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人民

sonnet 4.5 的写作能力是不错的。 测试prompt: > 鲁迅的作品,对于中国,是永不过时的。有人说,鲁迅笔下的三个人物,就总结了中国人:祥林嫂,是我们的母亲;闰土,是我们的父亲;孔乙己,是我们的知识分子。 > > 现在,请你用余华的风格,基于以上观点,写一篇文章。1000字以内,可以结合中国2020~2025的社会现实、热点事件。 sonnet 4.5,开启extended thinking 模式: 《活着的三种姿态》 祥林嫂还活着。她现在不叫祥林嫂了,她叫灵活就业人员。 2022年的冬天,她在小区门口举着手机,对准每一个进出的人。健康码、行程卡、核酸证明,一个都不能少。她举手机的姿势很像当年祥林嫂捧着那只讨饭的碗,只是现在这碗是电子的。她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拿着两千块钱,供儿子在县城上补习班。儿子要考公务员,她说这是唯一的出路。 闰土也还活着。他四十五岁,在工厂干了二十年,去年被优化了。 厂长说,你超过四十岁了,我们要的是年轻人。闰土不明白,难道人到了四十岁就会突然变笨吗?他的手艺比年轻人好得多。但没人在乎。现在他送外卖,骑着电动车在城市里穿梭,像当年在海边的沙地上刺猬一样。只是现在追赶的不是猹,是时间,是那个永远跳动的倒计时。他儿子也要考公务员。他说,不能再像我这样活了。 孔乙己还在。他现在叫做硕士研究生,专业是某某学。 他花了二十多年读书,背会了无数个知识点,写过无数篇论文。2024年毕业的时候,他发现社会给他准备的工作是外卖员、快递员、保安。他不甘心,说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怎么能去干这个?别人劝他,工作不分贵贱,长衫也可以脱下来。但他脱不下来。那长衫已经长在身上了,脱下来会流血。 这三个人有时会在同一个路口相遇。 祥林嫂检查孔乙己的健康码,孔乙己说我是研究生。祥林嫂说,研究生也要扫码。闰土从他们身边飞驰而过,赶着去送一份超时就要扣钱的外卖。他们互相看了一眼,又各自忙碌去了。没人说话,因为说什么都没用。 余华曾说,活着本身就是意义。但这三个人活得很辛苦。祥林嫂的辛苦在于,她永远在为别人活着,为儿子,为家庭,唯独没有自己。闰土的辛苦在于,他以为只要努力就有回报,但这个世界告诉他,你的努力没有价值。孔乙己的辛苦在于,他被教育告诉可以改变命运,最后发现命运根本懒得理他。 鲁迅在一百年前写下他们,他们就一直活着,换了名字,换了场景,但本质从未改变。祥林嫂还在问"我有罪吗",闰土还在叫着"老爷",孔乙己还在说"窃书不算偷"。只是现在祥林嫂问的是"我有编制吗",闰土叫的是"算法",孔乙己说的是"灵活就业也是就业"。 2025年的春天来了。祥林嫂的儿子没考上公务员,去送外卖了。闰土在一个路口摔倒了,外卖洒了一地,他趴在地上哭。孔乙己终于脱下长衫,也去送外卖了。他们三个人,在同一个外卖站点碰面了。 谁也没说话。因为活着这件事,从来都不需要解释。
中国的分配制度很有意思,在高层(体制内)切走一大块蛋糕的同时,又给底层人民留了一条确实存在的但是又机会渺茫的上升渠道(做题),每年开动宣传机器,吹一些草根状元,草根局长之类的,证明你不成功的本质原因还是你自己不努力。 所以底层屁民为了向上爬,为了不当人下人,第一个需要巴结的就是人民教师。你没把老师巴结好,惹老师生气了,分分钟给你穿小鞋,九几年的时候,我读小学,那时候老师打学生是不讲道理的,发泄式的打学生,打完了,家长还说老师打的好,老师打孩子说明重视孩子,孩子不打不成才,以后考大学做大官还得感谢老师。 发达国家,孩子的成长,靠的是父母的以身作则加父母的经济实力加兴趣培养,老师的作用其实有限。退一万步,孩子确实没有学习能力,家长也没什么能耐,良好的分配制度也能保证你只要肯做,也能过一个相对中产的生活。 中国的老师殴打孩子,凶孩子,真的是为孩子好么?笑了,无非是给孩子家长做戏,展现手段拿捏软肋,逼家长上供罢了。亦或是,单纯的拿学生发泄,所以你看哪些学生更容易被殴打,无非是家里穷,没本事,性格软弱的那些人。而中国的家长,为了孩子不成为人下人,也只能忍受老师对自己的拿捏,还得和别的家长卷送礼,比谁跪的更优美。 很多华人家长跑到发达国家,也开始玩国内那套给老师送礼的玩法,希望老师对自家孩子抓抓紧,课堂上多提问提问,这样孩子才能好好学习,以后做人上人。 说实话,这种方法意义不大,我已经说过了,孩子的性格,谈吐,待人接物,模仿自家长,家长最好的办法是以身作则,而不是给老师送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