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

为什么睡沙发比睡床更香? 从科学证据的角度来看,目前并没有直接的、决定性的研究证明「人在沙发上绝对比在床上更容易睡着」。 不过确实有大量的睡眠科学和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不少机制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在沙发上更容易产生睡意或 accidentally 睡着。 这些解释主要围绕以下概念: 条件性觉醒Conditioned Arousal 这是最有力、最被广泛接受的科学解释,来自失眠的「刺激控制理论」,由睡眠心理学家 Richard Bootzin 提出,是认知行为治疗-失眠的核心模块之一。 它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解释了慢性失眠的维持机制—— 对于睡眠正常的人,「床/卧室」与 「睡觉」同时出现,久而久之这些刺激就自动诱发困倦反应。 然而,有失眠问题或睡眠质量不佳的人,则可能把床错误地关联了:床-睡不着-焦虑-硬睡-更睡不着! 床不再是一个睡觉的地方,反而成为了一个「焦虑的舞台」。 沙发不会给人「必须睡着」的压力, 睡意反而自然地袭来 沙发就不一样了。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沙发是一个用于放松、休闲、看电视、阅读的场所,它更加的中立,与「放松」关联—— 当你蜷在沙发上时,你的首要目的不是「努力睡着」,而是「放松一下」。这种无目的、没有绩效压力的状态,降低了入睡的「企图心」,和可能的焦虑。 在沙发上,你没有「必须睡着」的任务,你只是想歇一会。 比起「必须要睡」的卧室,要求绝对黑暗和安静,任何一点声音都可能变成干扰。 客厅则不一样,沙发角落昏暗的小灯,电视或家人活动的噪音……这些并不为睡觉做准备的因素,反而让大脑跳出「赶紧睡」的焦虑,甚至还可能起到屏蔽其他干扰噪音的作用,形成了一种白噪音效应。 沙发还软,更会提供一种被包裹的、猫冬的感觉,安全如置身母腹。 这一切,都让「沙发」给人一种非正式、无压力的印象,与「床」所可能代表的焦虑和挣扎,形成了鲜明对比。大脑将沙发与环境放松、安全感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无压力的环境下,睡眠反而会毫无征兆地袭来。 此时,睡意是作为放松状态的一个副产品出现的,而非目标。