
合作15年,两个中国团队获植物免疫领域重大发现
#植物免疫
#中国团队
#科学发现
分享
评论 0
0
新华网-新华网
5个月前
云南发现具有独特三角形结构的鱼类新物种
云南发现具有独特三角形结构的鱼类新物种-
#云南
#鱼类新物种
#科学发现
分享
评论 0
0
新华网-新华网
5个月前
我国科学家发现帕金森病治疗新靶点
我国科学家发现帕金森病治疗新靶点-
#帕金森
#科学发现
#治疗新靶点
分享
评论 0
0
新华网-新华网
5个月前
我国科学家发现约1.25亿年前“龙城热河蝎”
我国科学家发现约1.25亿年前“龙城热河蝎”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研究团队黄迪颖研究员领衔的一项新研究在辽宁朝阳发现一种生活在约1.25亿年前的古老蝎子化石——龙城热河蝎。这是在中国境内首次发现的中生代蝎化石,它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科学发现
#古生物学
#龙城热河蝎
#中国科学家
#化石发现
分享
评论 0
0
新浪新闻-新浪网
5个月前
中等质量黑洞存在吗?中国天文学家研究发现直接证据
中新网北京2月21日电(记者孙自法)由于目前仅发现少数有争议的候选体,介于恒星级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之间的中等质量黑洞是否..._新浪网
#中等质量黑洞
#中国天文学家
#直接证据
#天文学
#科学发现
分享
评论 0
0
个人主页
通知
我的投稿
我的关注
我的拉黑
我的评论
我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